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研究
——基于历时视角的新实践*

2014-03-26马瑞敏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历时影响力论文

■马瑞敏

1)山西大学管理与决策研究所,太原市小店区坞城路92号 030006,E-mail:ruimin.ma@sxu.edu.cn

2)山西大学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030006

1 引言

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对于科研管理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文献涉及,也有不少应用成果。其中,以加菲尔德博士提出的“影响因子”这一指标最为著名,也被使用最为广泛。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次数等传统指标外,最近几年还有众多学者设计和提出了一些新的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C.Bergstrom、J.West等于2008年提出的特征因子[1],H.F.Moed于2009年提出的 SNIP指标[2],SCImago研究小组等于2009年提出的SJR指标[3],L.Bornmann和R.Mutz于2011年提出的6PR方法[4]以及 L.Loeydesdorff和 L.Bornmann于 2011年提出的I3指标[5]等。这些研究都侧重于计量方法的探索,他们提出的众多指标都可以从某一方面(如加权引用、排序百分比)来评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为科学评价期刊影响力提供了积极参考。但很明显,他们提出的方法都是单指标的,并不能够全面地、综合性地评价期刊的影响力。国内关于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的研究成果也很多,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评价指标的探讨。比如刘雪立探讨了当前期刊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后发展的建议[6];苏新宁则构建了人文社科期刊评价指标体系[7]。二是国外一些先进指标的介绍和引用。比如任胜利对于特征因子的介绍[8],宋丽萍等利用SJR、h指数等对期刊进行评价[9]。三是文献情报机构主导的对于期刊评价的综合实践。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JCR期刊分区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等。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国内外虽然有很多相关研究,但是大部分研究都是站在共时的角度展开,也缺乏系统性。本文在综合这些传统、新型指标的基础上,从历时视角出发,遴选易懂、易操作、合适的评价指标构建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应用研究。本文拟着重解决如下四个问题:

·何谓高影响力的期刊?其计量学特征是什么?

·历时视角的期刊评价与共时视角相比较有何优越性?

·历时视角下,有哪些指标可以计量期刊的影响力?

·基于本论文提出的指标体系得出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与其他学者提出的计量指标所得结果有何差别?

2 高影响力期刊的计量学特征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期刊才能称得上高影响力期刊呢?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思考和研究。比如加菲尔德就指出被引次数可以反映一个期刊的学术影响力[10],L.Leydesdorff等则利用被引次数的相对百分比来衡量一个期刊的学术影响力[5]。国外的很多科学计量学学者主要是通过设计单一指标来衡量一个期刊的影响力。国内的不少学者则主要从综合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思考,比如苏新宁指出人文社科期刊应该从“影响因子、被引次数、影响广度、被引速度和载文系数”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7]。结合这些学者的研究,从科学计量学角度来看,一个高影响力的期刊应该符合以下三个特征要求:

(1)刊载的绝大多数论文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且平均影响力较高。总体来看,期刊刊载的论文不论数量多少,影响力普遍应该比较高,平均影响力比较大。在学术界广为利用的影响因子正是衡量的一个期刊的平均影响力。当然,还需要指出的是,平均影响力高,并不代表一个期刊中就没有“差文章”。一篇论文发表后的一段时间内应该有一定引用,或多或少的都发挥了一定作用。所以,一个期刊某年刊载论文在发表后的一定时期内,应该绝大多数都被利用,这样才能较好地表明一个期刊刊文的“平均影响力高”。

(2)有一定比例的高被引论文。一个期刊不仅要平均影响力高,也要有一批高被引的论文脱颖而出。这些论文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得到了大家的较多引用,成为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的比例越高,在一定程度表明这个期刊质量越好,也说明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强。

