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现状分析及模型构建
2014-03-25张美娟刘建刚
张美娟,刘建刚
(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现状分析及模型构建
张美娟,刘建刚
(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不仅会对高校教师个人健康及业绩产生影响,而且也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基于压力源的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测量工具研究;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管理研究。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3方面不足,开发了面向特定地域条件下的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模型,包含4大组成要素:承压对象、压力源、压力应对、压力后果。模型能够针对特定地域因素,在承压对象接受压力源评价应对的影响下,从10个人口特征变量上、对多纬度压力源产生的压力后果进行研究。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模型构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也随着社会的要求而不断推进。随之而来,高校教师所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也越来越多,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高强度的职业压力我国高校教师中屡屡出现“抑郁症”、“过劳死”、自杀和英年早逝等问题。
一、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及其研究必要性分析
20世纪70年代压力的概念被引入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领域,工作压力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领域重点关注的一个研究焦点[1]。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研究人员也越来越关注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2—7]
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不仅会对教师个人的健康及工作业绩产生影响,而且与我国高校高素质人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对我国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进行研究,以便调查和掌握高校教师承受职业压力的现状和特点,研究和分析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探索和发掘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管理的方法,寻找和发现舒缓高校教师压力的有效途径,促进高校教师化压力为动力,规避压力所产生的消极行为,提高动力对压力的转化,从而缓解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产生的压力后果,提升高校教师的健康和业绩。对高校教师压力进行研究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
二、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现状分析
在现有文献中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一)基于压力源的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
在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定义模型中,工作压力源是指促使承压对象(高校教师)形成工作压力后果的刺激因素,是工作压力形成的主要外部原因,也是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人员从多种角度对压力源进行了分类。[8]127—233Gerard等人把工作压力源分为5种类别:工作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组织内部人员之间人际关系的融洽性、个人事业发展的前景、工作环境的友好性。Ivancevich等把工作压力源分为:生理条件的压力源、来自个人的压力源、来自团队的压力源、来自组织的压力源、和来自组织外部的压力源。
在国内,许小东等人把工作压力源分成两类:内源压力源和外源压力源。[9]内源压力源是指来自工作本身,由工作任务的难度、工作任务的负荷、工作的发展前景、工作任务的考核标准等因素造成;外源压力源是指来自工作活动以外的与工作相关的因素,如工作的软硬件条件、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工作组织的压力缓解渠道等。
为了对压力源进行更加细化的研究,研究人员对于压力源又进一步进行了维度划分:王瑛华等人把压力源分为3个维度(人际压力维度、组织结构与氛围压力维度、工作特征压力维度);曾晓娟等人把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源分为5个维度(绩效考核维度、组织管理维度、职业发展维度、工作保障维度、角色职责维度)。
同一种压力源作用在不同的承压个体上,可能导致不同的压力后果,有人可以把某一压力转化为动力产生积极影响,而有人同时也会把同样一类压力作为负担产生消极的影响。为了研究不同承压个体对压力源的承受情况,Lazarus的交互理论把工作压力源的评价用于压力研究中,承压对象将所面临的压力源评价为自己可以控制时,压力源往往能够形成积极的影响,由此产生的压力后果往往能够被有效转化,而当承压对象认为压力源自己无法控制时,压力源往往会形成消极的影响,由此产生的压力后果往往很难被有效转化。[8]127—233Deci等人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有效解释了承压对象在压力源作用下产生压力后果的机理,从而将影响承压对象的压力源分为3种:信息性压力源、控制性压力源、去动机性压力源。信息性压力源能够促进承压对象的胜任感,从而通过承压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控制性压力源能够降低承压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削弱承压对象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能力;去动机压力源能够使承压对象产生无胜任力感,从而严重削弱承压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无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从而会形成严重的压力后果。
(二)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测量工具研究
在工作压力研究中,测量工作压力的工具开发是一项重要内容。在现有文献中,测量工作压力的工具主要来源于Cooper的工作压力指标量表(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OSI)及Karasek的 “工作需求—控制模式”。
OSI包含3个变量:压力源变量、缓冲变量、压力结果变量,能够全方位地衡量承压对象的工作压力。OSI目前已经被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能够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国家工作压力的测量,并且能够更加系统地反映出工作压力、压力后果、压力应对等方面的因素。[10]
“工作需求—控制模式”中工作需求和工作控制是影响承压个体工作的两个重要因素,由这两种因素组成的四种状态压力结果不同,“高工作需求—低工作控制”的状态下工作压力结果最大,而“低工作需求—高工作控制”的状态下工作压力结果最小,“高工作要求—高工作控制”的情况下承压个体处于良性压力状态,具有积极和活跃的工作状态,工作效率高,而“低工作要求—低工作控制”的状态下承压个体工作压力小,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主动性不强,工作效率比较低下。[11]
目前,我国还没有被研究者广泛认同的针对高校教师特有压力的测查量表。很多研究人员均是通过自己编写的压力测量表完成高校教师的测量。王瑛华等人对OSI进行了调整,删除了OSI中与工作压力源无关的内容,增加了对于调查项目的评价性选择,从而构建了工作压力调查问卷。
(三)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管理研究
在现有文献中,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个人工作压力管理和组织压力管理。
个人工作压力管理主要通过承压对象的压力应对(又称应付或因应)来完成。压力应对是指承压对象在特定环境下对于压力源的作用采取的系列行为,主要包括:评估压力源对于自己将会产生的压力后果、改善压力源产生的环境、转化由压力源产生的压力后果等。对工作压力进行科学主动的压力应对可以有效避免工作压力对承压个体的压力伤害。王瑛华等人以承压对象对压力源的评估为压力应对,通过延展问题设计将压力源区分为信息性和控制性,通过压力应对改变压力源性质,从而调节承压对象的压力感受,减缓压力源产生的压力后果。赵西萍等人通过压力应对能力的不同把承压对象分为高自我效能者和低自我效能者,提出了与之相匹配的工作压力管理模式。
在组织压力管理方面,现有文献中主要从4个方面来实现高校对教师压力的科学管理和引导。第一,改善组织氛围,提高教师的归属感。高等学校和谐、融洽的组织氛围能够以学校为载体,形成压力分担与缓解的共同体,各承压对象之间通过组织行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发现缓解工作压力的有效方法,通过组织的压力应对有利于降低工作压力所带来的负面感觉,缓解或降低工作压力形成的压力后果。第二,建立公平的组织制度,高校提供给高校教师一个公平公开的分配机制、晋升制度,特别是在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工作任务分配等方面做到公平、公开、公正,能够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组织的公平性,作为承压个体即使有较高程度的工作压力,也不易产生严重的压力后果而工作倦怠、甚至影响身心健康。第三,以组织为单位进行压力管理培训和帮助,以高等院校为组织单位,加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人认知、管理干预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应对策略培训和帮助。第四,建立高校与社会合作渠道,通过校内外合作来增加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提升教师完成工作职责的能力,从而减轻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通过校内外合作可以帮助教师建立工作之外的朋友网,建立工作环境之外的分享、交流、友谊、宣泄的渠道,从而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产生的后果。[12]
