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伦理视角看严复的“非正法”翻译
2014-03-26廖涛
廖 涛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2)
严复翻译《天演论》时提出“信、达、雅”,其翻译的“三字经”历久不衰,影响深远。严氏译书近20年,完成译著11部[1]58。梁启超称其为 “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2]。然而,由于严译中屡现“失信”之处,译界对其翻译方法非议者甚多。任何人类行为都涉及到伦理问题。“伦理”的本质是人的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与事实如何的规律[3]。翻译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客观存在证明了翻译是一种能够产生利害关系的人类行为,是一种伦理行为[4]。译者的翻译行为必然受到其个人的伦理价值观及伦理环境的影响。严复生活在中华民族历经深重灾难的特殊历史时期,其伦理思想在翻译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一、严复的“非正法”翻译
严复在《名学浅说》译者自序中说:“盖吾成书取足喻人而已,谨合原文与否,所不论也。”[5]严复在翻译中加入了大量的评论、注释、按语,甚至对原文作了编辑、削删和改写。据统计,严复在译著中所加的按语约占其全部文字的十分之一[6]。王宪明对照了严译《社会通诠》(1904年版)和英国学者甄克思(Edward Jenks)的原作AshortHistoryofPolitics(1900年初版的修订版),发现译文正文86 000余字中,至少有19 000多字的文字内容是原作中没有而由译者加的,约占译文正文的1/5强,有些段落中由严复增加的内容更高达百分之三四十以上[7]64。严复自己承认所用翻译方法非翻译正法,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写道:“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8]1321。
严复的“非正法”翻译,批评者众。傅斯年先生批评道:“假使赫胥黎和孟德斯鸠晚死几年,学会了中文,看看他原书的译文,定要在法庭起诉;不然,也要登报辩明”[1]72。萨镇冰先生指出:“赫胥黎的文稿原来是在大学做的报告,用的是讲演的体裁,话起话落,节奏自然成章。严先生爱用的是古文家纸上笔调。《天演论》第一章开首的那个长句译文,颇有气派,但读起来费力,和赫胥黎讲稿的语气很不相像。”[1]64伍光建先生也批评道:“《天演论》一开头那段从书斋遥望的描写,原著并没有,这样的译法是不宜提倡的。”[1]64严复在译著中刻意用古汉语来表达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方思想,文笔异乎寻常地深奥,以至于梁启超在推崇他翻译的亚当·斯密的《原富》时,也禁不住抱怨说,尽管他是中国绝对卓越的西方思想翻译家,但“其文章太务渊雅,刻意仿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9]62。
二、“非正法”背后的翻译伦理
法国翻译理论家贝尔曼(Berman)首次提出了“翻译伦理”的概念。贝尔曼认为,译者接受某项翻译活动,就意味着他开始承担某种责任和义务。面对原作及服务对象,译者作为一位社会人,必然受到某种道德上的约束[10]。西方学者韦努蒂 (Venuti)[11]、皮姆(Pym)[12]、切斯特曼 (Chesterman)[13]等都对翻译伦理问题进行过论述,在翻译理论界引起了较大反响。翻译伦理是伦理观念在翻译中的体现。由于译者是实践翻译伦理的行为主体,译者的选择是一种道德选择[4]47。晚清时期,翻译的政治作用受到强调,被视为救亡图存的有效途径,译者政治伦理化的特征非常明显,译者往往将其自身的政治倾向带入翻译中,出现了翻译伦理和政治的合流。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严复深刻地认识到国家面临的危机,公开发表了一系列抨击封建专制、提倡资产阶级民权和新学的文章。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严复决心译介西方的社会科学著作,以开启民智,消除愚昧落后,达到救国的目的。严复的翻译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他的“三民”( 鼓民立、开民智、新民德)、自由平等、救亡图存等伦理思想在其翻译原作选择及具体翻译操作方面均得到充分体现。
(一)严复的伦理思想对其翻译动机的影响
严复说:“复今者勤苦译书,羌无所为,不过闵同国之人于新理过于蒙昧,发愿立誓,勉而为之。”[14]527他认为只要民智开通,即使国家暂时沦陷,也有复兴之日,所以他在1899年给张元济的信中写到:“复自客秋以来,仰观天时,俯察人事,但觉一无可为。然终谓民智不开,则守旧维新两无一可。即使朝廷今日不行一事,抑所为皆非,但令在野之人与夫后生英俊洞识中西实情者日多一日,则炎黄种类未必遂至沦胥;即不幸暂被羁 ,亦将有复苏之一日也。所以摈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14]527。
严复选译的西方著作与其个人的伦理思想及整个社会的伦理思潮密不可分。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对翻译该书的意图作了说明:“赫胥黎氏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与吾古人有甚合者。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夏日如年,聊为迻译。有以多符空言,无裨实政相稽者,则固不佞所不恤也。”[8]1323
《穆勒名学》的翻译也是出于相同目的:“《名学》年内可尽其半,中间道理真如牛毛蚕丝。此书一出,其力能使中国旧理什九尽废,而人心得所用力之端。”[14]546《原富》译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著作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该书在英国风行的时代正值英国的强盛时期。严复认为《原富》“系要书,留心时务、讲求经济者所不可不读”。“夫计学者,切而言之,则关于中国之贫富;远而论之,则系于黄种植盛衰。”[15]严复通过翻译《原富》来开导中国掌权者,希望他们了解别人富国之道。他认为该书中所指的英国经济政策缺失,与中国的情形有类通之处, 能为国人提供借鉴,同样是出于救亡运动的迫切需要。严复选译《社会通诠》的目的是宣扬君主立宪,抨击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他指出:“窃料黄人前途,将必不至于不幸也。即使其民今日困于旧法,拘于积习之中,卒莫由以自拔,近果之成,无可解免,而变动光明,生于忧患,行且有以大见于世史,无疑也。”[16]155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的压抑气氛和失去自由(特别是“思想和言论自由”)的强烈感受,也许为严复翻译《群己权界论》提供了动机[9]89。
