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
2014-03-26蒋伟中
蒋伟中,尹 毅,林 娜
(常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作为人类智慧和劳动结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走向灭绝或者处于濒危状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中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正以创新“文化符号”来诠释非物质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这对担负培养文化创新创意人才的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1]。当下,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机遇,结合艺术类专业实践特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技能,以适应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寻找新模式,通过新的媒介和新的文化空间传播并渗入当代生活。
一、 传承与创新: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互动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融入创业教育理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是指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讲述艺术、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各种手工艺技能等以及相关的文化空间。[2]如今已经成为当代人寻求认同和情感归属的象征,但是在真正研究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过去的东西如何能够在今天仍然是“活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魅力”是由人的价值观念、文化记忆和审美取向来决定的,即“自我认同”(Self-identity)[3]。而影响现代人“自我认同”构建的,是人所受的教育与传媒的导向。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艺术教育的宝贵资源,以独特的绘画、音乐等表现方式感悟和传承民间艺术中的传统审美意识和艺术形式语言;与非艺术类专业相比,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内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直接相关,其“自觉性”、“参与性”都相对较强。
因此,艺术作为记载和传播文化的最好载体之一,高校艺术教育更应该是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前沿,在通识教育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学习;同时,将创业教育导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之域,培养艺术类大学生中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让有志的学生投身于此领域,以开拓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为契机,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经营将会促使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成为一体,并以符合当代人要求的新形式和新形态再现历史。
(二)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注入文化创意元素
目前,创业成为解决就业困境的有效途径,创业型就业已经成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因此,通过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的创业潜能,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
“90后”大学生崇尚独立自主,渴望创新与冒险。作为艺术类大学生自主意识更为强烈,思想行为更加独立,既要求面对现实,又不要放弃主旋律,自主创业在艺术类大学生中比例相对较高。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的黄海、侯文辉两位学者曾对几所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做过调查发现,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占65.32%,没太多想法的占14.49%,没有想法的占20.19%[4]。可见,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自主创业是挑战自我、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迅速崛起的态势,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难得的市场机遇。因为,学科设置的多样性和实践性让艺术类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具有其他学生所不具备的专业优势,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合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将文化创新和创意实现成果社会化,既是对当代人精神生活的准确把握,亦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对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影响。许多高校都在艺术类教育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开设了诸如以陶艺、剪纸、雕刻等为主题的实践课程,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部分学生的创业活动中也逐渐融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
二、问题与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尚不深入
创业教育是大学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一次变革,其实质是一种面向“创业革命”开发人力资源的教育创新,并非是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数量堆积。但是,许多高校认为创业教育是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5],局限于创业政策、技巧、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缺乏创业精神的培育。受传统的“培养专业化人才”思维的影响,艺术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比较单一,只注重艺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综合素养、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虽然有许多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已经结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但是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传承与开发,缺乏对文化遗产价值的全方位的系统的教育认知,故而也没能打造出特色的文化创业品牌。
(二)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尚不健全
课程是创业教育实现的重要载体。当前的创业课程主要依靠将一些零散的创业活动实践稍加整理而成的创业学教材和将与创业相关的几门独立学科机械地组合在一起的“创业学系”,导致课程缺乏关联性、完整性和操作性。由于,艺术教育一直被看做是低于普通专业教育的“另类教育”,对于如何充分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格气质和性格特性,在创业与艺术的结合上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开发出切合艺术类大学生特性的创业课程更是缺乏科学认识。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艺术专业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获取话语权的前提和保证。但是,在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和评价制度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得到各高校课程设置与教学考核的支持[6]。
(三)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建立尚不完善
实践是创业的本质属性,“体验创业的每一项过程”是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然而,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或偏重创业知识的学习,或偏重创业技能的培训,尚未形成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7]。艺术类专业教学注重学生的单一知识结构和技法的逐次升级,却忽视了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性较低。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作与传承方式上有着一个最为鲜明特点,就是对于人体的依附性——身口相传[8],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表现手法、造型手段、构成观念等,终究要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创新创意才能体现出来。但是基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企型实践结构的断裂,导致学生对具体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知识,缺乏从专职业角度整合资源、设计创新的能力。
