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集群对专业化期刊集群的启示
——对《中国激光》杂志社创新与坚守的再思考*

2014-03-26王晓峰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光学科技期刊集群

■杨 蕾 童 菲** 马 沂 王晓峰

1)《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 201800,E-mail:lydia@siom.ac.cn

2)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信息管理中心,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 201800,E-mail:tongfei@siom.ac.cn

引言

关于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期刊界同行以及社会各界都在高度关注。面对国外出版商在国内的攻城掠地,反观我们国产期刊的小、散、弱的运作业态,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让人忧心。因此,推动集群化期刊的发展,是大家所认同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沈爱民[1]提出:影响我国科技期刊成为国际大刊的原因,涉及诸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瓶颈,就是出版体制的问题,集群化是关键问题之一,所以,打造中国科技期刊的“辽宁号”应是当务之急。

从单本刊到刊群运营,不仅是量的变化,更是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的根本性改变[2-3]。据中国期刊协会统计,我国期刊的总体数量已达到9000多种,其中科技期刊数量已突破5000种,期刊事实上已经是一个不算太小的文化产业,但是由于特殊国情下的体制因素,和其他的中国媒体行业一样,并不能如别的产业一样,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自由整合。收购、兼并、破产、关闭等常见的市场手段,根本无法在这个行业通行。如今,这个行业已经到了没有退出就没有效率的阶段,但明眼人仍然目睹着其难生难死的悲哀。本文试图通过对“产业集群”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现行体制下,如何推动刊业集群的整合。

1 产业集群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4]一书中提出了一套解释一个国家产业或企业竞争优势的全新理论。波特认为,一群在地理上互相靠近的、在技术上和人才上互相支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链(cluster,也有人翻译为产业群聚、产业集群等),是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这种地理上的相对集中加剧了同业之间的竞争,缩短了相互之间沟通的渠道,能够快速地相互学习,不断地进行创新和观念交流,并不断扩大其专业人才队伍和专业研究力量,形成了产业群内部的一种自强机制。这一理论在政府界、理论界和企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解释了一国拥有竞争优势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受到诸多专家学者的认同。

在世界经济地图上,产业集群区域都显示出超常的竞争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以国外为例,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以色列特拉维夫、英国剑桥工业园、法国索菲亚科技园、德国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意大利纺织皮鞋等形成的中小企业王国等,以及国内的中关村、海宁皮装城、义乌小商品城等,都是以地域为界限,以创新思维形成独霸一方的集群化的发展特色。有专家认为,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些产业的成功模式,对期刊的发展有诸多借鉴意义。

师昌绪[5]建议,科技期刊集团内部重新安排期刊布局,不同类型的科技期刊构成一体,相互宣传,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事实上,在国外期刊界,集群化出版已是一种相当成熟和普遍的规模运营模式。荷兰 Elsevier出版社、德国Springer出版社各自汇聚了几千种各个学科的科技期刊,分别拥有多个在本学科领先的龙头期刊,比如创办于1823年的医学期刊《柳叶刀》就是由Elsevier出版,其在医学界的影响力和重要性甚至超过Nature和Science。而Nature和Science则是以品牌刊物的模式,以主刊为品牌,发展了多本子刊,尤其是Nature,以活跃度较高,论文产出量很大的生命科学学科为发展方向,已创办了多种系列子刊,沿袭着Nature平台的强大影响力,这些子刊的影响因子等指标也远远高于其他出版社的同类期刊。

以专业学科出版机构为例,笔者所熟悉的美国光学学会(OSA)成立于1916年,从成立之初就开始出版期刊[6],近百年的学术期刊出版历史为它积累了丰富的出版经验,并吸引了全世界范围最集中的光学学科的读者。OSA建立的Optics InfoBase数据库集成了OSA独立出版的9种学术期刊,以及与其他组织合办的6种期刊,都进入了SCI数据库,并且大部分都排在本学科的前列。由于同行关注度和汇聚度极高,OSA的期刊经常是国内外一线光学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的首选之地。

