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枢神经特异蛋白在老年性痴呆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2014-03-27潘登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期
关键词:脑损伤敏感性特异性

潘登

老年性痴呆是进展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疾病较为隐匿,患者主要表现为失语、记忆障碍、失认、行为及人格全面性痴呆等临床症状,临床关于其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多认为是在社会心理、生物因素作用下引起的[1]。中枢神经特异蛋白作为分子量较小的钙集合蛋白,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生物学活性较高,能够作为脑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使用[1],因此在老年性痴呆检测中广泛使用,作者对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5例老年性痴呆患者与55例正常体检者进行比较,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5例老年性痴呆患者作为观察组,男36例,女19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0.32±5.27)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为(5.21±2.47)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Ⅲ-R中关于老年性痴呆的诊断标准,患者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10分15例,10~18分22例、18~24分18例;选取同期在本院正常体检的55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参考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51~82岁,平均年龄(61.21±6.1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标本采集:所有受检者均在入院后清晨空腹状态下,取血清2 ml后放于-20℃环境下保存待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患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含量进行检测,将结果打印出后由本院经验丰富的神经科医生进行比较观察。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患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含量明显大于参考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清中中枢神经特异蛋白含量比较

2.2中枢神经特异蛋白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 根据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与老年性痴呆关系进行观察,观察组患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含量增高者36例,正常范围19例,参考组患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含量增高患者11例,正常范围为44例,由此可见,中枢神经特异蛋白在老年性痴呆检测中敏感性65.5%、特异性为80%。

2.3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为(16.32±5.13)分,参考组患者MMSE评分为(26.31±2.14)分,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认为家族史、躯体疾病、头部外伤、机体解毒功能衰弱、免疫系统的进行性衰竭等均是导致老年性痴呆的重要原因,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认知功能下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行为障碍等,目前临床诊断老年性痴呆主要依靠临床诊断水平,美国老年痴呆及其相关性疾病学会标准主要根据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及量表对患者进行诊断[2],然而最后确诊依然需要依赖于脑组织活检。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对脑损伤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较高,一般认为其含量变化直接与临床损伤严重程度、影像学改变、体征及预后等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可作为特异、敏感、可靠、有效的生化标志物;临床认为轻微脑损伤患者多伴随头晕、短暂意识障碍、健忘等临床症状,而在MRI、CT等影像学诊断中,能够通过观察病理性检测发现脑损伤患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3]。部分临床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特异蛋白在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的诊断及观察中亦有着显著的价值,狂躁症及抑郁症患者的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在治疗中,通过减少中枢神经特异蛋白的水平,患者抑郁症状亦明显减轻。老年性痴呆的治疗中主要以控制伴发的精神病理症状为主,常采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等,而在治疗中要根据患者的病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在对失眠、焦虑、激越患者的治疗中尽量采用奥沙西泮、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药物;对于出现抑郁症患者,尽量以心理干预、改善环境等手段进行缓解,必要情况下可采用地昔帕明、甲替林等药物;而对于攻击性、紊乱、激越、妄想等患者,可采用小剂量奋乃静治疗,然而上述药物在治疗中均存在一定的禁忌,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监测观察。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血清中中枢神经特异蛋白含量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患者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5.5%、80%,患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与患者MMSE评分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由此可见,在老年性痴呆检测中,中枢神经特异蛋白特异性及敏感性较高,具有显著的检验价值。

[1] 罗南萍.β淀粉样蛋白在老年性痴呆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表达及意义.实用老年医学,2000,14(04):212.

[2] 王连文.血清(浆)NSE、S-100、ET、NPY、SS检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中的应用.滨州医学院学报,2012,35(02):146.

[3] 郭金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中的临床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4):251.

猜你喜欢

脑损伤敏感性特异性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Quintero分期、CHOP分级与TTTS脑损伤的相关性对比分析
经前烦躁障碍症发病与四氢孕酮敏感性中西医研究进展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脑损伤 与其逃避不如面对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为靶标的放射免疫治疗进展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
侧脑室注射DIDS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神经元凋亡的拮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