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弱化原因及应对策略

2014-03-25张伟宏

关键词:弱化爱国主义高校学生

张伟宏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政史系,山西 朔州 036000)

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紧随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未能把握新时期的新发展、新变化,教育教学组织因循守旧,重形式轻实效,理论教学和大学生生活实践相脱节,致使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弱化。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调查研究,提出应对措施。

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弱化原因

教育教学跟不上学生认知心理的变化。首先,随着高考指挥棒和应试考试强大扭力的减弱,高校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习环境相对宽松,探究欲增强,而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却依然抱残守缺,使用灌输性、填鸭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抵抗情绪和逆反心理。其次,高校学生思想发展较为自由。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频繁,其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欲,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盲目地照本宣科,客观上降低了学生的心理接受度。再次,高校学生比较关心时事与时局发展,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具有及时性和完备性,不能把握学生求知欲的心理动向,无法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丢掉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1]

高校学生生活实践的现实主义因素,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首先,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易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增多,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虽然在提高,但一旦受到某些社会思潮的冲击,他们就会对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产生倾向性的价值判断,这极易弱化其爱国主义价值观。其次,当今社会发展与生存的不可替代性,无形中培养了人们的现实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使人们更多地看到社会生活中的消极面,使其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的落差,容易扭曲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冲击下,部分学生把自身置于一种无主体意识、无价值判断的自我迷失状态中,丧失了价值观的基础判断。

社会教育功能异化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对冲。物质文化的繁荣发展和获取手段的异化,催生了种种不良事件的发生,使其像毒瘤一样,在学生的思想土壤中滋生。学生在系统的国民教育中,接受的是正面的爱国主义教育,而异化的物质文化追求与社会不良事件,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客观上促使社会教育功能的异化。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社会负面事件对大学生所起的反面作用更大,由于高校学生涉世未深,经不起负面因素的冲击,其所建立起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极易被不良的社会事件、社会思想所击碎,从而对正面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严重对冲。

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不完善。高校现有的教育评价标准、机制、模式,不能全面反映爱国主义教育质量和效果,教育评价理念和思想保守。高校现今所谓的科学评价,不过是数字化描述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和成果。其量化评价结果虽然直观,容易理解,但实际上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其教育教学效果,却利用科学主义的思维逻辑,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评价,弱化回避了其所应肩负的道德责任。真正的爱国主义评价,始终是服务于教育主体,服务于社会、国家的。其教育效果,应该贯穿受教者一生,并对学生今后的行为,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弱化应对措施

加强调查研究,检讨得失,制定应对措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做好调查研究,调查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组织、内容、方法、手段是否结合时代发展,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否有新变化,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同时,不能抱残守缺,落在所谓的科学主义窠臼里难以自拔,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政策、教学办法,推陈出新,抛弃过去那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教育模式。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体认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其作用不可替代,其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选用要严格把关,要考察其职业道德、操守、思想认知水平,宁缺毋滥。爱国主义教育对施教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同文化素质的关联性较高,要求施教者既要懂教育教学规律,又要懂认知心理,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避免其成为各种有关路线、方针、政策等的注解与转译者。

加强认知心理学研究,创新教学教法。认知心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至关重要,要深入教育教学实践,采用调查问卷、实践考察、访谈等方法,有针对性地调查学生的爱国主义认知心理,研究降低爱国主义教育负效应的成因及对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研究,抓住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脉络,紧扣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因材施教,消除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误解和偏见,改进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方法,让理论与实践产生共鸣,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各项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爱国主义高于现实并能调校现实,应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思维,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教育,以使其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应通过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中国国情教育等[2],使学生树立高品质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加强爱国主义实践性教育,消除社会教育的异化作用。盲目的爱国宣教,远不如实践性教育更有说服力,脱离实践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来的爱国主义品质必然不高。应对社会教育异化的最好办法是,抓住反面教材,使其发挥正面的教育意义。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种举措,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对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有效抑制了社会教育功能的异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检验爱国主义教育得失的唯一的标准只有实践。因此,应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求得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调查评价,发展评价手段,摒弃盲目的量化考核,研究批判性评价在现实教育中的基本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3]应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严谨的评价态度,科学的测评方法,创新的评价机制,对二者结合之实效性进行分析评价。科学全面而具有实效性的评价体系,应贯彻政策性、科学性、人本性评价原则,综合评价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效果。[4]

总之,随着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弘扬时代精神,汇聚民族凝聚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性研究,并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以防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弱化。

参考文献:

[1]张伟宏.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调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2]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J].学习与实践,1994 (9).

[3]阎光才.教育评价的正当性和批判性[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4]李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体系初探[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猜你喜欢

弱化爱国主义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如何解决果树盆景弱化的问题
基于ANSYS的硬塑气囊盖板弱化研究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自然主义是一种需要弱化的社会科学纲领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爱国主义教育
写字教学的弱化与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