严复选译的书籍都是反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重要社会科学名著。虽然他选译每部著作的具体用意不尽相同,但总体都顺应当时社会的伦理思潮,围绕救亡图存、开启民智的政治目标。
(二)严复的伦理思想在翻译中的体现
严复在具体的翻译操作中,对原作关键部分作了很大的拓展,通过按语体现自己的伦理思想。他在翻译中把对时局的思考与西学的译介巧妙地融会贯通, 选择公众最关切之事,从多个方面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相关西学进行比较会通,反观中学之不足。如《天演论》以进化论思想颠覆中国传统的天道观念,《原富》以经济自由主义反对中国的重本抑商等传统观念,《群己权界论》和《法意》以自由观和法的精神反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穆勒名学》及《名学浅说》则以西方逻辑学反对中国思想传统中的直觉主义等[17]。
《天演论》选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 H. Huxley)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EvolutionandEthics,andOtherEssays)。严复把书名译为《天演论》,意在强调“物竞天择”的观点。“天”对中国人而言,代表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在不断地竞争,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下去,弱者会在竞争中失败、灭亡。《天演论》有导论18篇,正文17篇。严复对其中的28篇加了按语,有的按语比原文还长,用以表达自己的见解[18]206。严复在《天演论》的按语中强调“与天争胜”、“自强保种”的观点,把赫胥黎“与自然之国相对抗”的言论比附于荀子的“制天命而自用”的“人定胜天”的观点。《天演论》“导言十三”中的“哈曼”被换成了中国古代汉王朝的李广将军。严复在《天演论》的“导言·乌托邦”中,增加了一段原文中没有的话,以强调“新民德”的伦理思想:“故欲郅治之隆,必于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中,求其本也。故又为之学校庠序焉。学校庠序之制善,而后智仁勇之民兴,智仁勇之民兴,而有以为群力群策之资,而后其国乃一富而不可贫,一强而不可弱也。嗟夫,治国至于如是,是亦足矣”[19]。
《原富》被列为严译“八大名著”的第二部。与《天演论》一样,严复在《原富》一书中也加了大量按语,共310条,近6万字[18]206。严复托译言志,根据自己的目的和思想对原文进行发挥。严复式的翻译和按语表明他对富国之道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斯密经济学概念的兴趣。他的按语中最长和措辞最激烈的是关于中国经济政策,310条按语中有17条是讽谈中国经济之失策[20]。他在《原富》按语中还宣传民权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吾未见其民之不自由者,其国可以自由也;其民之无权者,其国之可以有权也。……民权者,不可毁者也。必欲毁之,其权将横用而为祸甚烈者也。毁民权者,天下之至愚也”[21]。
严译《社会通诠》译文中包含着译者本人的思想和情感,译文词语中包含了原作所没有的观念成份[7]66。《社会通诠》的作者甄克思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衷心拥护者,严复于是把原著中反对废除君主的论述加以宣扬。严复在按语中说,“近世崛起齐民之中而操国柄者,英有克伦摩(威)尔,法有拿破仑,皆有传业子孙之意”;紧接着又借甄克思之口说,“且国位传子之制, 虽出于私, 而自其果效言之, 未始非社会之幸福,盖其事与宗法社会之众情合”,这样“可无至于生乱”[16]77-78。严复不认为革命能推动社会进步,而是主张通过现有政府实施改革。“国家”观念在严复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在译著的第一章中拓展了原著关于“国家”的定义。
甄克思的原文:“But it is convenient to reserve the term politics for matters concerning one particular and very important class of societies, those communities namely, which are not formed for any special or limited objects, but which have grown up, almost spontaneously, as part of the general history of mankind, and which are concerned with its general interests. Men as a rule, live in these communities, not because they choose to do so, but because they are born into them; and, until quite recently, they were not allowed to change them at their pleasure. In their most advanced forms, we call these communities States.”[22]
严复的译文:“然吾党必区治制之名,以专属国家者,以其义便,而国家为最大最尊之社会,关于民生者最重最深故也。夫国家之为社会也,常成于天演,实导师于人为,一也;民之人之,非其所自择,不能以意为去留,其得自择去留,特至近世而后尔耳,然而非常道,二也;为人道所不可离,必各有所专属,三也;其关于吾生最切,养生送死之宁顺,身心品地之高卑,皆从其物而影响,四也;为古今人类群力群策所扶持,莫不力求其强立而美善,五也。此五者,皆他社会之所无,而国家之所独具者。是故,国单则曰国双称则曰国家者,最完成尊大之社会也。”[16]1-2
