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新报刊在中国报刊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014-03-26阳志标

关键词:办报变法报刊

阳志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受封建专制制度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影响,直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报纸仍未能脱离古代报纸的模式,内容限于谕旨、题奏、官吏任免和科举等方面的信息。中国的近代报刊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国人对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其后,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办报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郑观应也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办报主张,中国报刊的发展由此逐渐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1894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一批具有改良主义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愤于国难,把19世纪70年代就出现的早期维新思想推进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随维新运动而兴起了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可以说是中国报刊近代化进程中取得的首要成果,由此翻开了中国报刊史的崭新一页。本文重点考察维新报刊发展的三个阶段:发展期、高潮期和尾声期,结合代表性报刊的社会影响,从“文学、教育、法制、革命”四个角度来阐释维新报刊在中国报刊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一、维新报刊概述

在维新变法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扩大影响,充分利用报刊这块舆论阵地争夺话语权,先后创办了近30种报刊,逐渐形成了一支维新派的报刊宣传队伍,维新报刊作为这一时期报刊中极具政治色彩的一部分,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的四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文报刊约有120种,其中80%左右为国人自办,这些报刊类型不一,其中很多是我国新闻史上首次出现的报刊品种。除原有的综合性政论报刊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文艺娱乐性、纯商业性、白话、图画等不同风格的报刊,以及针对妇女、儿童等不同社会群体发行的报刊。它们遍及全国许多城市,在维新变法运动中逐渐走向高潮,打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

与维新运动的发展相配合,维新报刊的发展可分为发展期、高潮期和尾声期三个发展阶段。主要报刊有在国内创办的《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湘报》《湘学报》等,以及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在日本创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等。

二、主要维新报刊及其社会影响

维新报刊数量众多,它们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报刊近代化,下面选取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及《新民丛报》进行研究。

(一)发展期:《中外纪闻》和《强学报》

《中外纪闻》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原名《万国公报》,双日刊,1895年在北京创刊,由梁启超、麦孟华任编辑。它所刊的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涉及工商、铁路、邮政、兵制、学校、报馆等多个方面,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宣传了变法思想,正如康有为在自编年谱中说:“报开两月,舆论渐明”“识议为之一变”“渐知新法之益”。 但是,由于维新派的政治主张触犯了封建顽固派和洋务派的既得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抵制和破坏。1896年1月间,御史杨崇伊弹劾强学会“植党营私”,指责《中外纪闻》贩卖西学,强学会被查封,《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共出了18期。

1895年12月,康有为在黄遵宪、陈三立等维新党人的协助下创设了强学会上海分会,《强学报》是其机关报。该报由徐勤、何树龄主编,以“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为宗旨,其内容“专录中国时务,兼译外洋新闻,凡与学术治术有关切要者,巨细必登”。康有为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强学会报序》一文,抓住了中国生死存亡的问题,倡言“学则智,群则强”,发出了“今者思保,在学之群之”的呼声。因此,从一开始,《强学报》就比《中外纪闻》具备更浓厚的政治色彩,它欲托古改制光大维新,还提出了开议院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影响很大,但仅出至第3期(已刊印,未见发行)便被勒令停刊了。

(二)高潮期:《时务报》和《国闻报》

《时务报》作为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机关报,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时务报》为旬刊,由黄遵宪于1896年8月在上海主持创办,梁启超任主编,梁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变法通议》一文,是维新派纲领性的文章。此外,《时务报》宣传的变法具体主张,如办学校、废科举、兴民权等,在当时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时务报》的鼓舞下,各地维新人士纷纷创办鼓吹变法的刊物,其中具代表性的刊物有《知新报》《湘学报》等,这些办报活动,扭转了当时社会上普遍视报人为无聊文人的传统偏见,提高了报人及报刊的社会地位。但是,由于《时务报》越来越深入地宣传变法思想,它日渐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1897年10月,在汪康年的排挤下,梁启超愤而离职,《时务报》这一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失陷。

