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茶叶运销路线述论

2014-03-26陶觉逊

茶业通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运销茶商茶场

陶觉逊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法学系,昆明 650228)

宋代茶从东南、川峡向北方、西南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是茶叶运销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是由“茶之产于东南者、浙东西、江东西、湖南北、福建、淮南、广东西,路十,州六十有六,县二百四十有二”[1]卷一八四,川峡则产成都府(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4路,但销路主要在西北、北方的产销格局决定的。产于秦岭淮河以南的茶,要运销到陕甘青一带西北地区和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地区及河北、山西一带的北方地区,没有强有力的运输作保障,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东南茶叶很长一段时期经“商贾转卖于西北”,甚至还“散入夷狄”[2]卷一OO。这样远的贩运路程,必须“仰巨商,本不及数千缗则不能行”[3]卷七十,大商长途贩运构成了茶叶运销的基本特征。宋代长期实行榷茶政策,通商时间短,而且有诸多限制,东南与川峡4路的茶法也不一致,茶叶运销路线受到人为因素限制和影响,因而在茶叶运销地区和运输路线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这种扭曲是政府对市场强力干预的结果。受经济规律和供求关系的影响,产地和销场之间形成了产区初级市场、中级周转集散市场、各类承销市场、周边市场、海外市场组成的多层次、梯进式、网络式市场体系,各级各类市场组成了关系密切、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茶叶运销就是贯穿各级各类市场的纽带,它的正常运转保证了产销环节畅通。

1 东南茶叶运销路线

东南地区是宋代最重要的茶产区,产区相当广阔。东南茶区主要聚集起来长途贩往西北、北方销售,基本市场流向与唐五代时相类似。宋朝自乾德二年(964年)颁布榷茶法,翌年正式实施,至嘉祐三年(1058年)榷东南茶,嗣后东南行通商法,崇宁元年(1102年)复榷东南茶,茶叶从产区生产者手中流向十三山场,再输往六榷货务,又从十三山场、六榷货务经水陆运输北方及海外销场。十三山场和六榷货务就是东南茶区最重要的产区茶叶集散市场,产区茶汇集到这些茶叶贸易集散地后再转发至远,与承销市场上更大的茶叶集散中心产生联系,然后再经批发、零售与消费者见面。

六榷务为江陵府(湖北江陵)、真州(江苏仪征)、海州(江苏连云港市)、汉阳军(湖北汉阳)、无为军(安徽无为)、蕲州(湖北蕲春)蕲口,是六大茶叶集散中心。六榷务的确立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淮南十三山场为宋代官营买卖茶场,即:蕲州王祺、石桥、洗马3场,寿州霍山、麻步、开顺3场,光州光山、商城、子安3场,舒州太湖、罗源2场,庐州王同场,黄州麻城场。此外,东南诸路中的潭州(湖南长沙)、鄂州(湖北武汉)、饶州(江西上饶)、泉州、泾县等地都设有买茶场。崇宁元年至四年(1102~1105年),蔡京行卖引法复榷东南茶时,在淮西路复置山场11处,两浙路置29场。十三山场中每个山场均有相对固定的受纳茶源。荆南府(即江陵府)受纳潭州、鼎州、澧州、岳州、归州、峡州、荆南府片散茶,汉阳军受纳鄂州片茶,蕲州蕲口受纳潭州、建州、兴国军片茶,无为军受纳潭州、筠州、袁州、池州、饶州、建州、歙州、江州、洪州、南唐军、兴国军片散茶,真州受纳潭州、袁州、池州、饶州、歙州、建州、抚州、筠州、宣州、江州、吉州、洪州、兴国军、临江军、南康军片散茶,海州受纳睦州、湖州、杭州、越州、衢州、温州、婺州、台州、常州、明州、饶州、歙州片散茶[4]卷二十一。十三场的茶再输往处于会要之地的六榷货务。这样,产区州县为初级市场,十三茶场为重要的茶叶周转市场,六榷务又是更大的茶叶集散市场。茶商从十三山场和六榷货务购茶发售,官府切断了茶商与茶农的交易环节,但茶商又以走私形式把这种交易环节连接上。