2 专业化刊群集聚初步破解了小散弱的困境

目前国内成熟的期刊集团或者刊群并不多,其中中华医学会110多种的医学期刊群,卓众出版社10刊1报的汽车期刊群,应该是突出的代表。在这2个集群中,无论就数量和质量而言,都涌现了国内非常突出的医学期刊和汽车期刊。虽然就单刊而言,近几年已经涌现了几本进入Q1区的国际一流期刊,可以称为我国科技期刊的“旗舰”,但是就规模经营而言,无论是刊的数量、论文发表体量,还是从业人员的理念,我国的整体水平都远远地落后于国外同行,如果需要组成舰队出海,其实力还远远不够。据最新出版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4)》统计,中国科协所属的677种科技期刊有520个出版单位,平均每个单位出版期刊1.3种[7]。又据笔者统计,中国光学期刊有50余种,出版单位34家,其中1家出版单位拥有3种及以上期刊的只有2家,占5%;1家出版单位只出版1种刊物的有25家,占到74%,这样的出版单位一般都是非独立建制的编辑部,由于人数较少和人员结构的不合理,很难有能力完成从编辑到出版及市场营销的全过程,对于期刊的学术交流和传播,推动力严重不足。当然,也有一些学科和集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比如已完成转企改制的《中国激光》杂志社,在国内率先探索了专业学科集群的实践,在创新理念与坚守质量的双重宗旨指导下,牵头建立并已运行10年专业期刊学科平台“中国光学期刊网”和“中国光学期刊联盟”,为同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例。

2.1 以专业平台带动期刊汇聚

科技期刊的受众面非常集中,尤其是学术期刊,基本上针对本专业的学者和研发人员。所以,通过对本专业的受众需求进行细分,包括对专业前景的预测,应该可以对本专业的期刊发展做出相对可行的战略布局。基于这一思路,早在10多年前,《中国激光》杂志社就开始了集群化的实践。实践证明,无论是期刊质量和学术策划等,都得到了受众的高度认同,杂志社的核心期刊,如《中国激光》和《光学学报》的各项主要评价指标均在同学科期刊中长期保持名列前茅的地位,杂志社被誉为“光学界的风向标”[8]。

如前所述,中国光学期刊约50余种,分散在多个主办和出版单位,期刊的论文数据也分散在各个数据库,由于没有统一的协调,各刊或是加入中国知网,或是加入万方数据库,还有的只是放在编辑部自己的网站,既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论文的扩散度,又给读者的检索造成了很多不便。如果能把所有数据放在一个统一的平台,必将明显提高这些论文的阅读和下载率,同时也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

经过周密的策划与设计,并经过不断的升级,从2002年开始设计,2004年正式上线,迄今已正常运转10年的“中国光学期刊网”已无愧于中国光学门户网站的称号,它集中了国内光学期刊论文最为全面的数据,发表速度快于任何一个其他平台,检索功能,二次挖掘功能等都实现了人性化设计,并初步实现了文献数据一次制作、多次发布的预期。不仅能在电脑上使用,同时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也能使用。这个平台的平均排名约为全球网站前6万位,进入全球网站排名的前1%,是全球文献浏览和下载量最大的光学专业网站(图1a,图1b)。

图1a Alexa网站上的中国光学期刊网的排名(2014.5.5)

图1b Alexa网站上的美国光学学会数据库的排名(2014.5.5)

同时,以中国光学期刊网为纽带,杂志社把来自不同主管单位、主办单位,不同地域,但是同一专业的全部光学期刊进行了汇聚,牵头组建了“中国光学期刊联盟”,进行了初步的集群化实践。专业化联盟方便了同行交流,提高了出版能力,优化了期刊质量。以创办英文期刊为例,在建立联盟之前,国内英文光学期刊仅有1种,即Chinese Optics Letters,也没有进入SCI,由于联盟期刊的相互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多的编辑部意识到出版英文期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截止2014年,联盟内的英文期刊已达到7种,2种已为SCI收录。并且,还不断有新的英文期刊正在筹备之中。还有一些期刊,原来只是一个编辑部出版一种期刊,人手少,信息交流相对封闭,导致学术质量一直上不去。通过联盟之间频繁的相互交流,提高了论文质量,期刊也被国内外知名数据库EI、CJCR等收录。