(3)有标志性的优秀论文发表,能够引领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这些论文从数量上来说是非常少的,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它也不为过。这些标杆性的论文发表后得到了大量的被引,研究内容涉及的都是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这些文章很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一个学科的“经典文献”,成为以后研究者必读的经典之作。如果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这种高创新性的论文,那么必然能够吸引更多学者的眼球,赢得更好的口碑。

3 新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历时与共时的区别及其优越性

本文题目中所说的“新实践”,不仅是一些新颖指标的设立,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新的视角的切入,这个视角就是——“历时”视角。历时和共时是一对相对概念,P.Ingwersen教授等曾经专门就它们的区别做了介绍[11]。历时是指从过去某一个时间点开始来计算期刊刊载论文在随后几年的引用情况。共时是指在期刊前几年的论文在某个时间点的引用情况,它将发表在不同年份的论文的引用情况混杂在同一个时间点一起进行计算。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区别这两个概念,我们以期刊影响因子为例。首先来看期刊历时影响影子(diachronous impact factor)的计算公式[11]:

IMPn(Y),k=0或者1(公式1)。其中Y表示某一年,即为评价年度;n表示从Y年开始的随后n年;PUB(Y)表示第Y年该期刊的载文量表示第Y年的论文在随后i年的被引次数,当k=0时表示被引次数的计算包含发表当年,否则当k=1的时则从发表后一年开始计算。而期刊共时影响因子 (synchronous impact factor)的计算公式为[11]:

IFn(Y)(公式 2),其表示的是发表在Y-1,Y-2,…,Y-i年的论文在第Y年(评价年度)的被引次数与这i年期刊载文总数的比值。很明显,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意义上的影响因子(ISI给出的)就是典型的共时视角的产物。

通过上面的介绍和举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视角是截然不同的,结合引文分析的相关知识和相关专家的探讨,历时视角的评价比共时视角的评价要有一定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科学性更强

一篇论文的影响力往往需要经过多年的考验才能较为科学地给予评价,这在引文分析方面更是如此。共时视角只考察论文在某一年的引用,不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其真实情况,难免有失偏颇。而历时视角考察论文发表后的几年内的引用情况,这更加符合引文规律,具有更强的科学性。

(2)目标性更强

共时视角看似评价的期刊某一年的情况,而实质上和这一年的论文没有任何关系,是前几年论文的影响力。而历时视角则避免了这种“假象”,它所测度的就是评价年份论文的具体情况,这样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指向性非常明确。

(3)动态性更强

共时视角考察的是期刊的一种静止状态。一篇论文在某年的被引次数是固定的,很难看出它的发展情况。而历时视角则能够较好地、动态性地看出其在随后几年的变化情况,也使得我们对其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3.2 构建的原则

(1)一切以“影响力”为根本出发点,凸显高影响力成果的分量

所有的评价指标都必须围绕期刊影响力展开,与期刊影响力无关或者关联较小的指标(如发文、半衰期等)不予考虑。另外,要格外突出高影响力成果的重要性,不仅要设计相关的计量指标,而且要给予这些指标较大的权重,从而较好考量一个期刊的创新性和高品质。

(2)正确处理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的关系

众所周知,期刊之间的载文量的差异是很大的,有的期刊一年只刊发20来篇文章,而有的则刊发200余篇。为了解决这种差异性问题,一般用相对数来进行测度。但是对于一些标志性的成果,其数量很少但每篇的影响都很大,这些成果就要考虑其绝对数量。试想一个期刊如果每年都刊载一些标志性成果,必将吸引读者的关注,其知名度也会显著提升,人们往往也认为这样的期刊是优质期刊。

(3)选择合适的时间跨度

很明显,被引次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增强。但在实际评价中,总是站在一个时间点进行评价。就历时角度,我们总是得站在一个时间点来看过去某年的论文迄今的被引次数。有的学者认为论文发表后2年左右达到引用高峰,有的学者则认为是5年左右[10]。R.Rousseau教授就曾经使用论文发表后4年(含发表当年)来进行相关评价实践[11]。H.F.Moed也曾指出:“业已证明,根据领域不同,引用时间段的分析选择论文出版后3-5年可以得出最有效的趋势数据”[12]。这里,结合专家意见,本文取一般研究中使用的引文最长年限5年(含发表当年,即这5年包括发表当年和随后4年)作为考量论文被引次数的年代间隔。