东南产区市场上的茶叶充分利用水路交通发达的优势,从茶山集中到各类集市,汇集到州县城镇和主要位于长江沿岸的如六榷货务一类的“要会之地”,然后再向汴京运输。运输路线与唐五代时期有相似之处,主要仍是东西两条路线,即西线和东线。西线先取道庐州、寿州陆运,然后再分两路,一路出寿州,入颖河,西出正阳镇再溯流北上,经陈州入蔡河趋汴京;一路出寿州,取道淮河,向东经荆山镇,再入涡水经亳州、太康入蔡河到汴京。西路水陆兼行,但优点是路程短,路线直,因而淮西部分茶均取道西路上京,同时吸引了荆湖、江西等地的少部分茶由此上京。宋朝还规定,福建路陆运物资,到洪州(江西南昌)泛鄱阳湖经长江抵舒州,经庐州、寿州赴京。宋代最大的官营贡茶院北苑贡焙生产的贡茶,走的即为西路。数路茶叶均取道西路上京,使这条“贯都邑而北来,走江湖而南去”的商业孔道非常繁荣。“何客棹之常喧?聚茶商而斯在。千舸朝空,万车夕载,西出玉关,北越紫塞”[5]卷二,这形象描绘了茶商从事茶叶贸易之忙碌及西线茶叶转运之热闹情景。

东线是茶叶运输的主线。它从真州(江苏仪征)、扬州入运河,北经高邮、楚州、泗州转汴河经宿州、应天、陈留抵汴京。东路是宋朝漕运东南诸路粮食财宝的大动脉,“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1]卷九十三。宋代人一致认为:“南国土疆,山泽连接,远民习俗,多事茶园”[6]284。山泽之百货,以茶为最要自不待言,因此漕运也是茶叶北输的主渠道。两浙、江南、荆湖及福建海运至通州、泰州的茶叶由此赴京,部分本走西路的淮西茶也顺江而下,转取西路北运。如宋初规定,茶商贩卖蕲口、太湖、洗马、石桥、无为军等5处场务茶货,要求经庐州一线西路上京,并在抵京后一起交纳沿途路税。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只因西路庐州以南陆路“泥水阻滞车牛”,运输困难,遂“权令转江船般,借路取真、扬州、高邮军、楚、泗州经过,只纳旧路庐、寿等州一路税钱”,由于东路运茶方便,纳税又少,“后来客人援例,借汴路上京”,一时东路更加热闹,西路趋冷,引起西路制置司不满,要求取缔。天圣七年(1029年),三司规定,凡贩运蕲口等5茶场茶走东路的,一律“依贩买汉阳榷务等处茶例,并依经过去处正收钱税。更不立借路名目”[7]食货17之21~22。可见,东路运茶路线比西路重要,东路运茶也比较快。

