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约束条件下高职院校学分制建设研究

2014-03-25吴飞

关键词:学分制院校高职

吴飞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安徽 合肥 230051)

学分制最早应起源于德国。在18世纪后半期第二次大学改革运动中产生的柏林大学,建立伊始,便推行了课程选修制。后来,美国将选修制引入高校。随着选课制的运用与发展,哈佛大学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发展到现在,美国高校的学分制已相当完善和规范。美国高校的学分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采取主辅修并行的制度,主修课为学生学习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课程,而辅修课程种类较多;二是学生选课自由度非常高,可选课程相对必修课程来说,比例非常大,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来选择课程;三是非常重视通识教育,美国高校一直重视培养拥有广博和坚实的基础知识,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通用型人才,所以其普通基础教育课比例占到60%以上;四是实行弹性学制,学生修业年限不受限制。美国学分制的成功,有其内在原因,这与美国政治体制和倡导个人本位的思想密切相关。同时,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没有统一的教育管理部门,大学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这为学分制的推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而美国发达的市场经济,也使学生的选择可以多元化。

我国实行学分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北京大学蔡元培任校长时期,当时北京大学实行选科制,即学校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选修课不仅可选本系课程,也可选择外系课程。[1](P48~52)后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也都进行了学分制探索。建国以后,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学分制开始进一步推广并逐步深入改革。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时间就比较短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施弹性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同年,高职院校学分制理论研究由教育部开始进行。2001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全国有1000多所职业学校开始了学分制试点。2004年,教育部再次颁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全国有4000多所职业学校开始学分制改革实验。2005年7月,广州成立了学分制研究会。2005年11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一次提出在职业学校要逐步推行学分制。[2]

应该说,学分制作为一种能兼容多种规格人才培养,并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比学年制在满足社会和学生多样化要求方面,有更多的优越性。实行学分制,可以从教育思想、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要想学分制在高职院校当中开花结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我国现阶段国情下,学分制的实施,仍旧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尤其是受到资源条件的约束。

一、高职院校学分制所受资源约束

办学经费约束。学分制要求学校有较为雄厚的资金作保证,但直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才达到 4%。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有以下几项:第一项是学生学费;第二项是政府财政投入,包括中央和省级财政经常性补助和专项投入;三是社会捐赠收入;四是横向课题、校办产业等其他收入。[3]事实上,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经费,来自于学费和政府财政投入,后两项收入对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说,比重偏低。由于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仍未形成,学费收入在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中仍占据主体地位,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较本科院校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直接导致高职院校教学经费存在很大的缺口。

师资力量约束。我国高职教育从1998年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全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已由1998年的432所,发展到2012年的1288所,在校生人数突破千万,但相应的教师队伍数量的增加,却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虽然教育部核定的生师比合格标准为18:1,但就实际情况来说,很多高职院校的生师比不能满足要求。而就学分制对老师的要求来说,高职院校教师还存在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的情况。发达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师资要求非常高,具有“进门难,要求高,待遇高,兼职多”的特点,除了学历上有一定要求外,还特别强调实践经验。而在我们国家,高职教师的主体是本科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及少量博士生,其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理念,终身学习的观念有待提高。其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很难满足学生对自主选课的需求,所开设的课程,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需要。

学生条件约束。目前高职学生来源广泛,有高考、自主招生、对口招生、“3+2”等多种形式。不同来源的学生,其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同一门课程如何满足不同来源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师而言,是一个难点。高职学生在中小学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很少进行独立思维,凡事都以老师所说为准,学习自主性差,学习自觉主动性不强。实行学分制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这对于不习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而学生在选择过程中从众心理强,很难有明确的学习规划,这对于推行学分制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管理制度约束。其一,就业制度与学分制的实施有矛盾。弹性学制在目前的就业制度下难以实施,学生如果提前毕业,整个就业工作尚未启动,学生不可能随时拿到毕业证书,至于派遣证、户口等,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办理,致使学生很难就业;如果学生延长了学习年限,首先学生家长难以接受,其次用人单位也会怀疑学生在校的学习水平,再者与其就业工作时间不一致,致使其就业难度更大。[4]其二,目前的财务管理模式制约了学分制的实施。高职院校通行的收费模式是按学年收费,每年的教学经费预算是按照学生人数来计算的。实行学分制按学分收费,则意味着每个人的收费标准不一样,学院的教学经费也要以学分为标准发放,这对于财务部门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其三,后勤管理不配套。实施学分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时间不会像以前一样高度一致,将变得比较分散,这将大大增加后勤部门的工作压力,各部门要全天候为其提供服务,而现有的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水平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二、学分制建设对策

