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道家守愚为智的人生哲学

2014-03-26左少杰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道家老子庄子

左少杰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当以生存为需的状况转入满足为需的状况之后,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发生了众多变化。为了正确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人们开始不断地发掘自身的潜能,以求获得更多的知识来弥补自身天生的不足,因此,对自身的要求随着这种需要逐渐地分化开来,尤其是在古代的中国,那里不断地组成一种旨在提高人类本身修养至高层境界的学术性派别,如道家与儒家。在这些学派当中,以儒家最为出名,主导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几千年。但就当代中国人的处事方式而论,道家“守愚为智”哲学思想影响更为深远。

道家守愚为智的哲学思想,有人将其称为一种“愚民政策”,或是一种“权术”。实则不以为然,道家的守愚为智并非如此,其中之“愚”亦非“朴素”、“质朴”之意。借苏轼之语即所谓:“大勇若怯,大智如愚”[1]。看似“愚”却藏真智慧,乃大智,而非真正的愚蠢。又如林语堂之言:“尽我所知,老子是混混噩噩藏拙韬晦为人生战争利器的唯一学理,而此学理本身,实为人类最高智慧之珍果。”[2]再如张戬坤谈到道家之愚时说到:“圣人教化天下,是给天下人以解脱方法与智慧,而不是俗解的要愚民”[3]。故而欲知道家“守愚为智”的人生境界,必先贯通“愚”之境界。

一、道家之“愚”的哲学依据

纵观道家经典之文献,虽然直接描述“愚”的话语不多,但在《道德经》诸多篇幅之中,老子用“昏昏”、“闷闷”、“浑兮”等词来延伸“愚”之思想。为何老子频频用之?这与道家思想之“道”密不可分。“道”作为道家哲学最为核心的概念,首先以万事万物的总根源和总根据被表示出来,即所谓道生万物,然道生万物又内于万物之中,以万物之“德”性表现出来。在这里,道的本质特性即一种“无为”的境界,因此,对“无为”的理解就成了理解道家以“愚”作为外在形象的突破口。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之意,因为在道家这里,万物皆来自于“有”,而有却来自于“道”,来自于“道的一”,可见,无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它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无所不生。就这点来看,“无为”也就成为了一种强大的作为,其外在平淡的表面下其实蕴藏着巨大的生机与波澜,即无为中的“有为”。那么,道家这种“无为之有为”的处事主张必然赋予他们“守愚为智”的外在形象。“愚”乃“无”的外在表现与延伸,即一种主“静”的精神素养,而“智”就是“为”的最好阐释。理解了“守愚为智”,那么“褒愚贬智”又作何解释?

在《道德经》中:“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4]从中得知,老子认为古代善于用道治理国家的人,并非用道来使民众变得明智,而是用道使民众变得愚朴纯真。民众混乱难治正是因为他们太过明智。可见道家在国家治理中是非常主张“愚治”反对“智引”的,因为“愚”即是一种“无”的表现,是符合道的;而智慧的增长是一种有为的表现,是不符合道的本质,正如老子本人所说:“智慧出,有大伪”。这是一种符合道之特性的“褒愚贬智”的主张,因此,正是这种“无为”的品质,造就了道家先哲们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优良品格,而这种品格在世俗之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愚”的表现,而只有真正了解道家哲学思想的人才会体会到道家的高超之处。

因此,道家所说的“愚”其实是对“道”的准确把握,是一种真正的大彻大悟,大知大智。准确地把握“道”,就可以“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昏,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钝,参万岁而一成纯。”[5]意思就是,更够准确把握“道”的人,就可以依傍日月,怀抱宇宙,与万物合为一体,对是非争执置之不理,对尊卑贵贱一视同仁。众人忙碌不止,圣人对世俗之事愚钝到浑然不知,却能糅合万物而成为精粹的一体。这种对道本质特性“无为”的外在延伸,以“愚”的形态展现出来,不去领会世俗间纷乱的事情,实为一种极大的“有为”,是一种大智慧。

二、道家“愚”的含义

愚与智是相对立的,就褒愚贬智而言,道家的“愚”以上述的言语来理解可能会陷道家于一种双面的角色,即自身含有大的智慧却保守地显示出愚来。那么要是以真正的愚蠢来看道家显然是不正确的。其实老子本人也意识到了上述问题的存在,他曾说到:“我愚人之心也哉”。

