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髓检验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价值

2014-03-27齐长福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3期
关键词:障碍性白细胞骨髓

齐长福

(榆树市医院,吉林 榆树 130400)

骨髓检验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价值

齐长福

(榆树市医院,吉林 榆树 130400)

目的 对骨髓检验在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6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的60例非血液病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展开骨髓检查并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骨髓增生程度中Ⅰ级与Ⅱ级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Ⅲ级、Ⅳ级、Ⅴ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骨髓检验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诊断有较高应用价值,可有效反映骨髓结构改变情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检验;外周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诸多病因引发的、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1],同时患者骨髓造血组织显著减少,为脂肪组织所取代[2]。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诊断难度不大,一般通过“三低一高”(血小板、白细胞与红细胞水平低,淋巴细胞高)标准予以诊断[3]。为探讨骨髓检验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笔者选取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与非血液病患者,对其骨髓检验结果进行对比,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6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23~83岁,平均(33.2±2.6)岁;所有患者诊断依据为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修订的再障诊断标准。其中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42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0例;患者临床症状为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皮肤散在出血49例,脾大2例,肝肿大7例,胸骨压痛2例,淋巴结肿大2例。选取同期体检的60例非血液病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4~79岁,平均(34.3±2.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组成等无显著差异,可对比。

1.2 方法:两组患者展开骨髓检验。在穿刺前所有患者均休息10 min,选取髂后上棘为骨髓穿刺处,在骨髓活检中行常规骨髓涂片,之后立刻抽取2 mL骨髓液,利用75 mL饱和苦味酸水溶液、20 mL 40%甲醛与5 mL冰醋酸对组织块进行30~60 min固定,之后进行脱水、包埋、切片与染色处理。抽取2 mL肘静脉血并进行抗凝,轻轻摇匀;对血涂片展开瑞氏染色,利用显微镜对细胞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在骨髓检验当日抽取适量外周血,利用五分类血常规检测仪常规检查外周血。

1.3 判定标准:分析两组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水平,对骨髓增生程度进行判断:由我院血液科骨髓室利用五级法,根据骨髓内有核细胞量对骨髓增生程度进行评价:Ⅰ级为极度活跃,Ⅱ级为明显活跃,Ⅲ级为活跃,Ⅳ级为减低,Ⅴ级为重度减低。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研究数据,以(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数据对比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若P<0.05则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外周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外周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x¯±s)

2.2 两组患者骨髓增生程度对比:两组骨髓增生程度为:对照组Ⅰ级20例,Ⅱ级36例,Ⅲ级2例,Ⅳ级1例,Ⅴ级1例,其中Ⅰ级与Ⅱ级占比93.3%,Ⅲ级、Ⅳ级、Ⅴ级占比6.7%;观察组Ⅰ级3例,Ⅱ级1例,Ⅲ级21例,Ⅳ级20例,Ⅴ级17例,其中Ⅰ级与Ⅱ级占比6.5%,Ⅲ级、Ⅳ级、Ⅴ级占比93.5%。观察组骨髓增生程度中Ⅰ级与Ⅱ级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Ⅲ级、Ⅳ级、Ⅴ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是因造血干细胞异常所致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的疾病,患者常有发热、感染、贫血和出血倾向[4]。目前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还未完全明显,已有研究揭示其发病和放射线、遗传、化学药物及病毒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5],现阶段该病发病机制有免疫功能失调、造血微环境缺陷、肝细胞损伤3种学说[6]。该病主要包括先天性与获得性两种类型,而根据患者起病缓急与病程又可分为慢性与急性再障。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诊断中常用方法为传统血液学检查,主要特征是血小板、白细胞与红细胞水平降低等。本次研究通过对6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观察组)与60例经检查骨髓及外周血均正常的非血液病患者(对照组)外周血检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证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者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均有明显降低。骨髓细胞学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中并不困难,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骨髓增生程度中Ⅰ级与Ⅱ级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Ⅲ级、Ⅳ级、Ⅴ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细胞学变化情况主要为骨髓增生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有骨髓造血衰竭表现,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骨髓病态造血或无效造血,如出现核畸形、粒系统浆发育不均或在成熟过程中受阻、红系巨幼样变等,也可出现增生低下表现,故而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增生低下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逐渐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此时可借助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可找到小巨核、在染色体检查中可发挥核型变异这一特点展开鉴别诊断。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中行骨髓检验时,通过对骨髓穿刺物涂片进行观察,可见核红蛋白明显增多而脂肪含量大幅降低,粒细胞与血红蛋白比例明显缩小或有倒置现象,同时幼血红蛋白有丝分裂象大幅增多。当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体内叶酸过少时,骨髓穿刺物涂片中常难以观察到巨幼血红蛋白。在骨髓穿刺过程中,部分患者可出现“干抽”现象,其骨髓增生相对活跃,而当患者骨髓出现肿瘤转移时,则其贫血症状可迅速进展,同时呈现出类白血病反应性贫血,故而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展开骨髓检验时,若患者有幼红幼立血象时应充分考虑是否为肿瘤患者。

综上所述,骨髓检验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诊断有较高应用价值,可有效反映骨髓结构改变情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1] 徐忠金.环孢素A治疗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12):63-64.

[2] 张志华,潘航,沈红石,等.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诊断中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146-3148.

[3] 付书南,冯进,黄露云,等.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特征与骨髓象特点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3,36(6):562-563.

[4] 武学润,黄建新,于志峰,等.不同证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祖细胞比较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4):2.

[5] 张圣雨,田晶,姜玲,等.重组人促红素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J].中国药物警戒,2014,11(1):59-60.

[6] 许洪志,仲春红,李爱,等.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CD34细胞及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表达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7,28(1):50.

R556.5

:B

1671-8194(2014)33-0197-02

猜你喜欢

障碍性白细胞骨髓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骨髓18F-FDG摄取模式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骨髓浸润的价值
白细胞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赞美骨髓
猪繁殖障碍性病毒病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控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