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国少年浪漫爱情小说的“性”主题研究
——以朱迪·布鲁姆的《永远》为例
2014-03-25崔丹张颖
崔丹,张颖,b
(东北师范大学a.人文学院;b.外国语学院,长春a.130117;b.130024)
现代美国少年浪漫爱情小说的“性”主题研究
——以朱迪·布鲁姆的《永远》为例
崔丹a,张颖a,b
(东北师范大学a.人文学院;b.外国语学院,长春a.130117;b.130024)
二战后,随着现代美国少年小说的蓬勃发展,少年浪漫爱情小说也异军突起,尤其体现在作家对青少年敏感话题中“性”话题的公开表达与探讨上。“性”主题寓意深远,朱迪·布鲁姆的《永远》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体现出作者对文化及对青少年身份认同与社会角色塑造的影响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现代美国少年小说;浪漫爱情;“性”主题;朱迪·布鲁姆;《永远》
二战是美国少年浪漫爱情小说发展的重要分水岭。二战前,少年浪漫爱情小说主要体现出少年儿童生活的纯真与稚美。二战后,少年浪漫爱情小说一方面在主题上打破禁忌,大胆涉及敏感话题,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多元化倾向,除涉及爱情主题外还体现了诸多敏感话题,如家庭问题、帮派斗殴、青少年犯罪、酗酒、吸毒等,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学研究价值,值得学界关注与探讨。目前,学界针对其少年小说研究所作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批评已日趋成熟,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可资借鉴的批评范式。但针对少年浪漫爱情小说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美国现代少年小说中的“性”主题研究仍是空白。实际上,“性”主题的表达与探讨正是少年小说创作趋向成熟的标志,更为批评研究工作提出新的视角、命题与挑战。
1 以“性”为主题的小说:特点与作用
简而言之,浪漫爱情小说在“性”主题方面主要探讨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小说的“逆向生长”现象,体现其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与商讨。但凡浪漫爱情小说涉及“性”这一敏感话题,都难逃被封杀的厄运。但这些小说备受青少年喜爱,多年之后终将浮出水面,这是“性”主题小说共同的宿命。例如,1982年南希·加登(Nancy Garden)撰写的《安妮在心间》(Annie on My Mind),主要探讨少女之间的同性恋话题,引来热议。美国图书馆联盟将此书列在1990—2000年间最具争议的100本图书中的第48位,但同时赞誉其为“美国少年小说中的最中之最”[1]。最终小说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赢得了广大读者,也赢得了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1993年,弗兰克·莫斯卡(Frank Mosca)所创作的《全美男孩》因涉及同性恋话题而遭到焚烧,但小说最终受到青睐。同时,浪漫爱情小说中的“性”主题在文学与社会学层面上皆具有较深厚的内涵。许多小说体现了美国的历史背景,于细小处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当时的社会现实,发人深省。莫林·黛丽(Maureen Daly)创作的《第十七个夏季》(The Seventeenth Summer)就将小说背景置于二战后期,作者通过描写少女主人公母亲在家相夫教子的生活从而从侧面反衬二战后美国女性的生活状态。“性”主题同时辐射出文化对青少年性别角色与社会身份认同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大胆直白的“性”行为描写,一方面的确满足了青少年由于生理原因所带来的心理好奇,由此释放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使青少年学会如何正确看待性,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同时衍射出父母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沟通方式。文化人类学家米德在《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社会文化因素在更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两性的性别角色规范,性生理特征即身体的构造决不会是男女两性的心理和行为的全部原因。”[2]这不但确认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点明其在两性身上产生的不同效果。正如波伏娃所说,“青春期在两性身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因为它向他们预示的不是相同的未来”[3]365。