3.3 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构建了如下具体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权重的设置是根据对5名专家两轮咨询而得到:第一轮结果收回后取平均值,然后反馈给专家,专家们进行调整并返回,再次计算平均值得到最终权重。

(1)非零占比

某年某期刊发文被引次数大于0的论文数与该刊该年发文量的比值。比值越高,说明该期刊越高比例的论文得以利用,都产生了一定价值,在一定程度说明整个期刊的影响力相对较高,其权重为15%。

(2)历时影响因子

其计算方式如公式1所示。该值越大,说明整个期刊发文的平均影响力越高。该指标与非零占比构成了期刊评价的基础衡量指标,该指标权重为25%。

(3)期刊拥有的顶尖论文数量

顶尖论文是指某年该学科所有论文按照被引次数降序排序,排在前1%的论文。顶尖论文对于科学交流作用巨大,我们平常所讲的一个期刊影响力如何总是与那些顶尖论文联系在一起这些标志性成果往往在一个侧面彰显着一个期刊的卓越性。这里期刊拥有的顶尖论文数量是一个绝对数,不管期刊载文量多少,顶尖论文越多越好,其代表着刊的创新力,该指标权重为30%。

(4)高被引论文占比

高被引论文是指某年该学科所有论文按照被引次数降序排序,排在前5%的论文。高被引占比越高,说明该期刊高影响力的论文比例越高,该期刊影响力更大。该指标代表着期刊的发展力,权重为30%。

4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式

在Web of Knowledge中分别检索2005、2006和2007年图情学的所有类型为article和review的文献(主要依据JCR中在计算影响因子时只衡量article和review两种“可引证”文献的数量),具体检索式为:WC=(Information Science&Library Science) AND Document Types=(Article OR Review),然后点击“create citation report”,分别下载包含这三年论文的被引情况的excel文件。

基于excel文件,分别计算每个期刊在四个指标的具体值,它们的计算都比较简单。需要强调的是顶尖论文和高被引论文的确定方法,这里借鉴L.Bornmann,L.Leydesdorff和 R.Mutz介绍的方法来处理[13],即p=(i-0.44)/(n+0.12)*100,p为论文的百分比,i表示排序等级,n表示某年该学科期刊刊载论文总数,等级相同的用平均等级来表示(spss中默认排序算法)。根据这样的算法,排在p≤0.01内的论文为顶尖论文,排在p≤0.05内的论文为高被引论文。

在具体计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数据需要归一化以消除由于量纲不一致而导致指标之间无法直接相加的问题。本文使用的归一化方法为“每个期刊在每个指标的值除以对应指标的最大值”。

另外,由于这三年中有的期刊被系统剔除有的则是新进期刊,在三年平均情况计算时,我们只计算三年都存在的期刊(共59种),对于那些被剔除和新进期刊的排序只在相关分年度中加以表现。三年平均情况计算的方法是将这三年每个期刊各个指标的原始值相加然后归一化后再乘以相应权重得到。

5 结果分析

根据指标体系进行加权计算,我们得到了图情学这三年每一年的排名和三年的平均情况排名,具体如表1所示。表中浅灰色为在当年排名在前10%的期刊。从表1来看,图情学2005年包含61种期刊,2006年包含65种期刊,2007年包含70种期刊,数量呈现递增状态。三年都出现的期刊为59种。

表1 图情学期刊影响力评价分年度排序表(根据三年平均情况升序排列)

