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的全面信息化与人文精神重建*

2014-03-25曹嘉伟

关键词:哲学人类科学

曹嘉伟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社会的全面信息化与人文精神重建*

曹嘉伟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自科学提出和引入信息概念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科学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以及与之相伴发生的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信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科学价值得到了充分彰显。然而,信息作为与物质和精神相并列的世界的一种基本存在,其人文价值和意义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适当的阐释。为此,通过探讨信息科学的发展和信息世界的发现所带来的人类世界观的变革、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对人文精神重建的影响,以及信息文明对现代教育的作用,揭示了信息的人文价值和意义。

信息;信息世界;信息文明;人文精神;人文价值

信息存在的普遍性以及人们认识与实践活动中选择的普遍性,使得信息成为认识活动中选择和建构的必要条件,而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正是为了获得关于世界的“真理性”,并提升其对人类的价值。随着信息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信息的科学价值已然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认识,信息的人文价值和意义也正在被不断的揭示和彰显。

一、信息世界的发现与人类世界观的革新

历史地看,从古希腊“静谧”、“和谐”的世界观到中世纪神学化的世界观,再从近代前期的经验自然科学时期的机械化的世界观到现代马克思主义辩证的世界观,人类世界观的变革和演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作为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源地,古希腊的世界观是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科学与哲学原始一体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必然性或规律性知识是古希腊哲学的主题。古希腊哲学认为宇宙中存在着凝聚和扩张的两种力或过程,一切复杂的自然现象都可以还原为“原初”或“原素”。“原初”或“原素”是组成宇宙万物的的本原,而宇宙中存在着的凝聚和扩张的两种力或过程,则是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有机体(包括人类自身)的有序结构从混沌而复杂的物质状态中产生的根本动力因素。基于这一思路和方法,古希腊哲学勾画了一幅“静谧”与“和谐”的古代世界图景。

古希腊之后的漫长的中世纪,哲学和科学被宗教和神学所统治,灵魂、上帝以及其他超自然物的宗教思想被用来解释人类面对的所有问题。宗教神学宣称整个自然界和人生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只有上帝才是唯一真实的、永恒的,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上帝创造的,并由此在其庞大的理论体系中构筑了一幅神学化的世界存在图景。

文艺复兴以来,工场手工业,尤其是钟表业的发展,促进了机械技术的迅速发展。机械技术的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生物学(主要是植物学和解剖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突破性发展和进步使人们开始关注微观世界,重视实验等经验性事实。这一科学革命所带来的结果是,一方面,使那种超自然的解释受到严重的挑战和限制,所有自然系统只能是由相互分离的元素组成,而自然效应(包括生命过程)则被归结到线性因果链上的物质运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使力学和几何学成为自然科学的新范式,从而带来了世界观的机械化。正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机械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为之后科学、哲学与神学的分道扬镳以及机械化世界观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科学、社会和哲学的基础。

18世纪中叶之后的理论自然科学阶段,从神学中分化和独立出来的科学和哲学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科学和哲学之间业已萌发出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趋势之下,通过对近代后期自然科学所取得重大成就(如康德的星云假说、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进化学说、莱尔的地质渐变论、近代化学的发展等)的全面考察,恩格斯曾敏锐地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1]在恩格斯看来,自然界的一切存在物在空间的纬度上普遍存在和联系,在时间的纬度上无限演化和发展,并且时间和空间是作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统一在一起的,即空间上的事物是时间上演化的结果,而时间上的演化是空间事物的次序展开。如此,恩格斯从时间、空间以及时间和空间相统一的三个不同的纬度上分别展现了物质世界的不同画面,并且初步从整体上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相统一纬度上的普遍联系、无限发展的辩证统一的世界图景。