2 《永远》及其“性”主题
“性”是一个不能说出的秘密,但凡浪漫爱情小说中的“性”主题的公开化都会引起广泛热议,其人其书都会受到封杀,这是主流文化的“霸权”使然。布鲁姆曾发表的《是你吗?上帝?是我,玛格丽特》“是第一部以女性视角直面‘性’主题的小说之一”[4]42。次年,她发表的《那么再来一次,也许我不会》“是最早以男性视角直面‘性’主题的小说之一”[4]42。而作者于1975年出版的《永远》(Forever)在拉开美国现代少年浪漫爱情小说序幕的同时,再一次触碰到读者的敏感神经,“因为她大胆描写青少年性心理,谈论性爱、月经、宗教等议题,被审查官仇视”[5]。学者指出,“小说因涉及青少年的性行为而多次遭禁”[6],实然,《永远》在美国图书馆联盟所列出的100部“1990—2000年度最具争议的小说列表”中排名第七。对其非议的理由还包括“脏话,未禁止青少年饮酒,提倡手淫与节育,缺乏道德底线等”[7]。虽然小说受到成人的热议,甚至遭到诘难,但青少年却对其情有独钟。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96年为布鲁姆颁发玛格丽特·A·爱德华奖时的高度评价为此小说正名,认为布鲁姆因真实地塑造了两个高中高年级学生迈克尔和凯瑟琳的初恋从而开辟了写作新领域,肯定作者对他们的爱情与性的公开描写充满现实感和怜爱之情。虽然饱受争议,但历史最终给予小说公允评价,当人们意识到布鲁姆的贡献与小说的价值时,她的书籍获得了解禁,作者本人也获得了诸多殊荣。国家图书基金会的主席德勃拉·E·威利高度评价道:“我们很高兴把这个奖颁给朱迪·布鲁姆,这是我们第一次把这个奖颁给为年少者写作的作家。”[8]这种肯定就是一种对主流文化挑战的成功,而后者对其包容则体现着商讨的价值。
“性”主题折射出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冲突,而其深层次意义则需深入剖析。《永远》之所以成为具有开拓意义的少年浪漫爱情小说,不仅由于它的性主题,更重要的是在于作品反映出作者对少女的成长、家长的作用以及社会身份构建等问题的严肃思考。
首先,《永远》中的“性”主题反映出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激进女权主义运动对作者的影响,使其在塑造人物时有所侧重,塑造出了具有独立精神的少女形象。小说的创作时间是1975年,恰逢美国女性主义运动高潮时期,因此,布鲁姆深受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反映在作品中,她在人物塑造时突出女性在“性爱”中扮演的主动角色,强调女性的独立与主体性地位。她笔下的西比尔(Sybil)是激进女性的代表,积极主动地寻找“性”,渴望“性”,并以此为荣。小说开篇便塑造了一个高智商优秀女孩西比尔。她先后与6个男孩有过“性爱”的经历,而后来,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性爱经验,西比尔因此付出沉重代价,未婚生子,母子分离,而其本人未能如期毕业。埃里卡(Erica)是盲目的女性代表,她欲以身体的“性”来替代精神的“爱”,对性的理解片面简单,她说,“我们对待性有不同的见解。我把它仅看作生理的事情,而你却将它看作是一种爱情的表达”[9]28。凯瑟琳(Katherine)虽然不是爱情中的主动者,却是理性与感性的综合体,她了解自己的感受,知道在爱情中双方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因此,她才是布鲁姆笔下新时代女性的代表。
同时,女权运动使社会变得更加开明,作为成人的作者愿意蹲下来与青少年共同讨论人生必须经历的青春期,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看待“性”,从而奠定了小说的“科普读物的性质”,即教会青少年如何采取正确的避孕措施,以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安全。
其次,《永远》也反映出布鲁姆对美国青年成长过程中父母所扮演的“沉默角色”深感忧虑。凯瑟琳的父母都非常关注凯瑟琳与迈克尔的交往,却对所担心的“性”问题三缄其口。相反,奶奶和爷爷却非常愿意与凯瑟琳交谈此事,积极地给她写信或请她吃饭,努力与她分享这份成长中的点滴。这种人物塑造的反差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她曾说,“美国的70年代是开放的一代,那时许多学校用《永远》这本书探讨性爱的安全性问题。往事不再。那么,当年轻人无法获得这样的信息,而又没有人愿意同他们沟通时,他们将如何做出重要的决定?”[7]因此,她愿意蹲下来与青少年共同探讨“性”。
再次,小说有助于青少年社会身份的构建,这是小说的文学价值。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成员杰西卡·哈格多恩认为,朱迪·布鲁姆的作品对他的两个女儿十分重要。《永远》同时扮演着特殊的文化塑造角色,其内容反映出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性别属性的社会建构过程,“性”主题在文化上折射出社会对青少年两性社会性别属性的建构不同,青少年的性别意识与社会的身份建构同时受生理与文化的双重影响,而布鲁姆在塑造少男少女的形象中细致描画出这一构建过程。
