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汗模式”的《中医诊断学》脉诊教学探讨

2014-03-25吴传云董昌武吴云龙周雪梅王建青张红梅

关键词:诊脉脉象同学

吴传云 董昌武 吴云龙 周雪梅 王建青 张红梅 乔 莎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脉诊是最有特色的中医诊法之一,也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历史上有独特的传承方式,但“意会多于言传”,主要靠悟。现今教材中的理论描述较为抽象,“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故脉诊教学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正如《难经》所云:“切脉而知之谓之巧”[1]。传统采用的是理论讲授式教学法、笔试考核法,学生缺乏实践练习的机会。目前尚缺乏适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掌握脉诊的基本技能,防止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脱节[2-3]。笔者认为2004年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模式”可以打开中医诊断学脉诊“未来教育”的曙光。目前哈佛大学、斯坦福、麻省理工都引入了“可汗模式”,国内尚未见与之相关的教学改革或报道。在脉诊教学中,笔者尝试进行了“可汗模式”教学法,就此与同仁交流。

一、“可汗模式”的内涵

“可汗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反转式教学法,完全不同于孔夫子的演讲式教学法。该模式采用了一种电子黑板系统,可以点选不同颜色的彩笔,在一块触控面板上,边写,边录音,教学者不出镜,由电脑软件将全程录制下来,上传到YouTube网站。学生先在家观看可汗学院的相关教学视频,把课堂时间留与教授互动,一起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将课堂时间从理论学习转变为实践学习[4]。对当前的教育体系来说,可汗学院是一种挑战。

二、基于“可汗模式”的脉诊教学设计

1.课下准备

教师对教材中的常用寸口三部分候脏腑、寸口诊法操作要点、正常脉象和病脉特征与临床意义等进行综合整理,制作三维动画,要求学生背诵《濒湖脉学·七言绝》病脉体类诗,并熟记“常见病脉归类简表”。制作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脉诊的兴趣,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孙悟空悬丝搭脉的短视频和央视介绍孙思邈给长孙皇后悬丝搭脉的科教片;举出古代医家把脉诊病的成功医案,如华佗诊脉知太守肚中有虫、傅青主切脉知老妪相思病医案等。同时,为增进学好脉诊的信心,使初学者不会因畏难止步,给出笔者自己学习脉诊的经历,如通过钻研《傅青主女科》,如何掌握脉诊辨别男胎女胎。要求学生提前三周课余观看视频,按要求做好充分准备,教师保持与学生沟通。

2.课堂四连环辨识病脉

(1)教师示范正确的寸口诊脉步骤和方法

教师课堂上按操作规范进行诊脉演示,示范如何做到“直腕仰掌”、“三指平齐”、“以指目按脉脊”以及如何“定三关”[5]。选择班上高矮、胖瘦差别明显的同学,教师边现场演示,边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体验并掌握如何定三关,怎样决定布指的疏密。接着让学生体验“举、按、寻”三种力度与范围。重点让学生体会“寻”的规范操作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用笔在示范同学的前臂标出“反关脉”和“斜飞脉”的相应位置并做展示,若班级中有脉位变异的同学,一定让全班学生亲自体验,提醒学生将来别误诊。告诉学生“总按”和“单诊”的临床适用范围,让其思考“举、按、寻”与“单诊、总按”之间的联系等。

(2)学生课堂实践,辨识脉象

教师示范使台下的学生对诊脉的规范操作有了真切的感受,再两两组合,互相练习。此时教师现场巡视指导,一一纠正台下同学的不正确姿势及错误方法。如初期有同学找不到脉跳,不是脉位变异而是没做到寸口与心脏平齐。等所有同学都掌握了寸口诊脉的操作规范后,现场实践脉诊。先男女生互相诊脉,体会性别不同在脉象上的差异。训练学生熟识平脉,知其变异。提醒同学注意从脉象要素(任何脉象都有“位、数、形、势”四种属性,包括深浅、至数、节律、长短、粗细、流利度、硬度及强弱八方面的特征)上仔细体会,再次讲解其要点及难点。接下来学生8人一组,相互诊脉练习。老师对课堂上学生的疑惑进行讲解,手把手悉心指导。如找出感冒的同学,让大家体验浮脉,在体胖的同学身上体验沉脉;找出刚来月经的女生,让大家体验滑脉在指下的回旋感;找出身体瘦弱的女生,让大家体验细脉;找学生原地速跑几分钟,让大家体验数脉。学生在理解脉象要素的基础上,再次观看教师制作的三维Flash动画,体会运指力度不断变化时的指感特征。教师再给实验组的每位学生诊脉,与学生诊脉的结果对比,共同探讨该脉形成的机理。典型脉象,让组内学生都体验一次。

(3)脉象模拟手盲切练习,加强对病理脉象的感性认识

为使学生有相对逼真的手指感观,可利用脉象模拟手模拟典型脉象。要求学生在脉象模拟手上体验浮、沉、迟、数、革、平、弦、滑、洪、濡、弱、细、涩、结、代、促16种常见典型脉象的指感特征。首先,全体学生轮流体验脉象模拟手上的16种典型脉象;接下来,学生按以前的8人分为一组,每2人结为一对,一人按键,一人盲切,轮流交替。切脉者必须指出切得的脉名,说出其脉象特征,并从位、数、形、势等方面描述体会到的指感,分析该脉形成的机理。教师现场指导,指出与临床脉象真实指感的差异,对脉象切错的同学手把手辅导,并让其反复练习,直至每位同学的16种典型脉象的盲切训练考核全部合格为止。

(4)脉图验证

经过前面的课堂实践以后,布置学生课下观看脉象实验视频。此时,学生对实验组同学及自己的脉象都已熟悉,课堂再用脉象仪检测一次。通过脉图分析得出脉象结果,包括脉位、脉数、脉形、脉势等。将此次结果与以前的结论对比,若有差异,教师现场悉心指导,仔细分析原因(包括脉图与现实的差异),让学生再次体会一遍脉象,反复训练。

三、体会

通过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可以变枯燥、抽象模糊为直观可触,使学生亲自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反复练习,能熟练掌握脉诊技能。据笔者教学实践观察,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脉诊的兴趣浓厚,信心倍增,更加热爱中医。基于“可汗模式”的脉诊教学法能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拟传统中医“师承”方式,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值得进一步优化与推广。

[1] Prober CG,Heath C.Lecture halls without lectures- -a proposal for medical education.N Engl J Med.2012,366(18):1657-9.

[2] 万生芳.“以学生为中心”的脉诊教学体会[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3,30(3):92-94.

[3] 史红,等.脉诊理论授课与试验教学设计[J].新疆中医药,2011,29(4):77 -78.

[4] 战国·秦越人.难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33.

[5]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

猜你喜欢

诊脉脉象同学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院士诊脉电动车自燃事故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为业余棋手诊脉
为业余棋手诊脉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为业余棋手诊脉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关于脉象在疑难病诊治中作用的一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