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茶亭十番音乐文化价值及传承

2014-03-26徐慧文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茶亭福州文化遗产

徐慧文

(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福州 350014)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茶亭十番音乐文化价值及传承

徐慧文

(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福州 350014)

着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从不同角度探讨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的发展概况和文化价值,力求发现茶亭十番音乐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进而推动包括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在内的地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茶亭十番音乐;文化价值;传承研究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又称为“十欢”“十番锣鼓”“十番伬”,发源于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茶亭街,故称之为“茶亭十番音乐”。所谓十番,就是十种乐器,传统十番音乐的乐器主要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锣、狼串、大小锣、大小钹、清鼓等十种。茶亭十番音乐是源于我国古代民间庆典活动中的为龙灯舞伴奏的打击乐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包含吹拉弹唱的地方民间音乐,与苏南十番和遂昌石练十番同属于“十番锣鼓”。2005年茶亭十番音乐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茶亭十番音乐和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共同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茶亭十番音乐自其产生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演变,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为了有效抢救和保护地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笔者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的发展概况和文化价值,力求发现亭十番音乐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进而推动包括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在内的地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发展概况

茶亭十番音乐是主要流行于福州的一种地方音乐,据史料考证,清代乾隆年间茶亭十番音乐已经在福州地区得以蓬勃发展。清乾隆年间福州诗人郑洛英《榕城之夕竹枝词》描写茶亭十番音乐的“子弟场中较十番”的诗句,描绘出当时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盛行的盛况。早期的茶亭十番音乐主要目的在于为福州当时民间流行的舞龙灯伴奏的打击乐,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单一的用于伴奏的打击乐慢慢发展分化,成为一种独立的演奏音乐。[2]早期演奏时,一般使用的乐器只有大锣、小锣、狼串、大钹和小钹等五件,主要在福州地区的婚丧寿喜、元宵踩街和迎神赛会上敲打一番。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将丝竹乐器融合进来,主要包括逗管、笛子和椰胡,同时还引进云锣和清鼓,使得茶亭十番音乐达到音量上的平衡。此时福州茶亭十番乐队规模基本定型,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地方民间器乐形式。随着茶亭十番音乐的不断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其使用的乐器已达20多种,几乎包括了我国民族音乐的所有乐器。茶亭十番音乐的演奏形式主要分为坐奏、舞奏和行奏,早期十番音乐主要在民间迎神赛会和百姓婚丧嫁娶时进行演奏,因此,当时的十番乐队主要采取边走边奏的“行奏”方式。随着茶亭十番音乐在社会上的不断普及流行,其社会功能不断扩大,在室内的表演机会日益增加,进而便产生了类似于室内舞台排列的坐奏演奏形式。福州十番音乐发源于茶亭,其最早形成于市区,进而逐渐向福州周边农村传播,并且还流传到南平建阳、龙岩古田、宁德福安、宁德柘荣、宁德霞浦等地区。茶亭十番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福州及其周边地区广泛流传,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发展到上世纪20、30年代时达到高峰,1922年福州茶亭十番音乐乐队“鹤鸣皋“班受邀前往香港演出庆贺英国女王加冕。20世纪20年代福州春松师傅(姓氏不详)应邀前往台湾滨东组织教班,目前台湾地区还流传着十番音乐,资料保存较为齐全,而且添加了台湾本土音乐元素。2004年11月10日至11月15日,台江区民间乐团一行21人,在团长王道辉、艺术总监陈泽铭的带领下,应香港中国文化传播中心邀请,第三次赴港演出(前两次为民国年间)。在港期间共演出7场,有数千港民聆听了他们的精采演奏,演出的曲目有《雁来云》《水底天》《石鼓涌泉》等十番乐曲,以及福州禅和曲等共计10余首乐曲,受到香港民众的热烈欢迎。[3]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的内在魅力和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

2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非物质文化价值

2.1 历史价值

茶亭十番音乐是主要流行于福建省福州市的一种地方音乐,其起源于城市,发展于农村,传播于福建闽北、闽东和台湾地区,可以说,茶亭十番音乐是一种“活”的非物质文化,是依托于人这一重要载体而存在的,以表演声音和演奏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的形式而不断延续,是当地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发程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沉淀。茶亭十番音乐具有十分浓郁的福建文化气息,传承了福州地区文化和当地民族精神的精髓,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民间音乐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内涵。福州十番音乐在诙谐风趣的音乐表演中表现出福州人的社会习俗、民间信仰和道德观念,成为福州历史发展的见证,成为福州文化“小传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目前仍然和福州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将随时间的流逝变得更加重要。

2.2 艺术价值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最独特的乐器是“狼串”,亦称“弄杖”“狼帐”或“狼鼓”,是十番音乐中富有明显特色的重要打击乐器。狼串是我国唐宋时期乐器的“活化石”,其保留了很多唐宋时期的音乐文化元素,而且其还与朝鲜乐器的“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福州茶亭十番音乐自其产生200多年来,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既粗犷热烈,又不失优雅抒情,具有南北音乐风格交融的鲜明特征,其艺术价值己经远远超出了单一音乐学的范畴,展现出福州茶亭十番音乐意蕴精妙的艺术特点,使其具有灿烂且重要的艺术学术研究价值,成为当前音乐研究的重要研究财富。

