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屌丝”文化现象透析
2014-03-25张羽程张永政
张羽程,张永政,潘 潇
(江苏理工学院电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大学生“屌丝”文化现象透析
张羽程,张永政,潘 潇
(江苏理工学院电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屌丝”作为自媒体时代的流行文化次生现象,其生成和风靡历程值得循迹探究。通过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屌丝”现象的深度透视,发现该现象是偶然中的必然、去个性化的直观体现、集体焦虑的真实反映、庶民叙事的青春表达。同时,从德育工作角度阐发了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屌丝”文化现象的应对之策,激发学生奋斗动力,培养自信心态,铸炼核心技能。
大学生;“屌丝”;文化现象;引导对策
“屌丝”是近年来使用频率极高的流行词,代指出身普通、生活平庸、感情寂寞、未来浑沌、不被社会认同的一类人,“屌丝”们相貌不出众,家庭背景不显赫,生活习惯懒散,爱情受挫或畏惧求爱。“屌丝”一词刚一亮相便迅速窜升为大众语言表达的范式,裹挟着“高富帅”、“白富美”、“矮穷矬”、“女神”、“逆袭”等流行词一道,渐自形成一种独特的“屌丝”文化现象。据调查,在校大学生对“屌丝”一词所内涵属性认同区间值在30%~60%之间,并有日益热衷之势[1]。“90后”大学生已成为“屌丝”文化的代表性群体,他们深感梦想虚幻、现实严酷,继而以逃避去回应理想的遥不可及,以自嘲来消解现实的严苛混沌。“屌丝”文化的出现,填补了部分大学生的心灵空白,迎合了他们的精神需求。
一、“屌丝”文化现象演绎生成历程循迹
为何最初含有消极、贬义的“屌丝”能从一个流行词汇升格成为一种“非主流”的流行文化现象?其演绎生成历程或可循迹。
(一)发轫
“屌丝”一词产生于2011年10月,本为粗语,最早出自百度贴吧,用作对李毅吧粉丝的嘲讽,而李毅吧粉丝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自嘲精神欣然领受这一蔑称,并赋予了其特有内涵。不雅的词义也获得了某种挑衅性、谐趣性和力量感,是为非权贵类青年群体以“自黑”语式在夹缝中求生存之表态。
(二)传播
在自媒体场域内,各用户均为既可发布信息又能接受其他用户信息之节点,用户间的互动又会衍生新的信息,继而影响信息的传播状态与路径[2]。“屌丝”一词即自媒体时代信息互动的产物,以百度贴吧为发端,经过“节点”间病毒式传播,期间又不断被复制与再造,致其含义逐渐脱离了初期的“低级趣味”,从骂人、损人的庸俗嬗变为一种“自我调侃的淡定,蔑视主流的骨气”,学者有将“屌丝”比作鲁迅笔下阿Q的网络版、古希腊犬儒在当代的web2.0版。
(三)流行
基于包容的网络环境、商业化运作模式以及受众群体的集体狂欢[3],“屌丝”一词迅速蹿红并成为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即便流行已一年有余,然仍是时常提及的词语。在虚拟世界中,有关“屌丝”的论坛、网站、文字、图像、影音等比比皆是;在现实空间中,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亦不甘示弱,争相以“屌丝”为关键词进行宣传报道。此外,一些公众人物高调以“屌丝”自居,也起到了一定的助推效应,间接上使“屌丝”文化更为流行。
(四)转正
“屌丝”文化的盛行引发了全民热议:凤凰网及腾讯网相继以“屌丝”为专题进行深入讨论;专家学者也纷纷就“屌丝”文化现象进行了广泛研讨。2012年11月,“屌丝”作为普罗大众的语式形态第一次得到《人民日报》中共十八大专刊的认可,自此登上大雅之堂,实现华丽转身,继续演绎逆天传奇。2013年4月“屌丝”走出国门,以醒目的“屌丝Diaosi——Made In China”出现在纽约时报广场的大屏幕上,引起外媒的高度关注。
二、深度透视大学生“屌丝”文化现象
在自媒体场域内多元化流行文化潮流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屌丝”文化现象的生成与繁盛绝非偶然,而探究大学生缘何成为“屌丝”文化的代表群体以及该现象背后的共性原因,对于把握当下“90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群体心理特征以及行为习惯模式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屌丝”文化现象是偶然中的必然
“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兴趣多元,他们乐于追寻时尚,勇于秀出真我,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领悟力。自媒体是娱乐、时尚、流行信息的前沿阵地,一切新奇的事物都能迅速抓住大学生的眼球,相关话题均能引发他们的热议。纵观自媒体时代的大学校园,如果说谁微博、微信,对网络流行语置若罔闻,就真是out了。同时,大学生的休闲时间与自媒体的使用也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即便是在课堂中,通过手机刷微博微信等行为亦很常见。可见,称大学生为自媒体最活跃玩家并不为过。“屌丝”文化最早正是以大学生所热衷的自媒体为核心载体,“偶然”闯入他们的视线,经过个体理解接纳,群体传播发酵,大学生“屌丝”文化现象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必然”。
(二)大学生“屌丝”文化现象是去个性化的直观体现
