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瘾成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2014-03-25龙晓东廖湘蓉王文星

关键词:人格家庭发生率

龙晓东,廖湘蓉,王文星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计算机网络化已经成为全球一体化的主要象征,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主要的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必然受到网络化的强烈冲击。如同任何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一样,互联网时代在带给大学生更多知识、更新观念和更广眼界的同时,也有可能给大学生带来新的网瘾危害。笔者在调查基础上,对大学生网瘾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预防与矫正的思考。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与负面影响分析

笔者使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家庭环境量表、家庭亲子关系测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等方式,对长沙市四所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大学生网瘾的总体发生率为10.6%,其中,男生网瘾发生率为15.6%,女生网瘾发生率为6.1%。调查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在网瘾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理工科学生网瘾发生率为13.0%,文科学生网瘾发生率为8.4%,即理工科学生的网瘾发生率明显高于文科学生;而从大一到大四的四个年级学生的网瘾发生率则没有显著差异。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形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应轻视的,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阻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在互联网时代,个人容易淹没于浩如烟海的信息当中,形成所谓“数字化人”。大学生往往对技术进步能做出迅速反应,但容易因此逃避现实,离群索居,只愿意面对计算机,而对他人和社会漠不关心,忽略真实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一般都长时间沉醉于数字化的在线空间,难以有效地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形成心理上的错位,带来行动上的失调。这种倾向延续下去,将极大地影响青少年的人格发展,有可能形成偏执型人格、自恋型人格或戏剧型人格等病态性人格特征。

(二)阻碍大学生情绪社会化进程。大学生社会情绪的成熟是在大学校园和社会上不断加深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的。而网络成瘾者则因为形成了网络依赖性,阻断了体验社会情绪的正常渠道,从而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感到沮丧、困惑、孤独、悲观等不良情绪。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人与人的正常社会交往为网络依赖所取代。

(三)容易造成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指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持续上网,以致损害自己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人格障碍和行为异常。目前,网络成瘾引起的网络心理障碍患者在高校范围内不断增长。

(四)有可能迟滞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网络主页集大量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构成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式,对青年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网络增加了大学生接触外部世界和接受知识更新的机会,但对大学生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盲目点击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窗口,不需要如在学习中那样主动地进行概括和抽象,甚至来不及思考,导致形成平面化和单向度的思维习惯,这与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很大的差距。除此以外,网瘾还容易使在校大学生受到网络色情、暴力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特征分析

中国当代大学生整体上都属于90后独生子女一代。在进入大学校园后,一方面他们从依附于父母转变为独立面对新的人际环境,面临着对自我的重新确定;从针对高考的应试性学习转变为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弹性时间,在学习观念和生活方式上都需要发生改变。另一方面,作为年青人,他们都面临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即从未成年人转变为成年人,心理发展进入“准成熟期”。从不同心理学派的观点来看,大学生中网瘾者的心理成因,都与青年时期的易感性、易受性和缺乏自控等心理特征有关。

(一)从自我同一性危机的观点看。埃里克森认为,人在青年期的特点是动摇、起伏的,容易出现一些非常显著的相互对立的冲动。青春期也是获得同一性,克服同一性混乱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危机称之为“同一性危机”。由于大学生处于从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典型阶段,因此,同一性问题也是大学生青春期人格发展的核心问题,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发展所遇到的矛盾和冲突的内在根源。

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是指“一种从他信任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1]等。大学阶段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它是达到自我同一性的关键因素。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他们就不能理解自己,对自我缺乏清晰的认同感,自我评价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一致,因而产生苦闷的情绪;或是对学习缺乏热情,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难以承担自己的责任等等,从而在自我同一性上出现角色混乱。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通常都很容易陷入同一性危机。由于没有能够形成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不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朋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就难以体会到来自他人的支持和关注,只能通过上网来寻求虚拟友情和虚拟满足,从而导致自我同一性发展障碍。

(二)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看。社会认知的基本假设是,个体的行为是通过经验习得的。在情境和环境(刺激)与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奖赏、惩罚以及观察而逐渐建立起来的[2]。因此,在青年期心理发展问题上,社会认知也就是压力和困难何以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基础。

