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北方优质草种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2014-03-25赵景峰哈斯巴特尔梁东亮
赵景峰,哈斯巴特尔,梁东亮,张 昕
(1.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2.呼和浩特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加快我国北方优质草种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赵景峰1,哈斯巴特尔1,梁东亮1,张 昕2
(1.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2.呼和浩特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随着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不断加强,优质草种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文章叙述了我国北方目前草种产业化的现状及发展草种产业化的优势,为了尽快转变草种产业化发展状况,对今后的草种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草种;产业化;发展;建议
草种产业是生态保护建设和现代化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城乡环境绿化建设的基础。加快草种产业化发展,增加人工再生草资源,节约天然草地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建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新型生产方式;有利于建立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友好环境。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和各地都加快了生态保护建设的步伐,加快了现代化饲草产业的发展,相继实施了一些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示范建设项目和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取得了重大成效。如内蒙古草原植被盖度明显提高,由过去的35%增加到现在的44.1%,呈现出退化趋缓,草原生态局部好转的可喜局面。在国家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的同时,内蒙古政府每年拿出1亿元财政资金用于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现每年建设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25万亩。到2013年内蒙古苜蓿种植面积达799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高产优质苜蓿基地150万亩。优质饲草产业的发展,在奶牛业、育肥业、草原禁牧休牧区、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及生态保护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当前,在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由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又启动实施了退牧还草、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任务更加艰巨,优质草种市场需求越来越大。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城乡绿化美化建设对抗旱节水型优质草种需求也在加大。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生态建设用种种子质量低,优势草种不突出;生产建设用种国产优质草种种源不足,70%以上依赖进口;城乡绿化用种多为耗水型进口品种,极少为国产抗旱节水观赏品种。优质草种产业滞后问题,已成为转型关键期的焦灼问题。优质草种是增绿增效、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生产方式的根本要素。这个问题已影响到生态保护建设的成效,影响到优质饲草产业的发展,进而关系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的建立,关系到能否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国是草种资源大国,有着丰富的野生优质草种资源,草种质保护、研发和利用潜力巨大。如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陕西、河北、山西、黑龙江等北方地区,不仅具有适宜优质草种选育、制种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而且是我国优质草种的主要产区和野生采集区,具备了草种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自2000年以来,国家已初步建立起了从草种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到种子生产、加工、营销、质量监管的草种产业体系框架。到目前已收集保护草种质资源材料4万余份,自主选育并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的草品种475个,建立了29个省区54个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点;通过国债资金牧草种子基地建设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草种繁育项目,建立了一批草种繁育加工基地,加强了草种生产基础设施,提高了草种生产和加工能力,为草业科研、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草种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科研生产条件。