去个性化是指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溶化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4]。“屌丝”文化作为一种集体认同,在较大范围内产生了所谓的社会感染效应,使个体自我意识和羞辱感淡化,在群体中表现出一致性较高的情绪和行为,如普遍存在的“屌丝”心态,动辄以“屌丝”自嘲或调侃他人,等。可见,“屌丝”文化现象是一种典型的去个性化。尽管大学生们对“屌丝”一词所内涵的各种属性还未达成整体性认同,但大体是指向那些出身普通、只爱幻想、内心纠结、无缘爱情、消费力低的学生群体,其中又以理工科男生居多,这部分学生大都兼具自恋又自卑的双重心态,他们在对未来抱有理想的同时又常常感到前途迷茫。这部分大学生既希望保持自己的个性,又希望得到他人认同,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让大学生成了“屌丝”文化的代言人,可见这并非主观上愿意为之,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被屌丝”。
(三)大学生“屌丝”文化现象是集体焦虑的真实反映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2012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 325万人,大学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由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带来的焦虑情绪让大学生们感到“压力山大”。同时,“屌丝”文化现象也呈现出“屌丝”与高富帅的阶层对抗,显现出处于弱者地位的相对剥夺感。“屌丝”现象从侧面反映出社会转型过程中贫富差距加大、仇富不平衡心态蔓延的事实,“炫富拼爹拼关系”同“没钱没爹没关系”对比强烈。“屌丝”多来自农村或城市底层家庭,因缺乏社会资源向上发展的概率和机遇都较小。这些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在叹息之时只能无奈安于现状或被迫“逆袭”。大学生中的“屌丝族”普遍存在无助感和无力感,他们既无法改变环境又难以优化自身,只得借助自嘲来达成一定程度的自我保护和心理防卫。此情境与“屌丝”文化的内涵不谋而合,“屌丝”流行文化现象正是大学生集体焦虑的真实写照。
(四)大学生“屌丝”文化现象是庶民叙事的青春表达
网络语境下的大学生群体性话语通常能表达出主体心理诉求与社会的实际运行状态。中山大学的朱崇科教授在研究中指出,语词“屌丝”的传播拥有庶民叙事的特点,它自下而上地对主流话语范式与价值观发起反击。自喻“屌丝”令一部分大学生寻求到缓解释放压力之渠道。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他们中的部分成员使用“屌丝”来自命弱者。成为“屌丝”,象征着承认卑微,是大学生底层化表达的一种隐喻方式。近年来,大学生越加发现就业与本人努力之间的关系在弱化,而家庭背景与社会关系则具有决定性作用。非正常的社会关系网吞噬了不少大学生努力发展的愿景和动力,而“屌丝”文化体现出大学生渴望公平的主观愿望与利益诉求。“屌丝”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借以自慰的称谓,有助于释放心理压力,保持内心平衡。大学生“屌丝族”从内心觉得很难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其社会底层地位,大学生“屌丝”文化现象是为庶民叙事的青春表达。
三、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屌丝”文化现象的应对之策
大学生“屌丝”文化现象既成事实且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其中隐含的消极因素亦不容忽视。所谓宜疏不宜堵,应理性、客观、辩证的对待这一“存在即合理”的现象,而应对的关键在于怎样根据大学生成长环境和自身特点进行科学引导,大学生“屌丝”可以自勉,但不能自暴自弃。
(一)重拾奋斗动力,理性自我认知评价
尽管不少大学生自嘲是“屌丝”,然而他们并非甘心情愿与“屌丝”为伍。因此大学生应当摆正心态,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走出心理误区,避免盲目的从众心理。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大学生“屌丝族”会误认为:与其奋斗努力无用,还不如什么都不干,“屌丝”的消极埋怨在疏导压力的同时也抵消了奋斗动力。面对同学中的“富二代”等优越群体,“普二代”们首先应当调整好自身心态,绝不能埋汰父辈未能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而是以“感恩”、“奋斗”为内核驱动力,努力成为“拼一代”,以拼搏奋进的“逆袭”姿态改变命运,抓住实现“中国梦”的宝贵历史机遇,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乘势发展创造未来。大学生“屌丝族”可通过向书本、社会学习等方式,定期进行反省,使自我评价与定位更趋科学理性。
(二)培养自信心态,提升个人受挫能力
不顺意的成长经历际遇让大学生“屌丝”族普遍较为自卑,因而培养自信心态,肯定个人长处和闪光点、扬长避短,可以使“屌丝”族不再只是停留在自嘲阶段,而是凭借个人的不懈努力,大胆接受未来征途的考验,实现自身美好的目标愿景。大学生应当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意识到人的潜能是无穷的,高校可以挖掘弱势个体实现发展升级的案例,借助“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教育载体,发挥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励志典型的激励引领作用,激发弱势群体学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进步。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是自信的源泉和基石,大学生“屌丝”族需要不断累积自信的砝码,提高情绪掌控力,修炼强大的内心,以阳光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从挫折中汲取教训,砥砺个人进步。
