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量化考核细则》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研究
2014-03-27李甲荣张淑彦张鑫宁静丁学玲戴红双
李甲荣 张淑彦 张鑫 宁静 丁学玲 戴红双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个人发展中占重要地位[1]。《综合素质量化考核细则》结合学生发展需求,以促进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为目标,使实施管理最大程度量化,增强操作性和可比性;转变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实施自我教育、促进和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本研究欲分析综合素质量化考核细则对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级专科护理系学生240人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人。其中实验组、对照组两组年龄、家庭状况、入学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前自我管理能力问卷调查经统计学处理显示,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验方法 在学生管理规定基础上制定《综合素质量化考核细则》对学生实施干预,并对干预前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调查表》评价实施效果。调查表分3个维度、10模块、50小项。每个维度分数设置依次为:知识技能方面40分、社会生活方面56分、行为心理方面104分,卷面总分200分。
1.2.1实验组:
1.2.1.1实施《综合素质量化考核细则》。《细则》与学校普通学生管理规定对比有如下调整:①《细则》制定内容上的调整。在学生管理规定基础上,依据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3个维度(知识技能方面、社会生活方面、行为心理方面)、10模块内容(自我目标、自我学习、自我时间、自我金钱、自我反省、自我行为能力、自我激励、自我角色认知能力、自我人际关系、自我情绪心态管理)制定, 细则分为技能40%、特长30%、态度30%三部分。技能即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成绩;特长包括参加特长班,社团和班级、系部、学校各类比赛参与及获奖情况;态度包括日常管理,操行表现,社会实践活动等。②《细则》操作环节上的转变。考核以学生为主体,考核方案全程由学生制定、实施,辅导员仅作指导;考核全员参加,精选指标全面评价;严密组织,及时统计分析。③《细则》监控环节上的转变。考、核分体。各班委会成员负责检查督导,以考为主。设置理论组长,负责录入考的结果,以核为主。考核分离,剔除人情因素对测评结果的干扰。
1.2.1.2班级建立学生发展档案,理论组长记录现状及发展过程。
1.2.2对照组:仅实施学校的普通学生管理规定。
2 结果
2.1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自我管理能力在知识技能、社会生活、行为心理3个维度及10模块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干预后,实验组在知识技能方面、社会生活方面、行为心理方面3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目标、自我学习、自我时间、自我反省、自我行为能力、自我激励、自我角色认知能力、自我人际关系8个模块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金钱、自我情绪心态管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干预前、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指标比较
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自我管理能力在学生个人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有效地引导学生实施自我管理一直是各院校学生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学校普通学生管理规定的制定一般都是就管理论管理,过分注重使学生“顺从”的方法和途径的建设上,忽视了“以生为本”的主体作用[2]。本研究通过《综合素质量化考核细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力争涵盖学生发展广度,最大程度的量化,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更利于完善学生行为心理,促进自我反省、自我行为、自我角色认知、自我人际的协调发展。从管理学角度上看,高校学生管理存在两个维度:一是通过外界客体的约束。二是通过大学生主体自律。本研究将两个因素结合起来,用具体的量化制度来促进大学生主体自律,以利于知识技能、社会生活、行为心理的改善和提升[3]。《细则》使学生在广泛参与中认知、调整、完善自己,从简单的行为约束提升到能力的培养上来形成良性互动。
同时,“自我管理”是学生步入社会成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4]。本研究通过实验表明,《综合素质量化考核细则》不仅对学生自我管理产生积极影响,还督促和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技术、理论依据。
[1] 陈克江.大学生自我管理浅说.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48-49.
[2] 李迎军.美国高等教育模式浅析及借鉴.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8):3-4.
[3] 吴迪,谢志远,王晶.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3):42-44.
[4] 周志荣.高校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创新初探.社会科学研究,2006(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