分析我国草种产业发展的历程,大家普遍感到,草种产业一直处于被动应对、起落不定、处境艰难的状况,始终不能成为草业的先行产业,引领和支撑作用不强。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形成草种产业优势产区,缺乏草种行业规划,布局分散,重点不够突出,示范引导滞后,产业聚集度低;二是没有形成草种产业市场主体,缺乏规模化专业草种企业,仍以群众性“自繁自用”“自产自销”为主,市场化“自主研发”“品牌经营”的活力不强,多数企业缺乏人才、资金、机械、设备,没有能力投入资金进行品种开发、大规模种子生产以及种子收贮,重贸易轻生产的现象十分普遍,产销脱节,还未真正形成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的草种产业企业,无法承担起产业发展的龙头作用;三是没有形成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草种产业生产体系,草种生产的基础条件薄弱,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程度低,收获加工等机械设备严重不足,综合生产能力差;四是仍未建立长期稳定的优质草品种繁育和推广投入机制,对新品种培育和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及投入力度不够,从事草种研发的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少,培育的优良新品种匮乏,新品种推广难度大,甚至丢失;五是尚未建立草种三级良繁体系,保、育、繁、推、管各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草种来源不清,谱系不明,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普遍存在,挫伤了育种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也是优质草品种不能得到推广释放的主要原因之一;六是尚未出台持续扶持和激励草种产业发展的政策。如2000年以后建立的草种基地,只有生产建设性扶持,而无激励生产和产品保护性政策措施,因比较效益低、种子卖难等原因,转产为打草或种植其它的作物。目前牧草良种补贴只用作人工草地建植补贴,没有草种繁育专项补贴,鼓励了种植,而忽略了草种繁育,育种者和草种生产者的积极性始终调动不起来。
美国等草种产业发达国家都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如美国强大的苜蓿产业是依托于强有力的苜蓿种业来支撑。实施“大育种”战略,注重制种的专业化规模化,集中草种生产区域,有号称苜蓿之都和禾草之都的草种产区。通过品种选育创新和制种机制创新,每年推出近百个新品种,推广至全国和世界主要种植区。有完善的草种世代认证制度和专业化种子田管理制度等质量保证体系,规范了草种生产经营准则,有效保障了育种者、生产者的权益。
在草种产业的发展上,我国通过多年的努力,虽然已积蓄了一定的科研技术基础,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有着独特的草种生产区域,优质草种市场需求强劲,草种产业正在蓄势待发,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尚处在艰难的起步阶段,是一个弱质弱势的状况。
为尽快扭转草种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构建新形势下,适应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现代化农牧业发展需要的草种产业格局,需政策、技术和资金的大力调控、引导与支持。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 发布实施全国草业良种工程规划
建议进一步完善全国草业良种工程规划,规划期为2015-2020年和2015-2050年,并尽快发布实施。指导合理布局,划定优势生产区,明确目标、建设内容和投资标准,使草种品种与最佳生产条件相匹配,适地适种,一区一品,提高单产,提高效益,形成优质草种特色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切实推进草种产业化,保障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现代化农牧业提供有力的支撑。
2 实施百万亩优质草种产业示范建设工程项目
优先发展主要优质草种产业,实施百万亩优质草种产业化示范建设工程项目,逐步建立稳定的规模化标准化优质草种生产繁育基地,发展自主产业,减少依赖风险。坚持以大基地为依托,以专业草种企业为主体,以优质草品种为主导产品,创新生产经营模式,严格执行草品种认证制度和专业化生产管理制度,引导和扶持草种企业与生产者实行合同订单模式或育繁推一体化模式,使一批优良草种优先在集中生产区域实现产业化生产经营。逐步形成主导品种突出、主渠道通畅、商业价值充分体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的现代草种产业示范园区。
2.1 根据需要确定北方主要优质草种名单及各品种的种子田面积。主要优质草品种应为苜蓿、红豆草、沙打旺、羊草、冰草、披碱草、无芒雀麦等育成品种、野生栽培品种和地方品种。种子田面积上分原原种、原种、良种三个层级。如内蒙古每年苜蓿种植面积近300万亩,则有10万亩良种田,5000亩原种田,可保障内蒙古苜蓿生产建设用种。目前有苜蓿种子田不足4万亩,高产优质苜蓿70%以上用种需进口。
