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改革及课程体系优化探析
2014-03-25张源静孙小琳
张源静 孙小琳
(烟台职业学院 信息工程系,山东 烟台 264001)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更新教育观念,健全课程体系,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成为各大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美术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大,社会对美术人才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在此形势下,突出美术教育的创新性与应用性,优化美术课程体系建设,无疑是提升美术教育质量,加强美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美术教育有待改进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美术教育存在着“轻应用性艺术,重纯美术艺术,轻美术理论,重美术技能”等教育思想误区[1],导致在美术教育中,教育实践与美术课程设置与教学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偏差与错位,导致美术专业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与实际应用能力都相对偏低,美术教育的应用性特征未得到充分展现。据调查分析,我国目前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在美术教育中,存在着片面强化美术技能,对于学生的审美素质的培养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片面注重美术知识的积累,而学生的审美情感没有得到发展与提升[2],从而导致美术教与学之间未实现有机对接。例如,在美术教育实践中,重视美术课专业成绩而轻文化成绩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严重影响着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美术专业人才的良性发展。这一美术教育机制下培养的美术人才与社会对美术人才的要求相背离。基于此,实施美术教育的科学定位,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合理设置美术课程内容,优化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是当前美术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美术教育定位与教育观念更新
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素质与情感,提升学生美术知识技能,开发学生智力,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高等院校美术教育重要目标[3]。为实现这一目标,应更新教育观念,实施正确的定位是其首要任务。
(一)科学定位
综合性美术人才培养是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基于此,美术教育应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充分重视学生在美术创造活动中的主体性,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从美术教育创造性、形象审美性等特点出发,积极运用审美教育的方法,重视学生审美素质、情感以及美术技能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可见,美术教育的过程即是审美教育过程,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美术教育的应用性特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运用科学教育方法,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在教育实践中,以审美与应用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观念更新
传统美术教育中,美术教育以教师为主导,看似课程内容设置合理,教学时间充裕,但教育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在于美术教育观念存在着缺陷,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导致美术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与有效沟通。在美术教学方法的应用方面,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当前美术教育实质是一种知识的单向传输过程,教学质量欠佳。基于此,在新形势下,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实施正确的角色定位,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明确老师“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同时,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创造性,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美术教育观念更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在新形势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美术教育提供了有效手段。基于此,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应结合实际,将多媒体技术引入美术教育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辅助美术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有效性。
第二,尊重学生主体性,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教育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兴趣,营造生动课堂。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科学教学方法的应用,如开展小组合作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并充分运用多元化的方法,如定桩法[4]、连锁记忆法等强化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记忆。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活动,充分体现新形势下美术教育特征。
三、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对策
(一)注重美术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有机对接
长期以来,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重技能而轻理论的观念较为突出,从而使美术课程设计存在着极大盲目性特征,导致学生对美术理论知识掌握不到位,从而限制了美术技能的充分发挥。基于此,在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应注重将美术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教学中,通过实践,强化学生对美术理论知识的认知。因此,在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时,应根据社会对美术人才技能要求,合理设置美术教育内容,寻找技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平衡点,使学生在提升美术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审美素质与审美情感培养,提升学生综合技能。
(二)充分结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在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校内外资源的开发,凸显美术教育特色。例如,在课程体系优化设置中,在结合美术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区域性特色,实施美术特色教育,开发地域性美术课程。即在美术课程体系优化设置中,可充分结合当地的建筑资源、园林景观以及民间美术资源等[5],将其合理融入到美术课程教材之中,培养出服务于地方的美术人才,增强学生对地域性美术的认知,强化学生审美情感与审美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实施合理调整。此外,在美术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还应积极突破专业限制,结合美术人才需求实际情况,实施美术专业方向的拓展。例如,在美术教育的国画专业中,可有机结合视觉传达与环境艺术,开设“园艺雕塑与创作”等课程,全面凸显美术教育应用性特点,发展复合型美术人才。
(三)强化课程整合,避免课程体系设置边缘化
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应充分重视内部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遵循综合性与统一性原则,实施合理的课程结构调整,精简课程体系中不必要的环节。即在课程体系优化设置中,应面向生产实践,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针对美术教育实际,找出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重视学生技能培养与理论知识构建,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随着社会对美术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加强美术人才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应结合实际,在充分了解美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美术教育科学定位,在树立起正确教育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教育资源优势,以及美术教育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任继红.新课标下的高师美术教改探索[J].艺术研究,2010(4).
[2]马建华,孙远志.广西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13).
[3]刘姝.美术专业发展的定位[J].艺海,2013(6).
[4]史世殊.如何在课程设置上明确初中美术教育功能定位与重点[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
[5]肖方龙,叶喜.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性质的重定位及实施方法[J].中国科技纵横,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