从表1来看,有的期刊影响力表现一贯突出,比如MISQUART和JAM MED INFORM ASSN,排位一致位居前列;有的期刊影响力呈现上升状态,比如J AM SOC INF SCITEC,ANNU REV INFORM SCI;有的期刊呈现下降状态,如INT JGEOGR INF SCI。有的则呈现波动状态,甚至波动较大,如J HEALTH COMMUN和HEALTH INFO LIBR J。从表1中可以看出一个期刊这几年的发展轨迹。但我们知道,并不一定每个期刊每年都保持排序不变,一些波动是比较正常的,为了减少这种波动性,表1中也给出三年的平均情况,这一排名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从这一排行出发,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期刊影响力在过去三年的大致情况。另外,我们可对期刊进行分区:比如按照三年排序情况,将期刊分为A(=<10%],B(10% ~25%],C(25% ~50%],D(>=50%]4个等级区(在表1的第1列中有标识),通过这种分区,可以更加方便期刊管理和科研管理,比如订购最为优秀的期刊,鼓励学者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文等。

图1给出的是2007各期刊发文按被引次数排序得到的比例分布图。根据Bornmann和Mutz的建议[4],他们将论文按照被引次数分为6个区间,即排在前1%的论文(图1中1表示),排(1%~5%]的论文(2表示),排(5%~10%]的论文(3表示),排(10%~25%]的论文(4表示),排(25%~50%](5表示),排在最后 50%的论文(6表示)。L.Bornmann,L.Leydesdorff和 R.Mutz曾用该方法分析了4所大学的发展水平[13],这种方法对于期刊评价同样适用。一般认为,一个期刊发表的论文排在前面的论文占比越高,排在后面的论文占比越低,这样的期刊应该为高影响力期刊。从图1来看,MISQUART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其排5%的论文占所有论文的比例超过50%,并且排在后50%的论文在发文的比例是这7种期刊中最低的。J INFORMETR的高影响力论文占比也是比较高的,排5%的论文占比位居第2,但其还有进一步待提升之处,因为其排在后50%的论文占比也是比较高的。JAM MED INFORM ASSN的高影响力论文占比也比较高(位居第3),且它的后50%论文占比较低。从上图来看,这3种期刊应该排在前3位。排第4位的应是SCIENTOMETRICS或J AM SOC INF SCITEC,两者各有优劣:前者前50%占比高一些;而后者前1%占比高一些,但后50%占比也比SCIENTOMETRICS要高。所以,两者不相上下。J INF SCI虽然比INFORM PROCESSMANAG高影响力论文占比要高一些,但前者后50%论文占比过大,这是其一大短板,故其影响力整体要低于INFORM PROCESSMANAG。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表1的评价排序结果与图1所反应出的排序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图1 2007年各期刊发文等级比例分布图

综合考虑评价的理念、原则、指标体系和评价,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能够从定量的角度对期刊影响力有一个较为“综合考量、紧抓内涵、重点突出”的评价。

6 讨论

6.1 期刊归属学科的问题

期刊评价涉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就是期刊所属学科的确定问题,这对于高被引论文的计算、各指标的纵向比较都至关重要。在现实中,不同系统有着不同的分类系统。笔者认为,一个期刊的学科归属从引用来看,它应该主要引用的是本学科期刊发表的论文,从被引来看,它应该被该学科的期刊大量引用。一个期刊引用多是别的学科期刊论文或者它多被其他学科期刊引用,如果这个期刊不是交叉学科期刊的话,那么我们就需要重新考虑这个期刊的学科归属问题,比如MIS QUART的学科归属问题就有一定争议,JCR SSCI将其划分到INFORMATION SCIENCE AND LIBRARY SCIENCE和MANAGEMENT两个学科中,JCR、SCI将其划分到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S中。 而 SCOPUS 将 其 分 在“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中。 还需提及的是,WHITE与MCCAIN在他们列出的LIS刊物中,并未列出MIS QUART[14]。表2给出MIS QUART的引用期刊和被引期刊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MISQUART引用的、被引用的绝大多数论文来自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两个学科领域,尤其是信息系统领域,很少有来自图情学领域,所以这一期刊最合理的应该分在“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中,即遵循 SCOPUS的分类。所以,以后对于SCI期刊的科学分类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科学界定清楚期刊的学科归属对于科研评价有着重要意义。