作为北方舆论界“一枝独秀”的《国闻报》于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它与上海的《时务报》遥相呼应,分执南北舆论界之牛耳。《国闻报》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其主要创办人是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国闻报》所刊消息“确而速,又极多极详”,以华北各省为主,其中社会新闻约占一半,已较接近当代报刊,《国闻报》的独特之处还在于较广泛地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影响,也成为维新人士办报思想的理论依据,可以说这是《国闻报》在历史上的最大贡献。

(三)尾声期:《新民丛报》及其社会影响

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了半月刊《新民丛报》,这是维新派在海外最重要的一份机关报。该报得名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宗旨是以教育为主来“维新吾民”。编辑方针有两点:一是“不为灌夫骂座之语”,改变了《清议报》激烈攻击清王朝的做法;二是“不为危险激烈之言”,区别于革命派的革命言论。从1902年到1903年,《新民丛报》大量的启蒙介绍打开了青年知识分子的眼界,启发了他们民主革命的觉悟。然而,自1904年起,《新民丛报》不遗余力地鼓吹“君主立宪”和“开明专制”,竭力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1905年,《新民丛报》在与革命派喉舌《民报》关于中国前途命运的论战中彻底败下阵来,于1907年7月停刊。

三、维新报刊对后世的影响

维新报刊作为新旧交替时代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文学:时务文体

维新报刊对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体上,这一时期产生了以“时务文体”为代表的新文体。所谓“时务文体”,并不单指《时务报》时期梁启超所采用的文体,总的来说,这是一种风格因人而异,但不受传统文体束缚的报章政论文体,因其在《时务报》时期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故被冠名为“时务文体”。其条理明晰,平易畅达,常带着感情进行叙述,与传统文体迥异。这种文体不仅从思想上,还从文风上影响了几代人。这种文学在当时影响很大,它标志着传播对象从精英转向了大众,同时还是近代白话文浪潮中的重要一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育:现代学堂

维新派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思想出发,坚持办报、办学会、办学堂“三位一体”的组织方式,这对教育的现代化有重要意义。1891年,康有为在广东开办了万木草堂学馆,聚徒讲学,并为变法运动创造理论,在1891年到1898年的七年间,万木草堂共培养学生近千名,其中有梁启超、徐勤、麦孟华、何树龄等,还成为了清末民初的著名报人,从这种意义上讲,万木草堂可视为我国最早的新闻学院。此外,在维新派推动下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在中国教育史上更是不可低估,直至今天,由京师大学堂发展而来的北京大学仍居国内高校之首。戊戌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成为各项改革措施中除保甲制度外硕果仅存的一项,继续在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行。

(三)法制:新闻立法

在维新运动中,康有为等维新志士公开提出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在得到光绪的支持后还一度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1898年6月至9月,光绪多次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正式承认官报、民报都具有合法地位,官绅士民第一次得到了办报的自由权利。同年8月9日,康有为在上光绪《恭谢天恩条陈办报事宜折》的同时上了一个附片《请定中国报律折》,在中国首次提出报律的制定问题,新闻法的制定第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相关的新闻立法工作开始起步。遗憾的是,维新变法不久即遭失败,在运动中取得的新闻法制成果也毁于一旦,但从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进程来看,这是一次关于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

(四)革命:解放思想

维新运动是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客观上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行动起了推动作用,维新报刊作为这次潮流中传播思想的载体,必然会对革命派的活动产生一定影响。首先,维新派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力图把民众从封建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其次,维新派的变法活动激发了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热情。维新变法后,自由、平等、民权等思想唤醒了知识分子的热情,他们积极主动地要求参政议政。最后,维新报刊传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思想,一反历史循环论的宿命观,指出了“竞争”的重要性,可以为革命派的暴力行动做合理辩护,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四、结语

维新报刊在中国报刊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枢纽作用,不仅着力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还大量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的近代化。此外,维新人士的办报活动为后来者积累了办报经验,培养了办报人才。自维新运动起,报刊开始成为一个阶级的舆论阵地,舆论的作用在此期间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当今,我们要继承维新报刊留下的新闻遗产,努力使报纸成为整个社会的财富,为公众的利益服务。

[1]丁淦林.中国新闻图史[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2]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

[3]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4]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修订版)[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方晓红.中国新闻简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办报变法报刊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徙木立信
百强报刊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试论公益活动对办报的促进作用——以《老年日报》为例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