2.3 民俗价值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最早产生于清代的福州,此时福州经济繁荣,市民文化不断兴起,从而为十番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土壤;另一方面,福州地区具有非常丰富多彩的宗教信仰活动、庙会和民俗节庆,进一步为茶亭十番音乐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所以福州十番音乐产生于民俗活动的需要,出现于福州民俗舞龙活动、斗阵风俗和百姓婚丧嫁娶中,由市民自发组织。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在与福州各种民俗活动互动中获得产生的土壤,进而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营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并随城市民俗文化而传播到福州周边农村,甚至扩散到港澳台地区。福州茶亭十番音乐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不管是在文化生活较为单调的古代,或者是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现代,都以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魅力吸引着福州地区人民群众的关注,直至今日在福建尤其是福州的广大农村,每逢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传统民俗节日,当地群众都要以十番音乐表演酬神,进而增加节日喜庆气氛。

3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对策

3.1 加大对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的普查、抢救和保护力度

只有通过全面收集资料、深入研究,才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因此要加强对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的保护、继承和发扬,必需进一步全面细致地开展对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的抢救性普查工作,尤其应重视茶亭十番音乐传统曲牌的普查、整理和收集文献资料工作和对十番音乐老艺术家绝技音像资料的拍录和出版,把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的历史沿革、唱腔、器乐等资料收集绘制成册,并组织相关学者对其进行科学整理和研究分析,以保留最真实的面貌。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具书《茶亭十番音乐》已经编纂完成,于2007年6月正式出版。据介绍,《茶亭十番音乐》一书20余万字,其中文字3万字、乐谱约18万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介绍了发源于福州市台江区茶亭一带的十番音乐的起源、发展、乐社、乐人、曲牌、艺术特征、传承、保护等情况,是一部集音、谱、图、文、像系统介绍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的珍贵史料和工具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福州市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茶亭十番音乐的支持力度,建议成立以专家学者、艺术传承人和政府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福州茶亭十番音乐保护小组,对其今后的发展定位、方向以及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进行研究和实施。经过抢救性挖掘保护,以《秦楼月》为曲牌填词,于2006年创作改编而成的十番伬节目,让消失了50多年的十番伬表演重现榕城。

3.2 加强保护茶亭十番音乐传承人和培养年轻传承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它是以人为载体的,它的拥有者、储藏者存在于民间,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与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存在。没有那些老艺人、老工匠、老师傅,就不可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如果不对传承人进行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只能是句空话。然而,被发达国家尊为“人间国宝”的非遗传承人在我国普遍境遇不佳,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空间不断受挤压而碎片化、边缘化,加上他们大都进入银发时代,许多绝活、绝艺因后继乏人将成“广陵绝唱。[4]因此,福州市政府应重视加强保护茶亭十番音乐传承人,加快对国家、省、市、县四级茶亭十番音乐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对其表演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与培训,通过资助扶持等手段改善现有茶亭十番音乐传承人的演出条件和生活条件,建立一套福州茶亭十番音乐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激励体系,真正解决代表性传承人的后顾之忧。同时,要与福州艺术学校、闽江学院等高等院校密切协作,开设与亭十番音乐代相关的专业,训练和培养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新生代福州十番音乐继承人,探索解决传承人断层的问题。

3.3 加大福州茶亭十番音乐进校园力度以提高青少年认同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需要依靠人进行“口传心授”,青少年对本土文化接触机会不多导致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认同感普遍不高,而且伴随着中国不断向老龄化发展更是无形加速了非物质文化进入衰亡高峰期。因此有效组织“福州茶亭十番音乐进校园”“福州茶亭十番音乐进课堂”等艺术活动都将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4 结语

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发展并不是简单地回归于古代传统音乐,更不是对现代西方音乐的单纯饭依,而应该是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有重要价值的优秀内容,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进而推动我国音乐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与此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法规的引领下,不断推动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现代化的发展。

[1]施冰青.福州十番音乐调查与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2]陈萍.民间文化视野中的福州十番音乐[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52-153.

[3]林修婷.福州十番音乐的价值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4]陈萍.福州十番音乐的价值与意义[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17-119.

责任编辑:李凤英

Chating Juban Music Cultural Value and Heritage in the Context of Non-m 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XU Huiwen

(College of Humanities,Fujian College of Engineering,Fuzhou 350014,China)

Focusing on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ultural values of Fuzhou Chating Juban Music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trying to find its rich connotation and unique value,based on this,it presents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vemeasures,thus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ocalmusic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aus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Chating Juban Music;cultural value;heritage study

J607

A

1009-3907(2014)11-1621-03

2014-08-23

徐慧文(1978-),女,福建漳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音乐、舞蹈教育及形体舞蹈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茶亭福州文化遗产
茶亭品妙联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吾野茶亭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茶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