班杜拉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模型对互联网心理学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在这一理论框架内,互联网使用被概念化为一种社会认知过程,即强调行为、环境与个人决定(包括自我调节、预期、自我反应与反省)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拉洛斯认为,网络成瘾行为可以概念化为自我调节的缺失。失误的自我监控,不能产生自我反应性的刺激可能是网络成瘾障碍的心理机制,即意识到上网时间过多且具有破坏性,但却难于与理想的行为作比较。

加拿大学者戴维斯提出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来替代“因特网成瘾障碍”,认为它将导致对于自我观念和社会观念的两方面的不适应认知。前者可能包括:“只有在互联网上我才是最优秀的”,“离线后我是微不足道的,但在网上我是重要人物”;后者包括:“互联网是我唯一能受到尊重的地方”,“互联网是我唯一的朋友”,即把对社会的认知歪曲成以特殊事件概括普遍趋势[3]。显然,这种认知不适应取向,对校园中那些在学习、生活或人际交往方面出现挫折的大学生来说,是很容易发生的。

(三)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看。人本主义关于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是对理想人格进行归纳,认为健康人格的核心应当是人的“自我”及其发展潜能。因此,罗杰斯认为,关于人格发展的世俗看法,即把病态性的心理障碍看作是精神痛苦的原因的观点并不合适,因为人类精神痛苦的问题在心理健康的人身上也同样可能出现。

马斯洛认为,人的心理需要是分成不同层次的。人不会因为眼前的需要得到满足而感到满意,而是会继续寻求发展。罗杰斯认为,人格发展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概念的整体和谐,它表现为人的自我概念和现实经验相一致,自我和谐的形成对于协调人格上的自我与经验中的个体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这种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人格发展的自然特性[4]。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那些患有网络成瘾障碍的青少年,沉湎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心理上的自我与现实生活中的“我”并不一致,从而产生了现实中的和网络中的两种不同的自我经验,往往自己也分不清现实自我和虚拟自我的区别,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出令人不可思议的虚拟自我行为。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家庭影响分析

本次调查特别关注了从亲子关系的角度了解大学生网瘾的家庭背景影响。亲子关系主要表现为父母与子女的行为交往和情感交流。调查从保护的态度、支配的态度、拒绝的态度、服从的态度4个方面将亲子关系分为10小类:即积极的拒绝型、消极的拒绝型、干涉型、严格型、不安型、盲从型、矛盾型、期待型、溺爱型、不一致型。调查表明,家庭关系和谐与否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产生直接影响。

(一)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不良容易导致孩子网络成瘾。具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大学生比例为18.5%,该群体网络成瘾发生率为7.8%(61/771);存在不良亲子关系的大学生比例为18.5%,该群体网络成瘾发生率为23.6%(39/175)。可见,具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大学生的网瘾发生率明显低于具有不良亲子关系的大学生。

(二)父母亲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大多数大学生的父亲教育方式是民主型的(55.4%)和娇宠型的(27.7%),这两类教育方式下的大学生网瘾比例分别是9.7%和7.6%,而父亲教育方式为专制型和冷漠型则分别达到12.0%和28.3%。由此可见,父亲教育方式为冷漠型和专制型的大学生更容易发生网络成瘾。另外,大多数大学生的母亲教育方式是民主型的(54.2%),这类教育方式下的大学生网瘾比例是6.4%;而母亲教育方式为娇宠型、专制型和冷漠型的比例则分别达到12.0%、14.8%和27.3%。由此可见,母亲教育方式为娇宠型、专制型和冷漠型的大学生更容易发生网络成瘾。

从调查结果来看,如果家庭中父母亲的教育方式比较民主,显然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表现出冷漠和专制特点,则可能更容易导致孩子网络成瘾。在民主气氛较浓厚的家庭中,父母能更多地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自立精神,孩子一般就会表现出更稳定的情绪,在现实生活中对生活满意度就会比较高,在现实生活中能保持愉快心态,不至于轻易产生逃避现实的心态,没有必要在网络上寻求心理满足和支持。

(三)家庭关系背景中的亲密度、知识性、组织性、矛盾性等方面对孩子网瘾形成具有影响,非成瘾大学生的得分与成瘾大学生有明显差别;而在成功性、娱乐性和控制性这几个方面,非成瘾大学生与成瘾大学生差别不明显。