历史进入20世纪初,为适应和满足现代科学的发展进步以及哲学自身发展的要求,科学和哲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趋势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发展。一方面,发展到现代的科学已经无法用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方法来解决人类所面对的愈来愈复杂的科学问题,必须借助于哲学思维和哲学方法来解决,这就使得科学开始重视对哲学的研究和运用,从而形成了现代科学的哲学化走向;另一方面,哲学需要利用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并从哲学的高度对科学成就进行概括和总结,这一趋向促进和形成了现代哲学的科学化走向。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信息科学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和发展,以及在这一背景之下各相关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出现、发展和进步,科学和哲学实现了新的更高的综合。信息世界的发现以及信息本质的深刻而完整的哲学阐释正是科学和哲学实现的新的更高综合的结果。科学和哲学实现的这种综合使恩格斯提出的辩证统一的世界图景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2]。

信息世界的发现应该归功于具体科学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研究以及众多科学家和哲学家对信息本质的深入探讨,这种理论性和实用性研究及探讨最终导致了基于对信息本质不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种种信息哲学的兴起。与以往科学和哲学所注重研究和揭示的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不同,信息世界是一个间接存在的世界,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全新的存在领域,有着自己的存在方式、本性和价值。现代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一种区别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自在信息的世界,并且精神世界是信息活动的高级形态。这就使得我们能够突破传统哲学中物质-精神所划定的存在领域,对存在领域进行重新分割和阐释:存在=物质+信息[自在信息+精神(自为、再生信息)]。信息世界的发现使人类最终认识到世界及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物不能再简单地归结为纯粹的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了,而应当看到被物质世界所载负着的、显示着物质世界多重规定性的间接存在的信息世界[3]15。

信息世界作为世界的一种基本存在的事实为我们确立一种新的本体论观念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深刻的理论依据。毋庸置疑,新的本体论观念的确立必然带来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种新的世界观是一种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的新的世界存在图景。

信息世界的发现使人们能够对新的世界存在领域——信息世界——进行探索和思考,这种探索和思考孕育了一种全新的科学思维方式——信息思维方式。邬焜教授指出[3]424,信息观念是人们将信息作为一种区别于实体和能量的基本存在,以及对其本质、存在方式、意义和价值所作的一般性理解、规定和认识。而依据相应的理解、规定和认识,从现存事物的结构组织和关系互动模式、演化程序和生成过程模式中去把握和描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属性的方式和方法,将现存事物的结构、关系、程序、过程作为信息的载体或符码,并由此破译出其中蕴涵着的关于事物历史状态、现实关系、未来趋向等间接存在的内容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将现实对象物或信息再进行人为符号化,并赋予其特定的代示关系的方式和方法便构成了信息认识方式或信息思维方式,亦即信息思维。由于信息思维第一次从物质与信息的双重存在的本体论层面上去认识和思考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性世界,无疑具有最普遍、最一般的品格;在认识层面上,认识发生的信息中介说和认识过程的信息建构与虚拟说都揭示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多级中介的过程。因此,信息思维是从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明显区别于传统科学思维方式的一种全新的复杂性思维方式,是一种新的现代科学认识范式。

二、社会的全面信息化与现代教育的发展

自20世纪中叶信息论诞生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科技革命的兴起,信息概念、原理和方法表现出了极大的穿透力和改造力,大大突破了经典通信理论的范围,迅速渗透到诸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脑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引起了这些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刻变革,并从总体上改变着整个现代学科的面貌,形成了一个包含诸多新兴学科的综合学科群体系——信息科学。信息科学及各相关学科领域的纵深发展昭示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信息化的崭新时代。现代科学发展的这一趋势和特征被邬焜教授适当地称为“科学的信息科学化”[4]。

每一社会形态都有各自对应的特征性资源,信息社会所对应的特征性资源就是信息。信息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其意义决不仅仅在于技术本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顾问、系统哲学家拉兹洛指出:“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规定世界上权力与财富性质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权力不再以诸如某个办公室或某个组织的权威之类的传统标准为基础,财富的含义正从诸如黄金、货币和土地之类有形的东西移开去。一个比黄金、货币和土地更灵活的无形的财富和权力基础正在形成。这个新基础以思想、技术和通讯占优势为标志,一句话,以‘信息’为标志。”[5]