在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层面上看,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为解读少男少女的心理提供了客观依据。《第二性》的价值与功能不能仅仅狭隘地被看作是女权主义宣言,尤其书中《成长》的章节中所涵盖的“童年”、“少女”和“性的启蒙”等内容为解读小说中少男少女对“性”的认识与经历提供宝贵理论依据。因此,布鲁姆生动地刻画出少男少女对“性”的态度以及真实的感受,这也是“性”主题的魅力与意义所在。虽然有评论认为布鲁姆的书并不适合儿童阅读,而且在书店她的书籍是独辟角落出售,但是《纽约客》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她(布鲁姆)使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相信真理可以从书本中找到,而且阅读是有趣的。”[8]1982年,已故的美国青年文学会主席唐纳德·盖洛博士,在康涅狄格州对近3500名4至12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小说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她的作品和她的写作风格,使她笔下的人物的言行比其他任何少儿以及青年作家写得都真诚”[7]。这种“真诚”在感染读者的同时,也通过文本向读者传递了文化塑形的过程。
3 《永远》对少女性爱的解析
《永远》是以女主人公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来叙事,细腻而又真实地反映出少女成长期的生理反应与心理感受。少女的“性”启蒙直接影响着他们社会性别的确认。青春期,随着月经初潮的来临,少女在身体上已经准备好步入成年人的世界。她要在未来的某个合适的年龄成为妻子,并担当母亲的角色,繁育后代则成为她的一种义务。而“性”则是前奏。波伏娃指出,“所有的精神病学家都同意,少女的性欲对她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开端在她以后的一生中都会有反响”[3]132。而女人的特点就是“喜欢被拥抱,被抚摸,特别是从青春期起她期望在男人的怀抱中成为肉体”[3]139。《永远》的第一句话,尤其是关键词“撂倒”(laid)成为所有家长、老师、图书馆官员永远迈不过去的一道坎。而此句话则反映了少女的这一特点。西比尔(Sybil)智商极高,却与6个男孩子有过性行为。她的堂妹埃里卡(Erica)解释说这是因为西比尔的肥胖问题,“她需要感受到被爱,撂倒就满足这一点”[9]1。
波伏娃指出,少女认为“破坏童真是一种侵犯,但即使她同意了,这仍然是痛苦的”。当埃里卡与凯瑟琳探讨“性”的时候,后者认为“爱可以不要性,而且认为第一次的性爱没有那么美好”。她在与迈克尔第一次做爱时也表示过:“每个人都说第一次做爱对于少女来说都不好受。”[9]97在第一次偷尝禁果之后,她满心欢喜地思忖道:“我将不再遭这第一次的罪了,我很高兴,一切都结束了。”[9]98因为恐惧“性”,少女往往“对男性朋友表现突兀而粗蛮,却崇拜遥远的白马王子……其实她选择他正是因为从她到他不存在任何真实关系”[3]103-104。凯瑟琳的妹妹杰米(Jamie)对姐姐的男朋友迈克尔印象非常好,甚至在迈克尔亲了她的脸颊作为道别后,“她仍然摸着自己的脸颊”[9]38,还开玩笑地说“我真希望他(迈克尔)有个弟弟”[9]39。这里,布鲁姆用“希望”(wish)这个词的虚拟语气写成,表示说话者知道所说的话难以实现,由此可以推断,杰米知道迈克尔没有弟弟,而这种不存在的幻想正“使她把爱情变成一种抽象的、纯粹主观的体验,不危及她的整体性”[3]4。
凯瑟琳还跟父母及祖父母隐瞒了自己的性行为,这就凸显出少女保守秘密的特点。波伏娃认为,“在十六岁时,一个女人已经经历过艰难的考验:青春期、月经、性欲的觉醒、最初的骚动、第一次兴奋、恐惧、厌恶、可疑的体验。她在心里藏着所有这些东西,她学会了小心保守秘密”[3]115。所以,埃里卡在母亲面前拒绝承认自己的性行为,而凯瑟琳虽然已经不是处女,可是在埃里卡面前,她还是保守了她的秘密。同时,少女的“性”渴望来自于长辈女性的压力,如母亲或祖母等,“他们想象自己在一个年长女人的眼皮下,并得到她的同意,被一个男人强奸。显然,她们象征性地要求她们的母亲同意她们屈从欲望”[3]73。同样,在凯瑟琳与迈克尔要进入莎伦(Sharon)和艾克(Ike)的公寓做爱时,她说,“我希望没有人会认为我们试图闯入民宅”,因为她看到一个“年老的夫人在盯着他们看”[9]90。此时,凯瑟琳所用的动词词组“闯入”(break in)极具主动性,暗示着凯瑟琳在挑战年长女人的权威,并渴望获得同意。她不希望迈克尔告诉他的姐姐自己来过,这反映出她对年长女人的恐惧。其实,凯瑟琳拒绝告诉母亲以及祖母她的性行为,也是出于一种恐惧的抵抗。
较之更加敏感的少女而言,转向外界目标的男孩子则缺少少女的细腻情感。少男在经历了“性”的启蒙后并非如少女那般敏感和复杂。他们在性成熟之后,希望通过自己的雄性力量来征服少女。波伏娃认为,“男性性欲的词汇从军事术语中得到启发……最文明的人也说征服、攻击、突袭、围城、保卫、失败、投降,清晰地以战争观念来模仿爱情观念”[3]136,足见其潜在的征服欲望。波伏娃写道,“有时男人面对抱在怀里的女人感到恐惧”[3]158,“男人认为女人是危险的,所以他要征服她”[9]91。因此,在迈克尔亲吻凯瑟琳的时候体现出恐惧的一面,认为后者较为危险。迈克尔不时地将凯瑟琳与他的母狗塔莎相比较,认为她就像塔莎一样软。还有一次,在迈克尔与凯瑟琳做爱完毕后,塔莎偎依在迈克尔身边,并受到了迈克尔的抚摸。这些都可以看成是迈克尔作为男性主人对于女性“他者”的征服,以便实现拉康提出的主仆关系中主人地位的确认与巩固效果。迈克尔曾用祈使句“坐下”来训导塔莎,这种主仆关系深深地暗合迈克尔与凯瑟琳的关系。