嘉祐四年(1059年),东南行通商法,六榷务十三山场体系废止,但自宋初建立起来的茶叶周转集散中心和茶叶运销路线却没有什么变化。

2 西南地区茶叶运销路线

熙宁六年(1073年)前,政府对川峡四路采取的茶业政策是“天下茶皆禁,唯川峡、广南听民自买卖,禁其出境”[1]卷一八三。熙宁七年榷四川茶后,又执行“天下茶法既通,而两川独行禁榷”,“诸路既许通商,两川却为禁地”[8]卷一的政策。禁榷前,川峡茶极少出境,只在境内流通,一般自草市镇进行散集,再经茶贩收购转销其他地区。只有在靠近陕西或甘肃的部分地区,才存在少量茶叶的长途贩运,当时陕西合法市场上的茶是由东南茶商输入的。川茶禁榷后,官府在成都府、利州路、梓州路建立了一系列买茶场,在秦熙一带设置了许多卖茶场,把茶运往西北市马,3路茶场共有36处,“自熙宁七年(1074年)至元丰八年(1085年),蜀道茶场四十一,京西路金州为场六,陕西卖场三百三十二”,“尽榷民茶,随买随卖”[1]卷一八四。“置场买茶往熙河博卖,并尽榷诸州茶货入官,便收三分利息,旋行出卖”[8]卷一。茶园户生产的茶一改经草市集镇交易格局,而“将到茶货赴场中卖”[8]卷一,除官“自般卖和买之余,成都路客人贩茶不得过剑门,利州路客人贩茶不得过陕西”[9]899。茶场成为产区茶叶集散中心,这些茶集中成都后再运往熙河等西北地区,或易马,或发售。官府直接将茶运到熙秦各地卖茶场,此为川茶北运的主要方式。官府在四川至熙秦沿途设置水陆茶递铺,把川茶搬运至凤州,转运熙河路出卖。具体入陕路线为:由成都府北行至利州、兴州,入陕西经凤州转运熙、秦州买马场。主要是官府组织,沿途置搬茶铺,由当地厢军充役,人烟稀少区则强迫招募百姓搬运。运茶是一项相当艰辛的差役,搬茶百姓和士兵往往死于非命,“元丰(1078~1085年)之初,始以成都府路厢军数百人贴铺搬运,不一二年,死亡略尽。茶官遂令州县和雇人夫。和雇不行,即差税户,甚为搔扰,不可胜言”。运夫“逃匿求死,嗟怨满道”,“沿路号茶铺为纳命场”[10]卷三十六。元祐间(1086~1094年)川茶搬运制度做了很大改进,提高了效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在成都设置排岸司,于兴州长举县设有装卸库,凤州、绵州、利州、三泉县、兴州、兴元府等地设有转搬库,实行搬运和贮藏。川茶搬运制度的完善对茶马贸易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川陕4路除在境内销售外,主要运销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各地茶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市场流向。这也是与茶叶运销相合拍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北部地区和利州路全部,包括雅州、梓州、渠州、兴元府、洋州以及其以北州郡的茶叶主要向西流入吐蕃,向北进入秦凤、熙河地区。在吐蕃、羌族市场上,雅州名山茶最受欢迎,“蕃戎性嗜名山茶,日不可阙”[7]职官43之75,“川茶有数品,惟雅州名山茶为羌人贵重”,所以宋朝规定“令熙河兰湟路以名山茶易马”[7]职官43之91,每年输往西北地区的“茶数共约四万余驮数内,名山茶约一半以上,依条专用博马,不许出卖”[7]职官43之一78。名山茶几乎成了嗜茶成性的吐蕃、羌族等少数民族心目中茶的代名词,往往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这就为其他地区所产茶叶进入少数民族市场创造了条件。所谓四色纲茶即质量仅次于名山茶的兴元府万春、瑞金、大竹、洋州4处所产茶。洋州茶除在秦凤等西北地区有广阔的销场外,还销往永兴军路、京西路、夔州路等邻近地区。“洋州西乡县茶,旧与熙河、秦凤路蕃汉为市,而商人私贩南入巴达州,东北入金州、永兴军、凤翔府”[7]食货30之16。成都府路、利州路南部地区,包括黎、戎、泸州及附近诸州所产茶,向西流入吐蕃,向南销往两林、虚恨、马湖、石门、罗氏等蕃部。夔州路茶货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才施茶禁,绍兴三十年(1160年)即罢榷。禁榷期间,茶“贩致渠州”等地,通商期间,夔州路茶“不许贩入潼川府路”[7]食货31之11~14,只能在境内流通,或顺江出川。

3 其他茶叶运销路线

北方及西北市场内部的茶叶运销路线,属于销地中转集散市场与零售市场之间茶叶批发、零售所产生的茶叶运销问题,它是以产区茶运抵销地各级各类中转集散市场后的发散过程。在北方是以汴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在西北榷川茶前,则以对西夏榷场贸易和市马为中心。茶叶销地市场的运输涉及到茶商和官府两股力量,大凡榷场所售茶,官府自京城运往的多,一般销地市场则商人转运的多。

宋代海上茶叶运销路线已较发达。日本、朝鲜均从中国进口茶叶,输入路线就是海路,输入地点主要是明州(宁波)。广州、泉州主要通南洋,尤其是泉州成为两宋茶叶输出的最大港口,贸易地域远达非洲、西亚、东南亚、日本。福建腊茶是官府与茶商竞相输出的高级茶叶,为确保茶利归入官府腰包,朝廷一再严厉申明“私载建茶入海者斩”[11]甲集卷十四,然而走私根本禁不住,茶商仍然违法公行。

由此可见,宋代茶叶自产地至销场已经形成了由产地市场、中转集散市场至海外市场的多层次网状运输网。这对茶叶产销环节的畅通,茶叶贸易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元)脱脱.宋史[M].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

[3](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G].

[4](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

[5](宋)宋文鉴[M].

[6]全宋文(第2册)[G].成都:巴蜀书社,1988.

[7](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

[8](宋)吕陶.净德集[G].

[9]栾城集(中册)[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宋)苏辙.栾城集[G].

[11](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G].

猜你喜欢

运销茶商茶场
当代煤炭企业运销信息化管理问题与创新路径
二十世纪晚期西藏茶商的个人生命史研究
煤炭运销的现代信息化管理探析
茶场劳动用人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夹缝中求发展:高阳商会与土布运销
图说
因为一个镇 爱上一座城 古茶场文化小镇的一缕风情
论茶场劳动合同管理及法律防范
论唐代茶税、茶商对茶文化的影响
伊马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