表2 M ISQUART的引用和被引用情况

6.2 对于最新进入期刊的评价问题

在本文探讨的评价中,由于是历时视角,需要引文的一定累积,所以对于一些新进入 Web of Knowledge的期刊的评价就需要重新考虑。比如2012年进入的期刊,按照本文的方法就无法进行评价。而在现实中,我们需要对每种期刊都有一个衡量。在这种情况下,可分具体情况处理:一是对于完全新进入期刊,比如2012年期刊,很难看出它的被引情况,只能通过专家的定性评价将其大致归在A,B,C,D四个区间内(含义见上文)。二是对于已经有一定被引但是还不足5年(含发表当年)的,可以参考最近几年的被引情况,比照其他期刊并结合专家定性评价进行归类。三是对于已经有一定被引且足5年但是不满足3年评价周期,可以在既有年份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定性评价进行归类,这相对前两者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比如J INFORMETR只有2007年的结果,缺2005和2006年的数据,可以着重考虑2007结果,并结合专家咨询结果对其进行归类。

6.3 结果稳定性和变动性问题

在表1给出的结果中,有些期刊是比较稳定的,有些期刊是有波动的甚至波动是比较大的。单纯从数字来看,这体现了一个期刊影响力的发展动态状况,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从常理来看,一个期刊的影响力在一定时间内是不应该波动过大的,不能说一个期刊2000年是优秀期刊,2002年就成为差期刊,这不符合我们的常理。所以,必须综合考虑多年的具体情况,至少需要3年左右的观察周期,通过几年的观察方可下结论。

6.4 与其他方法所得结果的比较

正如引言中列举的,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评价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也各有差异,这种差异是由评价的理念、计算方法等引起的。到现在为止,很难说哪种方法所得结果就是最为科学的或者说最为合理的,要从根源上看这些结果是怎样得到的。比如在P.Zhou和Y.F.Zhong论文中给出了15种图情学期刊的多个计算指标结果[15],不论是他们提出的CBI和CII,还是I3,J AM SOC INF SCITEC都是排在第1位,而MISQUART则排在第6位左右,SCIENTOMETRICS则排在第2位。而本文得到的结果却是MISQUART恒居榜首,并且优势较大(每年总分差第二名30分以上)。CBI、CII和I3都是考虑了论文数的影响,而本文只有在计算顶尖论文时使用绝对数量,其他指标都是相对数量。本文所提方法的出发点和视角与其他学者所提方法的出发点和视角是不一样的。但根据国际信息系统协会给出的信息系统领域期刊排名,MIS QUART和INFORM SYST RES高居前两位[16],是信息系统领域最为权威的期刊,得到了圈内人士的高度认可。这两个期刊要比J MANAGE INFORM SYST认可度要高。这与本文得到的结果排序是一致的。但是 CBI和 CII还有 I3得到的INFORM SYSRES比JMANAGE INFORM SYST排名要靠后好几位,这也说明这些指标在度量期刊影响力时存在一定偏差,至少和专家以及我们的普遍认识有一定差异。而本文得到结果中INORM SYS RES排序比JMANAGE INFORM SYST每年都要靠前,符合学者的定性评价结果。所以,初步来看,本文得到的结果比较符合实际。但还是需要强调,至于哪种方法得出的最合理,这还需要多咨询领域专家。评价理念和方法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没有绝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7 结论与进一步工作