4 结语
历史的沉淀析出精华,布鲁姆其人其书获得肯定,这一点在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颁发的“卓越贡献奖”的褒奖评语中得到印证,她凭借毕生的写作与所有的作品丰富了美国文学传统。作为美国现代浪漫爱情小说的代表,《永远》的“性”主题具有多维意义。它不仅体现美国历史文化背景中的性解放运动思潮,同时考察父母与子女在敏感成长期的矛盾,体现着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社会角色塑造与身份认同思想的作用。
[1]Jenkins Christine A.Annie on My Mind:Edwards Award-winner Nancy Garden's groundbreaking novel continues tomake a compelling case for sexual tolerance[EB/OL].(2003-06-01)[2013 -05-15].http://www.schoollibraryjournal.com/article/ CA300723.htm lJenkins.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67.
[3]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Ⅱ[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Tomlinson Carl M,Carol Lynch-Brown.Essentials of Young Adult Literature[M].Boston:Pearson Education,2007.
[5]胡慧峰.朱迪·布鲁姆:最受争议的美国少年畅销书作家[J].外国文学动态,2007(3):17.
[6]单建国,张颖.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国青少年小说概述[J].广西社会科学,2012(12):121.
[7]Blume Judy.Forever[EB/OL].(2011-07-15)[2013-05-15].http://censorshipandjudyblume.weebly.com/forever.html.
[8]童书作家获美图书大奖作品涉及性受到争议[EB/OL]. (2004-09-16)[2013-05-15].http://book.sina.com.cn/ news/c/2004-09-16/3/106754.shtm l.
[9]Blume Judy.Forever[M].New York:Simon Pulse,2007.
责任编辑:柳克
Study on the“Sexuality”Theme in Modern Am erican Rom antic Young Adu lt Fictions—Taking Judy Blume’s Forever as a Case
CUIDana,ZHANG Yinga,b
(a.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b.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a.130117;b.130024,China)
With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themodern American young adult literature since WWII,American romantic young adult fictions have come into maturity,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public articulation and exploration of“sexuality”.“Sexuality”has profound meanings and Judy Blume’s Forever with typicality and representative,reflects the author’sattention and consideration on the impacts of culture on youth’s identity recognition and shaping of their social roles.
modern American young adult novel;romantic love;“sexuality”theme;Judy Blume;Forever
I712.078
A
1009-3907(2014)09-1234-04
2013-12-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WW048)
崔丹(1982-),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西方文论研究;张颖(1955-),女,辽宁大连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美国文学及少儿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