2.2 明确项目扶持的对象为有一定基础的草种专业企业和事业单位。草种专业企业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自有土地专业化种子田规模不少于1000亩,土地年限不少于20年,主要承担良种扩繁任务,在集中优势产区成为现代草种产业主体。
事业单位为草种育种单位或技术推广单位,也是草品种育成单位或保种单位,主要承担原原种、原种繁殖及提纯复壮任务。自有土地专业化种子田规模不少于100亩,成为品种原生境保护繁育基地。
2.3 建设内容和标准。种子田具备节水、排涝、机械化生产、加工及标准化技术管理,新建每亩投入4000元,原有基础改建每亩投入1200元。
2.4 合理布局,明确重点区域。以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为豆科优质草种生产优势产区,以青海、黑龙江、吉林等地为禾本科优质草种生产优势产区。在生产优势产区内划定重点区域,集中投入,规模化建设,形成规模效益较高的草种产业集聚区。
2.5 纳入草种认证和溯源管理机制。加强草种行业规范和引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草种生产繁育基地、生产优势重点区域全部纳入草种认证和溯源管理机制,规范管理,提高质量。
3 实施优质草种繁育补贴政策
牧草良种是国家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公益性、战略性的资源,应有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要有一定面积的保护,以保证其纯度和种量。目前市场用种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专用种子田产种,二是天然草场采集收种,三是进口种子。前两者一个是发展自主种业的主要内容,一个是生态建设用种的主要来源。鉴于专用种子田缺乏切叶蜂辅助授粉等丰产技术,机械收获设备差,单产不高,效益较低,天然草场野外采集收种成本高,收种不如打草简便等原因,实施优质草种繁育补贴政策,谁种植谁受益,谁承包谁受益,鼓励生产,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实施优质草种繁育补贴,要采取有差别的补贴标准,确定种类和面积及种子产量,经认证核实后发放。
3.1 专用种子田繁育补贴,确定120万亩专用种子田,经认证核实后,有多少补贴多少,达到原原种、原种田20万亩、良种扩繁田100万亩为止,对原原种、原种每亩每年补贴300元,对良种扩繁每亩每年补贴200元。
3.2 天然草原采种基地补贴,确定主要优质草种,采集基地500万亩。经认证核实后,有多少补贴多少,达到500万亩为止,每亩每年补贴100元,不低于打草收益。
4 加快草品种选育研究,提高草品种市场竞争力
在草种产业发达国家,草品种已占据重要的地位,自主选育优良品种的能力,释放品种的数量和推广面已经成为跨国大型草种公司市场竞争的核心。草品种公益性强,选育时间长,难度大,为提高我国草品种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建议加大投入力度,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支持:一是要进一步加大牧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投入,重点支持优异种质资源收集、评价、鉴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种质资源保护向更深层次拓展,为草品种选育提供更多更好的种质材料。二是要在重点地区建立牧草良种选育中心,提高草种选育能力和水平。三是要进一步加大草品种区域试验网络和监督检测体系建设的投入,建立客观公正的草品种适应性和生产性能的评价体系,为品种生产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四是要建立新草品种奖励制度,对草品种的育种者或单位进行奖励,鼓励牧草育种工作者多出成果,多出品种。五是对公益性较高、产权难于转让的草品种,实行国家购买制,成为公益草品种,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每个新品种10-100万元的价格,由国家一次性买断释放。
5 建立健全草种三级良繁体系
实践表明,因缺乏草种生产区域规划的指导,缺乏草种三级良繁体系的保证,主导品种的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效益低,是以往草种基地建设生产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的根本原因。这不仅是草种基地建设的问题,也是草种产业化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支撑问题。建议组织各方力量,尽快修订《草品种管理办法》,在《办法》中明确规定草品种三级良繁体系,执行草品种认证制度、专业化生产管理制度及溯源管理制度,来指导和保证草种产业的良性发展。
6 加大对草种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制定扶持草种龙头企业的标准,对具有新草品种选育或产权购买能力、有一定规模的种子生产田以及种子生产加工机械化程度高的草种企业给与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使其形成以草种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草种生产订单式产业模式,推动草种业的发展。
7 实施草种保护政策,建立健全草种市场监管制度
在综合评定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地区适宜种植推广的优良牧草名录,对名录所定的牧草新品种的育种者、种子生产者,像农业良种补贴和价格保护一样给予扶持性保护政策。要加快实行牧草种子田认证监管制度,制定新草品种产权保护制度,依法规范草种市场,保护产权所有者和生产者的合法利益。
S81
A
2095—5952(2014)04—0003—04
2014-10-08
赵景峰(1962-),男,推广研究员,内蒙古赤峰市人,从事草原保护建设与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