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丙泊酚和咪达唑仑靶控输注在椎管内麻醉患者镇静中的应用
2014-03-26张湘君
张湘君
靶控输注技术(TC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静脉麻醉药输注方式,这种输注方式是利用事先编好的计算机程序进行药物输入剂量及速度控制,并且能够维持靶浓度,从而增加了静脉麻醉的可控性和安全性。椎管内麻醉期间通过给予一定量的镇静镇痛药,不但可缓解患者治疗期间产生的紧张、焦虑甚至是遗忘,同时还能够减少麻醉药的用量和加强麻醉药的效果。目前在临床上使用何种麻醉药物及使用剂量效果较为理想,在医学界中仍有一定争议。为了探讨椎管内麻醉结合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在临床中的应用,观察其镇静效果,对在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患者,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在19~54岁之间,平均年龄32.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麻醉方法 手术前,所有患者均停止用药,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采用HP监测仪行检测患者无创血压、心率和脉搏氧饱和度等指标。医护人员对患者在L2~3或L3~4行腰硬联合麻醉,局麻药为015%布比卡因2 ml+10%GS1 ml,麻醉平面控制在T6~S5之间。开放上肢静脉,连接靶控输注装置,切皮前开始靶控输注镇静药物。麻醉时,实验组患者注射丙泊酚镇静,而对照组注射咪达唑仑镇静,患者麻醉过程中可以戴上面罩吸氧(3 L/min)。注射完后记录患者平卧10 min、注射镇静药后2 min、5 min、10 min以及手术结束前10 min、手术结束时等6个时间点的OAA/S镇静评分值,并观察患者的镇静、循环及呼吸情况。
2 结果
患者采用椎管内麻醉结合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和咪达唑仑进行麻醉,患者注射完后记录患者平卧10 min、注射镇静药后2 min、5 min、10 min以及手术结束前10 min、手术结束时等6个时间点的OAA/S镇静评分值,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给药前后镇静评分的变化分)
注:各时点与T1比较*P<0.05
由表1我们可以清楚知道,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OAA/S值在注射药物2 min到5 min后都明显下降。实验组患者OAA/S值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偏高,且在注射5 min后及到手术结束前10 min都有明显下降,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丙泊酚是临床中使用比较普遍的麻醉药,这种药物具有镇静、抗焦虑等多种作用,且患者在注射丙泊酚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临床上也有着较强的可控性,手术结束后患者恢复迅速。目前,利用丙泊酚靶控输注在椎管内麻醉患者镇静中的可行性已经得到许多临床实验验证,这种输注方式与传统的输注方式相比,患者体动反应较少,血液循环也更加稳定。临床上采用丙泊酚TCI技术能安全准确地为硬膜外麻醉患者实施镇静处理,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心理和机体的应激反应,预测丙泊酚镇静效果和镇静水平。在本次实验中,以OAA/S评分高低为标准来调控药物的浓度,实验时当将丙泊酚靶控药物浓度控制在0.7~0.9 μg/ml时,丙泊酚清醒镇静效果能够达到预期的程度。
咪达唑仑是临床上另外一种常用的麻醉药物,它是一种水溶性的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患者在注射后能够起到抗焦虑、催眠、肌肉松弛及遗忘作用。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咪达唑仑在注射2~4 min后能够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且患者的呼吸频率及血气值也相对比较稳定[1]。此外,咪达唑仑还具有消除半衰期短,起效快、无蓄积作用、安全限宽及治疗效果好等多种特点。在临床使用中,不同的剂量会产生不同的镇静效果,这里同样以OAA/S评分高低为标准来调控药物的浓度,当咪达唑仑靶控血药浓度控制在80~120ng/ml时,患者镇静深度比较满意,且患者的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均没有明显的变化。临床上,患者在使用麻醉药物时,随着患者体内药物浓度的增加,虽然患者血压也会有所下降,心率也会下降,但是这些并不会影响患者的身体机能,并且患者自身能够通过补液纠正[2]。实验结果证明,OAA/S可准确评估椎管内麻醉下丙泊酚、咪达唑仑的镇静水平。
综上所述,临床上使用椎管内麻醉镇静药时要求患者在尚有部分神志的情况下轻度抑制反射活动,保持患者良好的心血管功能。而丙泊酚和咪达唑仑靶控输注在临床椎管内麻醉病人镇静中有着起效快、注射准确、可控性好等优点,而且这两种药物对于患者循环和呼吸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陆希,廖琴.外用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缓解硬膜外麻醉后腰背痛的临床观察.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16(3):191.
[2] 刘铁成,王丽萍,周升柱,等.两种硬膜外穿刺技术对术后腰痛的影响.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5):757-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