由于受到各种资源条件的约束,实施学分制的内外部条件,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还不完全具备。高职院校的学分制还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有效发挥学分制的作用,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应该先从学校内部去逐步创造和完善相应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学分制教学建设。

首先,要统一思想。高职院校的全体教职员工,要形成实施学分制的共识,要认识到学分制不是越完全越彻底越全面越好,而是越适合自己越好,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院实际状况,制定学分制实施方案,不能照搬照抄本科院校学分制的做法;要有实施学分制的坚定决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切实推动学分制改革;要认识到学分制只是手段,在设计学分制制度过程中,只要能真正体现出学分制的内涵,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好,而不能盲目追求仿效所谓的完全学分制。

其次,构建合适的专业群。我们要尽可能地整合利用高职院校已有的资源,就需要合理进行专业群建设。所谓专业群,就是以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5]在教学中,专业群内的各专业必然有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和相似的实训任务,因而各专业在师资队伍、实训条件上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以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和实践教学优势。基于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建设,可以采用通用课程平台+模块化课程模式。通用课程平台根据专业群各专业的共性设置,由公共基础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模块化课程即根据专业特点,分成若干个职业方向,每个方向设定为一个能力模块,每个模块有2~4门左右的核心课程,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采用成组全选的办法。[6]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资源,特别是课程资源,发挥师资优势,又可以使学生选课更有针对性;同时,按专业群招生,既可以有效地提高招生规模,又能较好地进行专业分流。

再次,推行学分制导师制度。学分制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如果学生的选择不能有效合理地进行,就会影响到学分制的良性运行,学分制的理念就很难得到贯彻。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选择能力较差,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难正确行使自主选择权,因此,推行学分制导师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学分制导师是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指路人。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学分制导师要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让学生从老师包办一切的状态中转变过来,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了解和熟悉学分制的各项相关管理制度;指导学生有效地选课,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所需要的知识以及其与各课程之间的关系,避免学生盲目选课或者选择学分容易过的课程。当然,在选聘导师时,应该对其有具体的要求和条件,要把导师的责任心和水平放在第一位,明确导师的工作任务,并严格实行考核和奖惩。此外,还应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实施学分制不只是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还牵涉到学院各个部门。在制定学分制相关政策措施时,不能只考虑教学方面的问题,要把学分制与学校内部管理运行的体制和机制改革结合起来,学院各部门的政策措施要配合学分制实施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建立起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改变以经验为主的管理模式,使教学管理逐渐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并根据学分制的实施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7]学校其他部门也要打破学年制管理的思维定势,加强服务意识,积极探索创新。如财务处要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收费制度,协调好其与各职能部门及院系的关系,在实现收费信息共享的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学生充分了解收费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后勤管理部门要加快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确保各教学辅助设施的全天候运行,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尽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最后,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及管理队伍建设。人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是学分制建设的主导。建设一支一流的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及管理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要不断扩充教师及管理人员的数量,多途径、多渠道地引进国内外人才,建立完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要不断提高教师及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完善培养培训机制,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一批教学及管理骨干,为学分制建设奠定人才基础;要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优秀的人才能脱颖而出,使一线的教师及管理人员能获得更好的待遇和地位,让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分制的建设与改革中去。

总之,学分制的建设和改革仍将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我们要结合各自院校的实际情况,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学分制形式,绝不能照搬照抄,要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实施学分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姚寿广.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汪治.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系统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2).

[3]杨黎明.职业院校学分制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4]李伟弘,徐晓城.高等职业院校学分制的发展与完善[J].教育教学论坛,2012(43).

[5]冉学农.基于学分制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2(26).

[6]胡颖森.澳大利亚TAFE学分制课程特点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8).

[7]刘峰.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3(12).

猜你喜欢

学分制院校高职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