(四)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的配置尚不专业
我国现有创业教育的师资缺乏创业经历和创业实践指导能力,理论化的说教多于经验化的表达,对市场竞争中必备的设计意识、制作实践能力及职业特点的培养重视不够。与此同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又对艺术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教师必须充实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主动将文化遗产的传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并结合当今文化创意产业的热点传递给大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另外,如何让优秀民间艺人来到“象牙塔”、走进课堂,向学生们展现展示“活”遗产,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创新与创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路径设置
(一)创新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理念与目标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改革方向,并不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成为创业家或企业家,但可以使每个人都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艺术专业在进行创业教育体系和机制建设时,在宏观和微观上应明确把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打破“技艺至上”的狭隘观念,围绕“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传授相关创业知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降低学生创业风险”的一般目标,循序渐进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创业教育目标体系;采取“以创业课程为主体,以专业教育为主导,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依托”的创业教育理念,依靠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积极推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促进艺术教育不断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
(二)创新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体系建设
为了有效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业人才的培养,从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入手,针对艺术类院校学生特点,逐步构建起一套从理论与实践并举、从课堂与课外联动的完整文化创意产业创业教育课程。在创业教学活动安排中,除了开设常规的创业课程向学生传授一般性的创业知识之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加以选择、整理并渗透至“专业+创业”为基本架构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意识地融入创业教育的思维和理念,从而建立创业课程的全方位体系。同时,必须以“教学方法多元化”为导向[9],将理论课、欣赏课与创新实践课相结合,使学生对民俗艺术由理解上升为由衷的欣赏,再到能进行自发的创造,真正激发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动力。
(三)创新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构建和平台搭设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是依托校内外各类活动载体和实践基地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业过程的程序和方法,以优质的创业实践环境促进主体的自我生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日益紧密结合的今天,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建设需要注重创业教育基地和创业孵化器的实践性和应用性。2010年12月6日,由教育部、科技部授牌的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在杭州成立,标志着全国第一个以艺术创意为特色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落成[10],实现了创意公司的孵化、创意成果的转化、创意人才的培育的集聚效应。因此,艺术类大学生经过创业教育课程指导后,可以深入到自己所在的地开展具体的文化遗产调研和民间技艺的学习传承,提炼出彰显时代背景的文化创意题材,并通过创业园或实践基地的孵化与转化,直接体验企业运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四)创新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的选拔与培养
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导师、创业导师在内的、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和培养机制的重要环节。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导师的专业化建设上,一方面要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提升教师艺术专业素养的广度与深度,注意对不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态度、行为和语言,以及保持高度的产业敏感性,将产业的前沿知识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将民间艺人聘为学校荣誉教师,定期邀请地方民俗艺术的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开展“第二课堂”的专业教学,通过直接经验的传递与感知,激发起学生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动力;再次,还可聘请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艺术创作人才、设计策划人才、包装销售人才等,担任校外兼职导师或者开展专题培训,提供创业咨询、指导、资助和创业实习。
四、 结语
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发挥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创业教育,是起点高、发展快的创业教育。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色,既可以拓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念与思路,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系统的教育体系,对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围绕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造,开展适合艺术类大学生成人与成才的培养模式,多途径、全方位地实施创业教育,既能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又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从而培养出优秀的艺术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梁淑艳.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艺术类大学生创业[J]. 电影评介,2011(1):73.
[2] 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5.
[3] [英]吉登斯. 现代性与社会认同[M]. 北京:三联书,1998:2.
[4] 黄海,候文辉. 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共生”模式研究[J].艺术百家,2013(1):222.
[5] 张项民.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
[6] 陈又林.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8):11.
[7] 商应美.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探究[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27.
[8] 蔡丰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65.
[9] 郭声健. 艺术教育[M]. 北京:教育科技出版,2001:70.
[10] 周宝松,李齐建,朱蕾. 艺术类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方法研究[J].艺术教育,201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