APP下载

多排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析

2014-03-27杨久波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3期
关键词:骶髂强直性脊柱炎

杨久波 赵 会

(松原市中心医院放射线科,吉林 松原 138000)

多排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析

杨久波 赵 会

(松原市中心医院放射线科,吉林 松原 138000)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8例拟诊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螺旋CT诊断与MRI诊断,观察CT诊断结果并对其分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RI诊断二级以下病变检出率较高(P<0.05);二级以上病变两组诊断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有着较高的使用价值,然而对于二级以下病变患者,可联合MRI诊断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

螺旋CT;强制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

强制性脊柱炎是临床常见慢性进展性疾病,其中骶髂关节最先受到侵袭,脊柱及髋关节等随着疾病的进展受到侵袭,进而出现及畸形和强直等[1]。目前,临床关于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多认为与免疫反应及炎性反应等有着直接关系。临床诊断主要为临床表现、血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然而临床表现及血液检查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影像学检查成为主要的检测方法。螺旋CT能够对骶髂关节和髋关节病变程度及范围等进行清晰显示,因此在诊断中有着显著的使用价值。为对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价值进行观察,笔者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8例拟诊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8例拟诊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15~50岁,平均年龄(25.36±6.35)岁;病程4个月~11年,平均病程(2.36±1.12)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伴随活动受限及腰骶部疼痛,患者均在入院3 d后接受螺旋CT及MRI检查。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GE64排螺旋CT诊断,参数设置:电流280 mAs,球管电压120 kV,螺距0.625 mm,层厚1 mm,矩阵为512×512,图像重建间距1 mm,层厚为5 mm,患者取仰卧体位,自髂棘上缘至耻骨联合下缘连续轴位扫描。所有图像传送至ADW4.2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处理,分别由软组织窗及骨窗进行观察,通过多平面重组及薄层重建及容积再现等对骰骼关节病变的形态、部位、密度、边缘、大小及临近组织关系等进行观察。

MRI检查:使用iemens Magnetom Sonata Maestro Class1.5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SE脂肪抑制序列:T2WI(TE95 ms,TR5000 ms),FS-T1WI(TR660 ms,TE12 ms),T1WI(TE11~18 ms,TR450~550 ms),梯度回波3DFLASH序列(TE10 ms,TR500 ms,翻转30°);对于平扫出现可疑活动性病变患者可行增强扫描,按照0.1 mmol/kg体质量使用对比剂Gd-DTPA,注射流率1.0 mL/s。所有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资料均由本科室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审阅,医师对患者的病情并不知晓,对于不一致结论互相讨论,将所得的统一理论作为最终结果。患者病变的CT分级及MRI分级均参考纽约标准(1984年)。

1.3 病变分级:0级:正常;Ⅰ级:骨小梁出现紊乱、增粗现象,出现较小囊变区,骨性关节面毛糙;Ⅱ级:两侧关节面呈现出非对称或者对称性蚀样骨质破坏,骨质破坏区旁伴随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间隙未出现异常;Ⅲ级:在Ⅱ级的基础上关节间隙出现狭窄或者增宽现象,部分关节出现强直;Ⅳ级:关节完全呈现强直[2]。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Ⅱ级以下病变MRI检出率明显大于CT(P<0.05),Ⅱ级以上病变MRI检出率与CT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MRI与螺旋CT病变诊断情况

2.2 螺旋CT诊断在关节面侵蚀、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间隙增宽、关节强直等与MRI诊断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螺旋CT及MRI各类征象比较分析

3 讨 论

青年人是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主要发病人群,疾病早期阶段可出现纤维蛋白渗出、炎性细胞浸润、滑膜增生等,随着疾病的进展,两侧关节面可受到累及,患者可出现骨质破坏、骨髓水肿及骨质增生硬化等,同时关节间隙逐渐变窄,最终形成关节强直等[3],因此尽早给予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影像学检查的技术及设备逐渐成熟,X线、螺旋CT及MRI等在临床逐渐推广使用,X线在关节间隙及关节面的异常诊断中有着显著的价值,然而组织重叠及密度分辨率较低,因此对于病变细节及细微病变诊断难度较大[4]。螺旋CT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同时能够通过容积扫描等对后期进行处理,在骨质病变的诊断中有着显著的使用价值。螺旋CT可对骨小梁改变、骶髂关节关节面边缘毛糙、关节面下虫蚀样骨质破坏、小囊变区等进行准确显示,有着显著的使用价值。同时随着螺旋CT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发展,其扫描速度明显加快,同时分辨率呈现出显著提高的趋势[5],不仅能够对骶髂关节病变进行整体反映,同时可通过多方位重建及薄层观察等对病变细节进行显示,从而方便患者病情的综合评价[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Ⅱ级以上病变的诊断中,CT与MRI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部分征象中,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螺旋CT有着显著的使用价值,能够较为清晰的反映病变,然而为提高诊断准确率,可同时辅助MRI诊断,从而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参考。

[1] 洪伟.X线平片和螺旋CT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师,2013,51(6):59-60.

[2] 王立学,李保生,黄忠包.CT和MRI检查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差异及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13,51(6):853-855.

[3] 宋传顺.低剂量64层螺旋CT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1):117.

[4] 刘国庆,周子和,刘兴华,等.128层螺旋CT高清成像技术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3):216-218.

[5] 吴火木.多层螺旋CT在骶髂关节常见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8):2290-2291.

[6] 温书泉,刘庆余,林笑丰,等.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应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1,20 (2):115-118.

R681.5+1

:B

1671-8194(2014)33-0212-02

猜你喜欢

骶髂强直性脊柱炎
加长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研究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推拿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经验体会
强直性脊柱炎的部分影响因素分析
MRI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MRI和X线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骨盆后环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壮督除痹汤内服联合活血化瘀膏外敷治疗强直性脊椎炎6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