2.2 以中文集群带动英文集群的发展,形成中英文期刊的互助共生

根据王娜等的研究[9],在优质中文期刊的编辑部或出版单位,同时创办的英文期刊,由于领域相近,在办刊资源的利用方面,还能共享审稿专家、论文作者、订购用户和读者群,从而能不断促进刊物交流,加深彼此关联,学术影响力共同进步,形成“互助共生的模式”。

《中国激光》杂志社自1964年出版第一本激光学术期刊以来,已陆续创办了7种学术刊物。其中,中文刊由于办刊历史长,积累了丰富的专家读者等办刊资源。这些资源,为杂志社创办英文期刊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时,由于光学学科近年来发展很快,产生了大量的科研论文,其中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都有发表英文论文的需求,这也是各编辑部积极创办英文期刊的驱动力。

杂志社对于英文期刊的学科、主编及编委会,出版模式,国际合作伙伴等重要因素都进行了慎重的选择。对中文期刊论文发表领域和活跃度进行深入分析之后,为新刊的报道方向选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选择中文期刊编委中合适的专家担任英文期刊的主编或编委,并继续发挥这些编委的人脉资源,帮助遴选更多的海外学者为新刊服务,从而也扩大了新刊在学术圈的知名度。实践证明,杂志社的著名期刊,如《中国激光》、《光学学报》和Chinese Optics Letters成为了新刊的孵化器,从专家资源、办刊经验、出版人才等多方面都为新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和动力,以这些著名期刊作为主刊,新刊以子刊或姐妹刊的形式来运行,这种老刊带动新刊发展的共生模式,在集群化运作中又分别以《中国激光》、《光学学报》和Chinese Optics Letters的牵引,形成了中英文双核心的效应。

2.3 通过整合出版流程,提高了出版能力,为规模化运作提供了可能

中国台湾地区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微笑曲线”就是类似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即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微笑曲线”的核心,就是在附加价值的观念指导下,企业体只有不断往附加价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才能持续发展与永续经营,这也就是产业未来努力的策略方向(图2)。

微笑曲线有两个要点,第一个是找出附加价值在哪里,第二个是确定竞争的型态。参照这一理论,我们把策划、选稿、送审、推广等4个环节确定为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线”的上端,而编辑,校对,排版,印刷等环节则确定为低附加值的下端。由此对工作流程,编辑人员进行了重新组合(图3)。

图2 微笑曲线

图3 (a)传统期刊基本出版流程

图3 (b)集群期刊优化出版模式

杂志社把具有专业背景的编辑人员重点放在策划、选稿等高附加值岗位,实行栏目编辑负责制,一个栏目编辑可同时为多本期刊服务。由于这个编辑一直负责这个专业领域,对于本领域的学科发展,专家资源非常熟悉,对于专题的策划和组稿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提高了送审小同行的准确程度,审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同样基于“微笑曲线”理论,社内把低附加值的编辑、校对等工作进行了转包,聘用了大量的兼职编辑,通过严格地岗位培训,让兼职编辑们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些工作,由于在编校岗位不再聘用过多的固定职工,人员成本和管理成本都明显降低。同时,专业编辑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可以有精力做更有意义、附加价值更高的工作。这些高附加价值的工作,既锻炼了编辑的活动能力,也开拓了视野,给了编辑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这些有专业背景的学术编辑,在编辑岗位的精彩工作,并不亚于留在研究室直接从事研究工作,这也增强了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为留住优秀人才开辟了新的通道。

栏目编辑制度的实行,提高了杂志社的出版能力,在没有大量增加人力的前提下,期刊和论文的出版数量都有了显著的增长。2009年以前,杂志社仅出版4种期刊,页码最多的《光学学报》仅为128页。2009年转企独立经营以来,已发展到7种期刊;再以《光学学报》为例,每期的页码增长到300多页。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得到了保障,多本期刊连年获得百杰、百强等荣誉称号,杂志社也在2013年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2.4 基于规模化运作,实现专业品牌的组合营销

进入2012年,一本《大数据时代(Big Data)》[10],让人们津津乐道,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更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其实,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很早就提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如何盘活这些数据资产,使其为国家治理、企业决策乃至个人生活服务,是大数据的核心议题。

