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初探①
2014-03-26刘利夫
刘利夫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重庆 401331)
竞技体育和其它社会、经济现象类似,区域间存在着扩散或极化效应,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竞技体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地理分布特征与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息息相关,脱离地理空间的视角来研究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问题是不够全面的。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竞技体育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空间计量分析模型对各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和自相关关系进行探讨。通过分析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布局与空间关联特征,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也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是检验具有空间位置的某要素观测值是否显著地与其相邻空间点上的观测值彼此关联。该方法通过计算各地区某要素观测值的空间相关系数、描绘空间布局散点图及其对加入空间滞后变量的模型进行估计等途径,来反映各要素观测值的空间依赖性与自相关关系,即发现空间的异质性与空间集聚现象。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不仅仅具有空间位置特征,同时,具有空间异质性和空间集聚性,故空间自相关分析法适合于研究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地理空间分布特性。
表1 1993~2009年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区域图
1993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6个落入第1象限(高—高)同质区域,主要是东部地区;落入第2象限(低—高)异质区域的有7个,主要是中东部地区;落入第3象限(低—低)同质区域的有12个,多属西部地带;落入第4象限(高—低)异质区域的有6个,主要是中东部地区。其中,共计18个地区分布于第1、3象限,占58.06%,第2、4象限分布了13个地区,占41.94%,说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呈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集聚效应已较明显,但也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落入第1、4象限的12个地区和落入第2、3象限的19个地区全运会奖牌总数的几何平均值分别为56.58枚与14.58枚,前者是后者的近4倍。1993年,中西部区域全运会奖牌总数最多的是四川省(51枚),大约是东部区域全运会奖牌总数最多地区辽宁省(136枚)的2/5。西藏自治区是中西部区域全运会奖牌总数最少的地区之一,仅1枚,与东部区域的平均水平差距甚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凭借其区位、资源、市场、科技、产业、人才等优势,竞技体育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区域间的梯级增长效应没有完全显现(见表1)。
2009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发生了少许变化。河北、北京分别从2005年的第2、4象限异质区域转移至2009年的第1象限(高—高)同质区域。2005年,河北获全运会奖牌总数35枚,到2009年,奖牌总数增至45.5枚,涨幅为30%,而北京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的奖牌总数(79枚)较第十届(81.5枚)略有下降。导致这两个省(市)竞技体育发展受到周边东部地区的空间自相关作用增强,与中西部地区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则逐渐削弱。河南由2005年的第4象限(高—低)异质区域转移到2009年的第2象限(低—高)异质区域,反映出该省竞技体育发展水平逐步降低。2005年河南获全运会奖牌总数41枚,到2009年全运会奖牌总数降至22枚,减少了19枚,降幅达46.34%。在空间依赖关系上,该省也随之发生了较大改变,过去主要依赖于东部竞技体育发展较强的地区(如广东、辽宁等),目前则主要依赖于中部地区(如安徽、江西等)。与2005年相比,2009年在第3象限(低—低)同质区域所分布的地区没有发生任何变动,多以西部地带为主,彼此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作用(见表1)。
综上所述,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已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但区域间的极化效应越来越明显,全国三大区域(东、中、西部)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自相关作用逐渐增强,各区域内的空间依赖关系进一步明确,且这种向各自邻接地域逐步收敛的趋势也更加显著。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新技术手段日趋多元化,交通、通信、医疗、休闲及网络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使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交往越发频繁,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比较稳固的关系模式,彼此间相互依存和制约。竞技体育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托于相关行业的支撑与帮扶,其区域发展特征也和关联行业有着相似之处。因此,从该角度出发,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目前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具有这种空间自相关特点的必然性。
1.2 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LISA集聚图
纵观1993~2009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LISA集聚图,新疆自治区、四川省与海南省始终表现出显著的“低—低”、“高—低”和“低—高”集聚态势,但像河北省、吉林省、甘肃省、陕西省、江苏省、浙江省及上海市等地区仅在部分年份中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竞技体育发展仍未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水平。这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较为吻合,虽然国内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两极分化效应非常明显,而多数地区与其周边邻接地带的空间集聚关系并不显著,即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之间的空间联动效应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年来,随着各地方政府对全运会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全运会成绩已成为反映地区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尤其是赛事举办方和非举办方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东道主为在全运会上取得佳绩,在其备战过程中往往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等资源,而非举办方在这些方面则相差悬殊,导致历届全运会成绩的级差非常大。因此,从此角度上讲,由于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两极分化过于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空间集聚的显著性水平产生了消极影响。
2 结论与启示
(1)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竞技体育发展的全局Moran′sI指数总体上呈波动性增长态势,各年度全局Moran′sI指数的Z值均为正。由此,说明国内各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依赖程度逐渐增强,受周边邻接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整体上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其空间集聚现象和极化效应较为明显。
(2)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从Moran散点图分布象限来看,1993年,全国共计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于第1、3象限,占58.06%,第2、4象限分布了13个地区,占41.94%,表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呈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集聚效应已较明显,但也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1997~2009年,国内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变迁频次较高的地区包括吉林、河北和湖南等,由于这些省份竞技体育发展的波动程度较大,导致其空间依赖关系和集聚水平也发生较大改变。1993~2009年,在空间上始终位于第1象限的有山东、江苏及上海;第2象限包含安徽、江西与广西;第3象限有新疆、甘肃、山西、陕西、宁夏、青海、西藏、重庆、云南、贵州和海南;第4象限仅包括四川和广东。因此,通过20年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已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但区域间的极化效应越来越明显,全国三大区域(东、中、西部)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自相关作用逐渐增强,各区域内的空间依赖关系进一步明确,且这种向各自地带逐步收敛的趋势也更加显著。
(3)就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LISA集聚图而言,1993年,河北、新疆、吉林、海南、四川竞技体育发展与周边邻接地区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关系,1997~2009年,部分地区曾先后加入(退出)竞技体育发展显著集聚区,如江苏、上海、浙江、陕西、甘肃等省(市)。新疆、四川、海南竞技体育的发展始终与周边邻接地区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关系,河北、吉林、甘肃、陕西、江苏、浙江及上海等地区仅在某些年份中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国内绝大多数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其周边邻接地带从未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关系,反映出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之间的空间联动效应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1]陈青青.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8):86-88.
[2]金梅,陈适晖.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5):433-435.
[3]靳勇.环北京地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3):287-290.
[4]陈颇.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