系统性的历时视角的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在当前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历时视角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即科学性、目标性和动态性更强,尤其是历时视角更能体现引文的发展规律,即引文数量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本文给出了高影响力期刊的标准,即刊载论文绝大多数论文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且平均影响力较高;有一定比例的高被引论文;有标志性的优秀论文发表,能够引领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实质来讲,标准体现着论文的评价理念,即突出影响力,尤其突出创新性。当然,每一个评价都应该有自己的评价原则,本文所提方法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以影响力为根本出发点、合理使用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指标、选择合适的计量时间跨度。在这些标准和基本原则指引下,论文构建了历时视角下的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力求较为全面体现期刊影响力内涵但又紧抓重点,对于创新性指标给予了较大权重。通过对国际图情学期刊 3年刊文(2005,2006,2007)的跟踪评价,我们得到了这些期刊的评价排行榜。通过比较与最近一些学者、机构提出方法得到的结果来看,本文提出的方法比较符合实际。但是还是强调结果的科学与否与评价理念和方法休戚相关,结果的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至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否科学还需要进一步检验。与此同时,本文也探究了期刊学科归属问题的重要性,并指出这将是以后科研评价(包括学者评价、论文评价、期刊评价等)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还对一些新加入SCI、SSCI系统的期刊的评价提供了解决方案,因为这些期刊还很难通过引文来较好地衡量它们的影响力,对他们的评价要紧密依靠专家咨询。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一个期刊的影响力在一定时间段内应该是比较稳定的,也就是说排名尤其是分区应该是比较稳定的,应该考量期刊多年表现方可下结论,期刊评价是一项谨慎的科研工作。

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历时视角的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但还有一些工作需要以后进一步深入:一是对多个学科进行应用,二是继续深入与其他方法所得结果尤其是领域专家评选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两方面的研究将进一步检验方法的稳定性和合理性。

1 Bergstrom C T, West J D, Wiseman M A.The EigenfactorTMmetrics.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8, 28 (45):11433-11434

2 Moed H F.Measuring contextual citation impact of scientific journals.[2014-05-23].http://arxiv.org/abs/0911.2632

3 SCImago.SJR-SCImago Journal&Country Rank.[2014-05-24].http://www.scimagojr.com

4 Bornmann L,Mutz R.Further steps towards an ideal method of measuring citation performance: the avoidance of citation (ratio)averages in field-normalization.Journal of Informetrics, 2011, 5(1):228-230

5 Leydesdorff L,Bornmann L.Percentile ranks and the Integrated Impact Indicator(13).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63(9):1901-1902

6 刘雪立.中文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演进·问题·建议.编辑学报,2014,26(1):92-95

7 苏新宁.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图书馆论坛,2006,26(6):59-65,182

8 任胜利.特征因子(Eigenfactor):基于引证网络分析期刊和论文的重要性.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20(3):415-418

9 宋丽萍,王建芳.期刊评价指标实证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13,(3):74-80

10 邱均平.信息计量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1 Ingwersen P, Larsenn B, Rousseau R, et al.The publicationcitation matrix and its derived quantitie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1,46(6): 524-528

12 Moed H.F.著.佟贺丰译.科研评价中的引文分析.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13 Bornmann L, Leydesdorff L, Mutz R.The use of percentiles and percentile rank classes in the analysisofbibliometric data:opportunities and limits.Journal of Informetrics, 2013, 7(1): 158-165

14 White H D,McCain K W.Visualizing a discipline:An 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72-1995.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8, 49(4): 327-355

15 Zhou P,Zhong Y F.The citation-based indicator and combined impact indicator-New options for measuring impact.Journal of Informetrics, 2012, 4(6): 631-638

16 AIS.MIS Journal Rankings.[2014-06-03].http://ais.affiniscape.com/displaycommon.cfm?an=1&subarticlenbr=432

猜你喜欢

历时影响力论文
量词“只”的形成及其历时演变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对《红楼梦》中“不好死了”与“……好的”的历时考察
古今字“兑”“说”“悦”“敚”历时考察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