“中国光学期刊网”的数据库经营10年,汇聚了大量的光学行业信息,不仅包括所有期刊的文献信息,还包括国内外知名专家、青年学者、企业、产品等大量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进行二次和多次开发,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各加盟期刊编辑部受到人力的限制,也陆续把发行广告推广等经营业务从本编辑部剥离,由《中国激光》杂志社统一策划营销。经过梳理,杂志社开拓了出版之外的全新业务——光学知识服务,包括学术交流活动的组织、学术会议、专业培训、展览等,并塑造了统一的学术品牌“光学前沿”。

以“光学前沿”为品牌,选取专业领域活跃的各个方向,定期举办学术会议,邀请优秀论文的作者担任报告人,吸引了大量的听众。通过活动,为受众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机会,增强了与光学研究人员的紧密度,同时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同样,各个方向的行业培训,各类评选奖励,通过品牌的塑造,牢牢地树立了企业形象。同时,也使“中国光学期刊联盟”的影响力扩大到越来越多的光学从业人员之中。

通过发行广告等传统经营业务和光学前沿等增值业务的不断推出,各加盟期刊都得到了不同的收益,以发行为例,以往单刊发行,往往只能依托邮局为唯一途径,联盟运行以后,以线上线下联合征订、联合参加会议展览等灵活多样的征订方式,明显增加了各家期刊的发行收入,一些编辑部的广告收入已有了零的突破。

3 多类型刊群发展的设想与实践

正如产业集群的多类型发展一样,既有同类型产业的集聚,如意大利的皮具业、美国硅谷;也有互补的多类型产业的集群发展,如浙江义乌国际小商品城。期刊的规模化经营也应该根据体制和学科等因素,引入多类型发展的思路。例如,以同一专业领域为方向集成数据,以同一行政单位为原则整合旗下资源,或是允许大型出版社自主吸引各单位期刊,放弃狭隘部门利益,鼓励下属单刊加入大型期刊集群等等。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对期刊的价值评估,重新定位各期刊的学术和经济价值,用行政手段和市场经济调控并举的手段,加快国内期刊的规模化发展步伐。

3.1 高校学报专业化在线出版的尝试

佟建国[11]等提出了高校期刊按学科专业重新汇编成在线期刊的设想,如《高校学术研究:数学》、《高校学术研究:化学》、《高校学术研究:材料》等系列在线出版。其核心不在于开发一个高校学报数据库,而是要打造出中国高校的期刊品牌,让人们瞩目中国高校的科研活动。事实上,由中国知网与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联盟创办的以中国知网数据化网络平台为基础的中国高校文科系列学报[12],以入选教育部高校文科学报20强为刊源,集各家之所长,合力办起了网络专刊《马克思主义学报》、《哲学学报》、《政治学报》等10个专业学术网络专业期刊,使部分高校学报合纵联横,各取所长,为高校文科学报专业化发展,做大,做专,做强探索了一条新路[13]。

3.2 中国科学院期刊资源有效整合的设想

中国科学院主管期刊共有300多种,其突出的特点是学术水平高,出版质量规范严谨,在国内外学术圈拥有良好的声誉。但是就如高校期刊一样,300多种期刊也是散落在各个研究所,大多数的状况是,一个研究所只出版1种期刊,2-3个编辑,势单力薄,能够勉强完成正常的编辑出版工作已非常紧张。而那些重要的、高附加值的选题策划、约稿、参加学术活动,推广等工作根本无暇顾及。这些情况已明显影响到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提升。

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目前汇聚了275种各学科的科技期刊,其中包括院内和院外,主要是为各加盟期刊提供编辑的后期服务,包括广告、发行等,目前也有一些单位已把出版权赋予了该公司,但是由于体制等原因,公司对于期刊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另外,公司也没有建立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数字平台,帮助各刊提高在线的显示度,再者,由于专业纷杂,很难提供如同专业集群一样的深入服务。导致这一看似美好的思路,目前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当然,由于体制及历史渊源等原因,在短期内要把这些期刊整合成一个真正的规模化出版集团确非易事,但是如果通过在线平台来汇聚数据,借鉴中国高校学报的思路,也是一条可行之道。或者,可以参照中国光学期刊网的成功模式,以中科院优势的专业方向,组建多个专业期刊集群,通过搭建在线期刊网和知识服务平台的形式,实现资源整合。由于300多种期刊同属于一个主管单位,在协调方面应该会有相当的便利,同时,这些优质资源同台汇聚,对读者检索提供了便捷平台,也让刊物在更大的平台上更多地产生影响力。当然,由于有些期刊已与国内外出版商签订合作协议,其中存在着复杂的版权问题,这些情况也必须提前考虑。