在信息化社会,其突出特征是信息总量的迅速膨胀,以及信息传播媒体的不断发展(因特网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众传播媒体),而信息科学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所引起的变革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对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日渐显著。信息社会的开放心态、自由知识、全新方法为教育提供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也为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功能和教育角色定位带来变革,进而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科学的发展,首先给教育带来的是教育观念的一场历史性变革。网络教育能够将课堂扩大、延伸和细化到每一个家庭,使信息网络终端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接受和享受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和教育空间的无限扩大让受教育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表达个性的自由,这种个性化的、多选择性的自由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多元化和终身化发展倾向,以适应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科技进步快、社会发展快的特点。人们认识到,在信息社会,由于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人对物的依赖关系逐步萎缩,同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理解与协作成为共同生存的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6]。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学习将成为包含教育在内的更为广泛的概念,这就是说,教育应该为学习服务。对学习者来说,学习在本质上是自主的和终身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的天性。信息社会作为一种更为进步的社会形态能更好地满足人类的这种天性。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使得现代教育表现出全民化、个性化、多元化和终身化的特点。

传统的教育以课堂讲授、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主,这使得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所讲授的内容受到严重的限制。以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给传统教育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发展速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快得多,这就意味着现代社会知识量极大、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因此,为了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必须使教材更新的速度尽可能与知识更新的速度保持同步,并且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具有趣味性。现代信息科学的发展为实现这一切提供了现实基础,使之成为可能。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彻底将教师从大量重复性教学工作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使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个体因材施教。各种诸如网站浏览、校园计算机、网上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等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新模式以其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流动快捷和趣味性强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在这种新型教育模式下,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学习的主导,而网络学习的互动性等特点则可以满足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事物的强烈愿望,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正是在这一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导性角色得到了充分的彰显[6]。

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学习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之间介入了一个智能化界面,学习的发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虚拟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同时向多位教师求教,其身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成为学习的指导者。

信息不同于物质的特性之一就是它的共享性,因此,几乎所有的学习者都有发表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这为学习者个性化自由发展提供了支持,而信息流动的双向性使得学习方式具有交互性,这意味着学习者既是信宿也是信源。这一交互性、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沟通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同时对培养学习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也有着重要意义[7]。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教育观念、方式和手段变革的同时,其本身也将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实上,信息技术给教育的深刻影响在本质上是通过文化这一中介来实现的。因此,通过探讨现代信息技术给人类的文化基础乃至生存方式带来的变化来深入研究其对现代教育发展的意义,是一个现实的切入点,也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与传统教育注重文化传承相比,信息时代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由此实现对文化的不断超越。

信息科学技术加强了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加速了全球一体化进程。这必然会给传统狭隘的民族心理和各民族之间的封闭状态带来冲击,全球意识、地球村的观念日益流行,这种观念是全人类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精神基础。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整个社会,社会系统不再仅仅是社会政治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而且还是复杂的社会信息系统。教育的信息化对于推进人类对其生存的信息环境做出迅速反应起着重要作用。信息化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成为物质价值的独立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使得知识密集的技术、产业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迅速发展成为独立的产业。因此,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必须对教育角色重新定位,调整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存储、加工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而这些正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8]。

三、信息文明与人文精神重建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获取、处理、创制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而引发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即信息革命。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进步,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认识方式,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医疗、生活、观念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人类带来的是社会的全面信息化的发展和进化。在这场信息革命的推动下,信息经济、信息社会迅速崛起,人类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信息文明时代。

信息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全新的整体性变革宣告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终结,并最终导致了一种区别于农业文明社会和工业文明社会的新的文明社会——信息文明社会的产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是一种物质文明取代另一种物质文明,而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过渡则是物质文明向信息文明的整体性飞跃和历史性跨越。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和信息经济为基础的新型人类文明,信息文明是信息时代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历史文明。