(三)铸炼过硬内功,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屌丝”们未能享有社会资源,“被失去”了不少改变命的机遇。“屌丝”往往求职受挫而对未来失去信心,萌生出强烈的发展焦虑情绪。当然,大学生“屌丝”族也应清醒意识到撇去外在因素外,自身亦存在着明显的能力短板,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软肋缺陷。大学生“屌丝”族大都缺乏学习热情,缺少明确的发展目标,欠缺果断的行动力,以致于太多理想仅仅停留在空想层面。飞速前进的发展共同体不会供养寄生虫,大学生“屌丝”族必须加速改变对学习的迷惘认知,强化对专业的认同度与归属感,以时不我待的求知精神刻苦钻研,学优学好学精专业核心技能,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大学生“屌丝”族应着重增强现实人际沟通交流,改变沉迷网游之不良习惯,尤需注重在投身实践中提升自我,培育实干思维和务实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努力成长为德技双修、知行合一、富有创新创意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专技人才。
四、结语
“屌丝”文化现象的生成,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年流行文化的一种后喻化折射反映,亦是新媒体亚文化自下而上的一场“语话方式革命”。它用一种非线性的手段,以一股勇于自黑的气度,聚拢整合了青年弱势群体和草根阶层阵营。而我国3 000多万熟稔手机新媒体运用的在校大学生更是成为了“屌丝”文化现象的表征性群体,成为了当下高等学校德育场域内值得投注审视目光的符码课题。
[1]陈晓,张羽程.试论流行语词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作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4):75—77.
[2]李斌,汤秋芬.走近“屌丝”——大学生底层化表达[J].中国青年研究,2013(1):17—20,109.
[3]代玉梅.自媒体的本质:信息共享的即时交互平台[J].云南社会科学,2011(6):172—174.
[4]董海军,黄启萍.屌丝流行及意蕴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3(1):5—8.
【】【】
The Clairvoya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Losers”Culture Phenomen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ZHANG YU-cheng,ZHANG Yong-zheng,PAI Xiao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China)
“Losers”as a secondary phenomenon of pop culture in we-media era,its process of emergence and popularity is worth tracking.By tak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presentatives of“Losers”group,it is found that the phenomenon is inevitable,is the embodiment of deindividuation,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collective anxiety and is the youth expression from the masses.At the same tim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of the student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called“losers”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we-media era and to stimulate students to contend,to foster their self-confidence and to forge the core skills.
college students;“losers”culture;cultural phenomenon;countermeasures
G112
A
2095—042X(2014)02-0111-03
10.3969/j.issn.2095—042X.2014.02.025
(责任编辑:朱世龙,沈秀)
2014-01-10
张羽程(1981—),男,江苏常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流行媒介文化与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SJBFDY024);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高教立项课题(D/2013/01/080);江苏理工学院2014年度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KYX1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