4 焦虑的现实和难以突破的瓶颈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出台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14]。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新闻出版产业作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发展潜力好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

但是,作为高端出版的科技期刊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础较差,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期刊报导方向趋同,产业集中度低,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市场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地区封锁依然严重,传统业态向新兴业态转型迟缓,创新能力不足,人才队伍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等还不适应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需要。作为新闻出版主流产业的科技期刊,在新媒体挑战下,如何寻找更为合适的生存态势,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最新出台的《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指出,探索建立学术期刊编辑部分散组稿审稿、出版企业统一出版发行的运营模式。依托优质学术资源或优势出版平台,组建具有学术品牌影响力和综合发展实力的学术出版集团,构建国家重点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引导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鼓励专业性强、办刊特色突出的学术期刊,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径,支持其差异化发展。

以中国光学期刊网为例,以线上集聚带动线下联盟的实践,探索了一条跨体制、跨地域的解决方案,实现了数据的汇聚,传统编辑业务向现代出版的转型升级,并初步探索了编辑经营的分工合作。但是联盟本身也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目前50家期刊组成的联盟,存在多家主管、主办、出版单位,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的维系,只是以相同的专业导向、共同的兴趣汇聚,结成相对松散的“草根联盟”。应该说现在是一种有利则趋、有害则散的状态,没有强有力的约束以形成核心竞争。如果要进一步的发展,应该就整个光学期刊集群发展策略、结构调整、利益分配等深层次问题,在各主管主办单位层面进行整体研讨和决策。或可由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设立试点,由加盟期刊的主要主管主办单位组成理事会或董事会,在对期刊价值评估的基础上,以期刊、资产、人力资源等参股的方式,组成更为紧密的联合体,以真正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使现在的“草根联盟”向真正的期刊出版集团迈出一大步。那么,积10年的发展经验,光学期刊联盟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中国科技期刊的“辽宁号”舰队中必将有中国光学期刊的身影。

5 结论

产业化集群在世界和我国已有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并被经济学家们认同,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必将会带动该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和高新技术的主要平台的科技期刊,应该博采众长,从产业集群的运营模式中汲取精髓,更好地对自身的运营模式进行大胆地突破与创新,为投身文化产业的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为行业变革提供更多的案例。通过自身内功的提升,实现强有力的出版能力,为吸引优秀论文,培育优质期刊提供必要的条件。那么,才能与世界同行同台竞技,加快我国的科技期刊强国梦的实现。

1 沈爱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打造中国科技期刊的“辽宁号”.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4

2 胡志强,周宝东.多类型组合科技期刊刊群经营实践与理念研究.编辑学报,2012,24(S1):28-30

3 刘泽林.探索刊群模式促进规模发展.编辑学报,2010,22(5):428-431

4 波特(Michael E.Porter).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5 师昌绪,祖广安.做强科技期刊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要条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2):191-193

6 王晓峰,华力为,丁洁.JCR2011收录中国光学期刊分析及关于我国光学期刊发展的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438-440

7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4).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07).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9 王娜,马峥.利用核心期刊互引网络布局看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的国内学术影响力.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10):39-43

10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大数据时代(Big Data).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11 佟建国,颜帅,郑进保等.高校学报的集群出版与集团化经营.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4次年会,2010

12 中国知网.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http://www.sju.cnki.net/sju/info.html

13 刘志新.高校文科学报专业网刊的发展策略.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6):106-109

14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 http://www.gov.cn/jrzg/2009-09/26/content_1427394.htm

猜你喜欢

光学科技期刊集群
滑轮组的装配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光学常见考题逐个击破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