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检测胃癌与胃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结果及临床分析
2014-03-26龙芳荣
龙芳荣
(甘肃省临洮县人民医院,甘肃 定西 730500)
病理检测胃癌与胃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结果及临床分析
龙芳荣
(甘肃省临洮县人民医院,甘肃 定西 73050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与胃溃疡发病的联系。方法 于我院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00例经胃镜及病理诊断为胃癌,100例胃溃疡及100例胃镜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患者,分析其感染Hp的情况。结果 胃癌组、胃溃疡组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胃癌组中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Hp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非贲门部胃癌患者Hp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p的感染与胃癌、胃溃疡的发生有密切联系,临床上应早期诊断发现Hp的感染,以及早治疗。
幽门螺杆菌;胃癌;胃溃疡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发生十分复杂,胃溃疡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有重要致病作用,经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AIRC)认证,已将其定为I类致癌原[1],且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证实,如胃癌的发病中有约三分之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以及清除胃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显著降低胃癌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病风险等[2],可以认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胃癌、胃溃疡的发生存在联系。本文通过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关系,以帮助临床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胃癌、胃溃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我院的经胃镜及病理诊断为胃癌的患者100例,诊断为胃溃疡的患者100例,胃镜检查未发现异常的患者100例,该1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胃癌患者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57~78岁,平均年龄为(63.4±3.1)岁。胃溃疡患者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52~73岁,平均年龄为(59.4±7.2)岁。胃溃疡患者中男48例,女52例;年龄55~71岁,平均年龄为(54.2 ±5.6)岁。对比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0例患者入院前均未接受过抗Hp治疗,采用配对病例(配对比为1∶1)及对照研究的方法。
1.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在行胃镜检查时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如怀疑有胃癌,于可疑组织及其外周1~2 cm处各取2块黏膜行幽门螺杆菌测定。
1.3 诊断标准:在14C尿素呼气试验的检查中,以+、++、+++、++++标注Hp感染的程度,++以上者计入本次研究。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得到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将P<0.05定义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Hp的测定结果:胃癌组、胃溃疡组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癌组及胃溃疡组在Hp感染率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胃溃疡及胃癌患者Hp的阳性率[n(%)]
2.2 Hp的感染率:胃癌组经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共有Hp感染78例,感染率为78.0%;对照组14C尿素呼气试验,共有Hp感染43例,感染率为43.0%;胃癌组中,Hp的感染率在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中明显升高,同时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贲门部胃癌患者Hp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贲门部胃癌的Hp的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胃癌患者Hp的感染率[例(%)]
3 讨 论
胃癌的病因复杂多样,具有遗传易感性,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造成慢性胃炎,进而造成胃黏膜萎缩,及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肠型胃癌等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常见胃癌的癌前病为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被是胃癌致癌因素之一[3]。Hp感染在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后,分泌尿素酶、蛋白酶及磷脂酯酶等,其中尿素酶能催化游离氨的生成,蛋白酶能裂解胃黏膜糖蛋白,黏膜表面上皮的细胞脂质膜被产生的磷脂酯酶破坏,导致壁细胞产生的胃酸进入黏膜内,诱发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有流行病学调查表明Hp强阳性的人群患胃癌的危险性是Hp阴性的人群的3倍以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呈现出全球性分布的特征,多数地区的感染率在40%以上,我国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情况更加严重,感染率在43%~85%[4]。消化道溃疡病和胃癌在上世纪西方国家中发病率下降,考虑与抗Hp治疗形成的Hp感染率下降有关。因为胃上皮小凹大量被萎缩的黏膜和肠上皮化生所代替,而Hp多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及胃小凹内,因此幽门部癌Hp阳性率低,发生胃癌后Hp的检出率为阴性,在这中情况下Hp不易被检测到。幽门螺杆菌感染通过引起胃黏膜的炎性反应,造成黏膜细胞的过氧化,继之破坏胃黏膜屏障,使其抵御外界损伤刺激的能力下降,增加胃黏膜细胞癌变的概率。并且幽门螺杆菌可产生一些酶类及毒素[5],使相关基因的抑制作用减弱,引起细胞增生,从而增加了遗传结构损伤的危险,造成内源性的基因突变,大大增加罹患胃癌的风险[6]。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胃癌组、胃溃疡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78.0%,明显高于对照组(为4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及进展期胃癌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非贲门部的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人。在许多类似研究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胃癌的发病也与Hp感染有关,其过程为:早期Hp感染导致慢性表浅性胃炎,进而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严重者发生胃黏膜发生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最终发展为胃癌。因而,幽门螺杆菌对于胃癌及胃溃疡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对于胃癌及胃溃疡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胃癌、胃溃疡的发生关系密切,临床上要注意早期检测幽门螺杆菌,以指导胃癌及胃溃疡的治疗。
[1] 周俊伟.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1):4799-4800.
[2] 张耀华,高丽平,张红旗.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预防胃癌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51-53.
[3] 张东生,李东海,王平凡,等.霉菌、幽门螺杆菌及双菌种感染在胃溃疡、胃癌中检出的意义[J].微生物学杂志,2013,33(2):48-53.
[4] 刘淑春.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及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1,9(4):84.
[5] 李慧,霍丽娟.铋剂四联疗法与10天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1,6(6):6-8.
[6] 刘建辉.兰索拉唑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1,6(22):35-36.
R735.2
:B
:1671-8194(2014)31-01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