家庭亲密度、组织性、知识性、矛盾性是家庭中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是一种家庭环境关系纬度,调查结果说明,如果家庭成员之间气氛好、情感密切、不容易发生矛盾的话,孩子长大以后不容易网络成瘾。组织性是一种家庭系统维持纬度,如果父母能够有组织地安排家庭活动,家庭气氛比较开明和民主,就可以降低孩子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而知识性是一种个人发展纬度,如果家庭成员的知识水平较高,家庭中对各种健康的文化艺术活动产有兴趣,则可培养孩子形成健康的网络兴趣。

四、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矫正对策思考

尽管网络成瘾者只占大学生群体的一小部分,但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是整体性的,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目前还不能确定网络成瘾者身上表现的消极人格与网瘾障碍之间,到底谁是因谁是果,但两者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度毋庸置疑,它们之间很可能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5]。因此,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来说,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中网络成瘾现象的预防和矫正。

(一)通过课程教学对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习惯进行有效引导。目前,全国几乎所有高校(包括高等职业学院)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或必修课程。课程是学生在心理成长过程中为不断完成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而吸取知识与经验养分的主要载体,因此,教师应主动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加入网络成瘾预防与矫正的内容。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本身。首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人类生存方式。因此在网络上的活动,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活动。大学生不应忘记自己的道德要求、责任意识这些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其次,应当引导学生提升自我保护意识。要认识到如果不养成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也可能带来网络成瘾障碍这种新型心理疾病。应当引导学生形成发展健康人格的动机,增强良好的自我调控的适应能力。

(二)重视家庭亲子关系对学生的影响力。对于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应当及时与家长沟通,指出家庭背景的重要影响程度。正如调查结果所表明,网络成瘾的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大多为冷漠型和专制型的,往往采用不适合的教育方式,往往依靠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与子女一代的冲突和矛盾。这种教育方式在孩子进入大学后通常都会妨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生在学校里或多或少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如果父母亲不及时与他们交流与沟通,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使子女感受到家庭气氛的和谐与亲密,就会使他们因缺乏关爱和交流而容易产生困惑,转而在沉迷于网络上的虚拟世界之中,在网络中寻找精神的刺激和安慰,更为容易成为网瘾障碍患者。

虽然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与父母亲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但家庭影响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生与家庭之间沟通质量的好环,往往影响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因此,学校辅导员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成瘾现象,及时与学生家长反馈,指出问题的严重性,要求家长配合学校,主动利用网络、电话等方式,尽可能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发现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交往中遇到的障碍,及时地把握他们的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提供有益的建议,使远离家庭的大学生在学校里也仍然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注,从而能更有效地抗拒网瘾的诱惑。

(三)在校园中为学生创造鼓励成功的多样化的活动环境。教育工作者应当很好地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障碍的深层原因:互联网的特征是无中心无等级,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充分自由。由于网络的隐匿性,现实社会中人的身份、地位等个人识别标志都被屏蔽了,任何历史性和现实性的东西都可能剥离了,上网者的注意力严格集中在行为本身。所以,网络在本质上是反权威的,符合青年大学生的心理渴望,现实中的道德约束也就很容易降到低点。尽管这一切都是虚幻的,但这些特点对于那些在现实舞台上表演失败或不够成功的大学生来说,尤其意义重大,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认识到这一点,学校就应该努力为学生们创造能展示他们各种才华的机会,提供给他们实现成功欲望的各种渠道。

目前,对于网络成瘾障碍,精神病学界和心理学界已经探索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脱敏疗法、认知疗法、药物与催眠疗法、团体辅导法等。因此,学校心理咨询应注意鉴别个别学生网瘾障碍情况,对严重患者应及时采取送医治疗措施。

[1][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93.

[2][美]L.A.柏文.人格科学[M].周榕,等,译.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4.

[3]顾海根.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21.

[4][美]马洛斯,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23.

[5]陈侠,白纲.关于因特网成瘾障碍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8(3):11-12.

猜你喜欢

人格家庭发生率
具有Logistic增长和Beddington-DeAngelis发生率的随机SIRS传染病模型定性分析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足月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研究及早期干预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