三、现有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不足
综合分析现有文献,在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领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缺少对典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进行教师工作压力研究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校教师的要求不同。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教师,也就面临着不同的工作压力。现有我国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源的研究中,主要还是在西方工作压力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宽泛统计与初步分析,缺少针对特定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根据高校教师的细分进行差异化工作压力研究。
(二)缺少对特定地域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校教师作承压个体是生活在特定时空下的一员,每个特定地域的经济发展形势、个人收入状况、生活消费水平、地域文化氛围等必然会成为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形成环境的组成部分,必然会对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产生重要影响。在现有研究中对特定时空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涉及。
(三)缺少适合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工作压力测量工具
由于缺乏被广泛认可的、适合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工作压力测量工具,现有文献对我国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的结果差异很大,有待于通过广泛认可的压力测量工具来进一步验证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未来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中,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测量工具,形成在该领域能够被广泛接受的科学标准。
四、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模型
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的工作压力研究模型包含了4大组成要素:承压对象、压力源、压力应对、压力后果。
(一)承压对象
承压对象为特定地域下的高校教师,根据地域特征选择了10个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婚姻、子女、教龄、学位、职称、所在专业、所在岗位、所在学校类型。
(二)压力源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特征和地域特征,研究模型的压力源分为7个维度:工作职责压力源、社会评价压力源、绩效考核压力源、组织内人际关系压力源、组织外人际关系压力源、职称与晋升压力源、组织制度压力源。
(三)压力应对
研究模型的压力应对分为3种:压力源评价应对、压力源产生环境控制或改变应对、压力后果缓解应对。
(四)压力后果
研究模型的压力后果分为3类:心理上的压力后果、生理上的压力后果、行为上的压力后果。
该研究模型以特定地域的高校教师为承压对象,在压力源、压力应对、压力后果的设定上考虑了地域因素和人才培养特征。模型能够在承压对象、在压力源评价应对的影响下、从10个人口特征变量上、对7纬度压力源产生的压力后果进行研究。能够有效弥补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并且可以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开发适合地域特征的、面向特定人才培养特征的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测量和分析工具。
[1]曾晓娟,刘元芳.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研究的进展与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82—86.
[2]曾晓娟.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9.
[3]崔向军,马洋纳,朱小茼.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5):561—562.
[4]杨瑞.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源及其缓解机制研究——以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90—93.
[5]贾梦楠,钟真,汪芹,等.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组织公平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5):561—562.
[6]赵西萍,赵欣,黄越.Karasek工作压力模型的扩展: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控制匹配性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10):108—117.
[7]刘天印.基于系统模拟的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10.
[8]王瑛华,张剑,张海利.信息性与控制性:工作压力源的性质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2(2).
[9]许小东.管理者工作内源压力与外源压力的结构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1):36—40.
[10]武娜.中小企业员工工作压力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3.
[11]刘蓬蓬.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0:12.
[12]马雪荣.高校基层管理人员职业幸福感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6—118.
An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Occupational Stress of College Teachers
ZHANG Mei-juan,LIU Jian-g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Occupational stress of college teachers can influence their job performance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At the same time,it will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The existing researches on this domain mainly are:the research on stress sources,the research on stress measuring tools,and the research on stress management.Targeting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es,a model for occupational stress of the college teachers in special area condition is developed.It has four elements,namely stress-bearing subjects,stress sources,stress coping and stress consequences.The model can aim at special area condition.Under the influence of stress-bearing subjects evaluating and coping with stress sources,it carries out researches on the stress consequences produced by seven latitudes stress sources of ten demographic variables.
college teachers;occupational stress;model constructing
C936
A
2095—042X(2014)02-0103-04
10.3969/j.issn.2095—042X.2014.02.023
(责任编辑:朱世龙,沈秀)
2013-10-20
张美娟(1980—),女,江苏镇江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刘建刚(1977—),男,河南西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创新管理研究。
江苏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13SJB6300002);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苏教师[200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