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善与恶:《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的悲剧人生
2014-03-25宋志宇师锐敏
宋志宇 师锐敏
(晋中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呼啸山庄》塑造了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以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形象最为典型和生动。希斯克利夫,原本可以健康快乐地在爱的光环下幸福成长的小男孩,却因受到老主人亲生儿子辛德雷的嫉恨,而开始了爱—恨—复仇—人性复苏的曲折悲惨的一生。本文通过分析希斯克利夫矛盾而悲剧的一生,尝试分析人性的善与恶。
一、爱恨种子的播就
希斯克利夫这个名字,是呼啸山庄的老主人恩萧为他带回来的孤儿所取的名字,而这个名字,恰恰是恩萧一位年幼夭折的儿子的名字。因此,老主人对希斯克利夫的疼爱,在很大程度上,便寄托了对其年幼夭折的儿子的思念。他希望通过对希斯克利夫的疼爱,弥补逝子之情。希斯克利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一生下来,他便遭到父母遗弃,虽然幸运地被富人家收养,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处处遭受冷嘲热讽,除了老主人,周围的人甚至仆人都不喜欢他。在老主人离世之后,他甚至沦为奴仆,受到老主人亲生儿子辛德雷的鞭打与折磨。辛德雷对希斯克利夫的折磨与侮辱,是对希斯克利夫人格与尊严的践踏。人人都希望得到尊重与认可,一个年幼的孩子也不例外。“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1](P57)然而,在别人的冷眼与欺侮下成长起来的希斯克利夫,充满自卑,毫无自信。倔强的性格和当时受教育的局限,使得他日后成为一个充满仇恨,时刻想着报复的人:“我在打算怎样报复辛德雷。我不在乎要等多久,只要最后能报仇就行,希望他不要在我报复之前就死掉。”[2](P103)
悲惨的命运,带给希斯克利夫重重灾难和精神上的折磨,然而,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从小一起长大的富家小姐凯瑟琳,为他冰冷的世界里带来了些许爱的光芒。他们虽然出身不同,却志趣相投,时刻形影不离,有着惊人相似的爱好与理想。凯瑟琳认为,他们之间有着灵魂上的默契,有着不可控的力量吸引着彼此靠近,“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由什么构成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样的”。同时,希斯克利夫也同样说:“凯瑟琳,你知道,我忘了你也就忘了我自己。”他喃喃自语说:“因为对我来说,还有什么不跟她联系在一起呢?还有什么不使我想起她呢?我哪怕低头看一下这地面,她的面容就印在地面的石板上!在每一朵云里,在每一棵树上,充满在夜晚的空中。”[2](P129)
二、仇恨膨胀与实施报复的激发因素
为了赢得尊严,也为了有朝一日与心爱的恋人共度一生,希斯克利夫决心逃离辛德雷的魔爪,外出致富。比起复仇的欲望,希斯克利夫发财后回到呼啸山庄时,更为急切的事情是赢得凯瑟琳的认可与爱情。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凯瑟琳背叛了他,只因一时的虚荣,嫁给了她并不爱也不了解的画眉山庄的少爷林顿。凯瑟琳的这一愚蠢行为,既埋葬了自己的幸福,也彻底摧毁了希斯克利夫对爱和美好生活的憧憬,使得希斯克利夫最终变为一台复仇机器。他冷酷粗鲁的外形下,掩藏着一颗渴望爱与被爱的真心,然而他却得不到爱,也无处可爱。
“一个人的天性不长成药草,就长成莠草;所以他应当以时灌溉前者而芟除后者。”[3](P48)天性善良的希斯克利夫,由于后天屡屡受挫,加之倔强的性格,使得其本性日渐扭曲,强烈的自卑心理和生活强加给他的委屈,使得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强烈地渴望着爱情,幻想着与凯瑟琳共同生活,然而现实却总不能如愿,于是他愈加悲愤,愈加强烈地憎恨别人,继而决心报复。即使拥有很多财富,也不能使他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当发财后回到呼啸山庄时,希斯克利夫发现,辛德雷因为丧妻之痛,而沾染上赌博和酗酒的毛病,于是他引诱他进一步堕落,轻而易举地占有了他的全部家产,并将他的儿子教唆成一个文盲和无赖。希斯克利夫利用欺骗手段,娶了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为妻,婚后百般虐待她。凯瑟琳在病痛中生下女儿小凯瑟琳后去世,伊莎贝拉在认清希斯克利夫的真面目后也离他而去,并生下了儿子小林顿。后来,伊莎贝拉死去,儿子被希斯克利夫夺回,并诱使他与小凯瑟琳相爱。在林顿病重之时,他设计劫持了小凯瑟琳,强迫她与自己的儿子小林顿成亲,吞并了林顿的全部家产,完成了他的复仇计划。
三、人性的回归
小林顿在婚后不久便死去,小凯瑟琳与辛德雷的儿子哈里顿产生了爱情。希斯克利夫整日待在凯瑟琳生前住的房子里。他无法忘记对凯瑟琳的爱,时刻幻想着凯瑟琳的灵魂会回来找他。最终他从小凯瑟琳的眼睛里看到了爱情的光芒,看到了与他青梅竹马的凯瑟琳曾经散发出的温柔,恍惚中回到了二人朝夕相处的美好的童年时代。他愈加不能自拔,倍加思念凯瑟琳。同时,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的爱情,也使他有所感触,最终他放弃了继续残害两个年轻人的念头,而他自己,也因郁郁寡欢精神失常而绝食身亡。
“破坏性或伤害是一种继发性的或派生性的行为,而并不是一种原发性动机。换句话说,人的那些敌对行为或破坏行为实际上总是有一定原因的,都是对另一事态的反应,都是某种产物而非原始的源泉。”[1](P82)虽然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是他一手造成的,但是根源在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周边环境。不幸的身世和痛苦的成长经历,使得他的思想杂草丛生,邪念不断。凯瑟琳是个笨女人,但不是个坏女人。她是希斯克利夫成长道路上唯一的温暖和希望的源泉。然而,由于凯瑟琳一时的贪慕虚荣和经不住诱惑,唯一可能拯救希斯克利夫灵魂的爱情弃他而去,最终酿成了所有人不可逆转的悲剧。
人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受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寥寥数字,便阐释了人性的本质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4](P42)在孟子看来,每个人的人性都是善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在于是否能“尽心”“知性”,挖掘培养这些善的萌芽。威尔逊更从生物学角度出发,结合达尔文的进化论和一系列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各种科学,对人性的本质进行了全面而科学的探讨和分析。其实,人性非本善,亦非本恶,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人性的善与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人从小得到足够的关爱与包容,长大后他就会有足够的正能量,回报给他周围的人和社会。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委屈和不公平的环境下,势必怨气横生,难免一念之差,报复社会,走向邪恶。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每个人在面临更多机遇的前提下,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因此,我们除了要积极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之外,还要更多地关爱自己周围的人,更多地理解别人,科学而理性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为创造美好和谐的共生环境,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1]Abraham H.Maslow.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杨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3](美)威尔逊.论人性[M].周丹,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