要准确理解道家“愚”之含义,我们不妨从庄子入手。在《庄子·天地》中记载着:“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意思就是指,知道自己愚的人,不是真正的大愚蠢;知道自己惑的人,不是真正的大迷惑。大愚蠢,终身不能理解;大迷惑,终身不能醒悟。由此可见,在这里,那种自知自觉自身愚或惑的人,其实已经不是愚蠢和迷惑了,而那些不能自知自觉自身愚或惑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愚蠢和大迷惑。这种观点在《庄子·内篇·人世间》得到了更好地说明。再如,孔子的学生颜回自告奋勇的想去劝说残暴无道的卫国国君,他提出了三种构想:一为“端其虚,勉而一”;二为“内直外拙”;三是“成而上比”。但孔子却认为卫国的国君高傲自负,还没等颜回说完就已经大祸临头了。正是颜回自以为高明的见解,自作聪明的想做好事,但却不分实际状况,实则是葬送自己愚蠢的表现。

可见,道家“愚”之本意就是一种“无为”状态的外在表现,而人们应该在遵循这一状态的同时又能够认识自身之“愚”,达到大智的最高境界。因此,守愚才能达智,即愚中有智。另者,庄子又言:“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可见,道家之“愚”和“惑”既非小愚和小惑,亦非大愚和大惑,而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自我知之之状态。因此,“愚”要做到与小愚和大愚的区分,惑要做到与小惑和大惑的区别,即一种知愚而非愚,大智也!

从人生来说,道家的愚智论,为人生修养提供了理论指导。它告知世人,人活于世,要有所愚而不能大愚,要有所惑而不要大惑。那些不能认识自身之愚的人,在小事上善于算计,自持高明,却在大事上常犯错误,这是一种小智的表现;而能够认识自身之愚的人,在琐碎小事上看似糊涂,在大事上却不糊涂,实际上是一种大聪明,大智慧。那些追求名利,显摆知识的人,看似得到好处,实则是其走向灭亡的发端;而看似“愚钝”的人,毫无争抢之意,但却是一种极大的作为,即“大智若愚”。在《庄子·人世间》中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6]认为道德的丧失,是由于追求名利;知识的显露,是出于争强好胜。名利,是相互倾轧的原因;知识,是争强好胜的利器。这两样都是凶器,不能让他们大行其道。不去计较名利和知识的“愚”看似无用,其实是大用。守愚为智,其实就是明白无用之大用的道理[7]。

三、中西愚智论的简单比较

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愚与智的问题始终为历代哲学所探讨的话题。首先在古希腊就“哲学”一词来看,意为“爱智慧”。如赫拉克利特曾说:“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8]另者,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上,也曾出现过无智慧的思想,如苏格拉底的“我自知我无知”。更者,在经院哲学中,认为智慧就是一切祸根的发端,因为在上帝创造亚当夏娃时,他们并没有智慧,只是违背上帝的意志偷吃了智慧之果,因此受到了上帝处罚来承担偷取智慧的后果。

从整体上看,西方哲学思想是“贬愚褒智”的,与道家思想相对立。出现这种巨大的分差,其主要原因在于分别占两者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区别所导致。在西方,人们运用理性去认识世界,从而实现对世界的改造和统治,如斯多葛派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曾说:“低等的东西是为高等的东西存在的,这不是很明白吗?而有生命的存在都是优越于无生命的存在的,而在有生命的存在里最优越的又是那有理性的存在。”[9]尤其在文艺复兴以来,更多的哲学家把智慧、知识提上了更好的位置。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10]。在这一时期内,人类理性不断地起到推进历史前进的巨大作用,但与此同时,对无限的不断追求导致了理性的无限膨胀,理性成为战胜一切的唯一依据。

然在道家的思想中,自然、道、天、地、人有着明确的顺序规定,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人的理性处在自然、道、天、地之后,因此,凡是自然产生,都是符合道的,因此都是合乎理性的。人如果一味的通过自身理性来改变自然的秩序,改变天地间的法则,就是不符合道的。

综上所述,在西方的意识形态领域中,人的理性、人的智慧就是一切的核心,这是一种贬愚褒智的理论。而在道家思想体系中,人的理性和智慧是有限的,而符合道的才是正确的,因此是一种褒愚贬智的理论。回看历史,曾经的“大智慧”在实践中的检验却是“大愚蠢”;而曾被认为“愚”的现在看来却是最大的智慧。因此,就道家的“守愚为智”思想而言,其不仅是国人追求的最高境界,而且亦是一种谦虚求教的高贵品质。

参考文献:

[1][宋]苏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29.

[2]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43.

[3]张戬坤.老子的大智慧·兼论儒释道文化的同一性[M].香港:光大出版社,2007:170.

[4]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

[5]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

[6]冯学成.禅说庄子(二)[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53.

[7]张尚仁.道家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79.

[8]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78.

[9][古罗马]马可·奥勒留.沉思录[M]. 梁实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31.

[10]李喆.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04.

猜你喜欢

道家老子庄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智者老子
《庄子说》(十五)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