甄克思认为国家是一种为所有人而设的特殊的社会,人们无法选择,不能随意改变自己的国家。经过严复的发挥,国家不仅成了“关于民生者最重最深”,而且它具有一般社会所不具备的五大特点。译文中的第三至第五大特点完全是由严复增加的。王宪明的《严复译〈社会通诠〉研究》一书进行了详实的考辨,他将中英文对照、仔细辨析,统计出“国”一词在严译中先后共出现769次,“国家”一词先后出现165次。而原作中,与“国”、 “国家”等词大体相当的state,nation等仅分别出现291次和25次,远远低于严译中“国”、“国家”的出现频率[23]。
《群己权界论》译自英国约翰·穆勒所著的OnLiberty(直译为《论自由》)。严复没有在译著中增加按语。译著中除译者《自序》和《译凡例》之外,找不到严复“非正法”翻译的痕迹。仔细研读《译凡例》和译文本身,不难发现严复的译著为原著的意译本,他无意中将穆勒的思想变为自己的关注[9]90。严复在《译凡例》中对自由表示了特殊的关注,不过他的自由观与穆勒的自由观并不相同。尽管原文的大多数论证并未受损,但许多表达被篡改了,严复的《译凡例》足以证明他使穆勒的观点屈从于他自己的目的。假如说穆勒常以个人自由作为目的本身,严复则把个人自由变成一个促进“民智民德”以及达到国家目的的手段[9]96。
三、结语
一些论者至今还对严复的翻译颇有微词。既然严复本人已经“坦白”,承认自己的翻译方法非翻译正法,我们或许不应从纯粹翻译技术的角度来批评他是否忠实于原作,是否曲解了原作的意思。“非正法”翻译是严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顺应“救亡图存”的主流伦理思潮,为开启民智而采取的一种翻译手段。严复所关注的并不是翻译本身,也不是原著,而是经由翻译输入的思想怎样可以对中国读者产生作用[24]。翻译伦理为研究严复“非正法”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对其作出客观、辩证的评价。我们期待翻译伦理研究能增进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识,同时能让翻译批评者的评判工作多一些章法,少一些盲目[4]。
参考文献:
[1] 王秉钦.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 严群. 严群序[C]//严译名著丛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 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41.
[4] 王大智.关于展开翻译伦理研究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44-47.
[5] 严复.《名学浅说》译者自序[M]//(英)耶方斯.名学浅说.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15.
[7] 王宪明.混杂的译本——读严复译《社会通诠》[J].中国翻译,2004(2).
[8]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C]//王栻.严复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
[9] (美)本杰明·史华滋.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M].叶风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0] Berman Antoine.Pour Une Critique des Translations:John Donne[M].Paris:Gallimard,1995:93.
[11] Venuti Lawrence.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M].London:Routeledge,1998.
[12] Pym Anthony.Introduction[C]//Pym Anthony (ed.).The Return of Ethics.Manchester: St. Jerome,2001:129-138.
[13] Chesterman Andrew.Memes of Translation[M].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7.
[14] 严复.与张元济书(一)[C]//王栻.严复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
[15] 严复.《原富》译事例言[C]//王栻.严复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533.
[16] (英)甄克思.社会通诠[M].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7] 韩江洪.严复话语系统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99-101.
[18] 李伟.中国近代翻译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5.
[19] (英)赫胥黎.天演论[M].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1-22.
[20] 赖建诚.亚当·斯密与严复[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4.
[21] 严复,译.原富[C]//王栻.严复集: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917-918.
[22] Jenks Edward.A History of Politics[M].London:J. M Dent,1903:1-2.
[23] 王宪明.语言、翻译与政治——严复译《社会通诠》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2-93.
[24] 王宏志.重释“信、达、雅”—— 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