在信息文明时代,信息革命、信息经济、信息社会在社会的一般层面上引起的种种综合效应导致社会的全面信息化,为人文精神提供了新的语境。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人的本质和价值以及人类未来命运和归宿、自由与发展的关注和思考,而且反映了信息技术平台上科技发展的“为人”向度,为人的个性化发展塑造个性化的空间,实现人的个体化发展与社会化进程的统一。

信息科学、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的产物,对新技术的选择本身包涵历史人文价值的因素,如果仅从技术发展本身来进行这种社会选择,无疑是一种单维的发展方式和途径。对人而言,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新的工具和手段,而且是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乃至一种崭新的人类社会文化形态。因此,我们必须超越技术本身看待信息对人类社会及整个现实世界产生的深刻影响,打破信息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隔离造成的自我封闭状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

同时,在信息文明时代,人们对基本存在领域进行了重新分割。信息作为一种基本存在,开启了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新领域,不仅提高了人的信息意识,也提升了人类认知事物的方式,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信息意识要求人们自觉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信息联系和运动,自觉地用信息的观点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信息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事实性表征,人文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意义性理解,从这一意义上说,人文精神是信息技术本身应有的内涵和不可或缺的维度,人文关怀必须以信息的进步为支撑,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内含着人的主体性因素,其应用也需要以人文价值为指导。因此,信息的理解和运用最终都将与人和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有着“为人”的因素,而且应该无可避免地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位置[9]。

信息存在方式的变革、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传播手段与载体的不断更新,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人类社会的整体面貌,也加速了人文科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领域的传播与融合。

与以往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相比,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人类不再以物质和能量为主要生产和劳动资源,而以信息为主。人类对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加速了信息的流动性,这对削弱制度的异化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信息文明时代,交往主体呈现出多维度和非中心化的特点,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增强了人类社会的开放性,形成了更加自由的人际交往和更全面、更丰富的人际关系。人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自由民主精神明显增强,人的个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9]。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深入发展将对人类的文化基础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信息量的增加、信息分布的扩大和改善、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直接导致了人类经济模式的变革,也进一步引起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转型。人类精神文明运动和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信息特别是文明信息的传播,因此,信息文明建设是人文精神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信息革命推动和促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从以物质为中心向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人们将更多地注重知识的创造和积累,更为积极地关注和创造未来”[10],注重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强化人文精神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球的信息化促使全球一体化,以人自身的信息活动尺度来衡量,地球已经大大“缩小”。在信息文明社会,人类将科学规划和界定生态环境,使人类生存环境合乎理性地发展。而技术发展和经济增长与自然界和社会结构的逐渐契合,将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359.

[2] 彭新武. 哲学导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102.

[3] 邬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 邬焜.科学的信息科学化[J].青海社会科学,1997(2):53-59.

[5] E·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M].李吟波,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76.

[6] 杨威,史春秀,巩进生.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4.

[7] 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研究[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11.

[8] 陈俊珂,孔凡士.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1-176.

[9] 白春章.信息技术对人文科学的价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6.

[10] 熊先树,邬焜.信息与社会发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2.

(编辑:蔡秀娟)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Humanism Reconstruction

CAO Jiawei

(College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

Since th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presented and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half a century, with the revolution in information sci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occurring outbreaks and the accompanying information economy,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formation on the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education and many other areas of scientific value has been fully demonstrated. However, the information as juxtaposed with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orld there is a basic, Its cultural value and significance has not been fully appreciated and appropriate interpret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investigate the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he world of informa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discovery of the human worldview transformation, social humanism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on the impact of rebuilding civiliz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o reveal information on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human values.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world;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human spirit; humanistic value

10.3969/j.issn.1673-8268.2014.03.011

2013-11-26

曹嘉伟(1981-),男,湖北随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信息哲学、复杂性科学研究。

N031

A

1673-8268(2014)03-0055-05

猜你喜欢

哲学人类科学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菱的哲学
点击科学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科学大爆炸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科学拔牙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