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机制问题
2014-03-25刘晓红张蕾
刘晓红 张蕾
(成都大学期刊中心,四川成都610106)
论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机制问题
刘晓红 张蕾
(成都大学期刊中心,四川成都610106)
学术期刊的青年编辑如何提高业务水平,以及如何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服务于期刊革新,成为当前学术期刊发展的突出问题。培养既有编辑实务能力,又有学术创新精神的青年编辑成为提升期刊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青年编辑应不断加强学习能力,以老编辑的带动作用,在交叉审读中加强编辑实务能力;利用学术资源,开展特色专栏,积极参与学术活动,拓展学术空间,逐渐形成独立的编辑风格;培养编辑工作中的敬业感情,善待作者,避免机械化心态。为此,学术期刊应创立良好机制,实现人才培养。
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培养机制
随着学术期刊以及国家出版事业的不断发展、革新,学术期刊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培养学术期刊编辑部的“新血液”——青年编辑,成为当前学术期刊革新的关键问题。以往强调实践出好编辑,固然有其重要意义,但如何创新机制培养复合型学术期刊编辑,需要我们有新的思维。长期编辑就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思维方式,降低了编辑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如何把青年编辑的培养意识从被动变为主动,发挥青年人的热情和专业素养以更好服务编辑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一 不可或缺的编辑实务能力培养
无论哪一行业,学习基本的功底是不可或缺的。培养青年编辑具备扎实的编辑实务能力,是“万里长城”的第一步。对青年编辑来说,培养出编辑职业道德,学习相关的编辑法规,掌握编辑技能,以及熟悉日常编辑流程中的登记稿件、学术不端检测、送审程序、返回修改、编辑加工、发行校对等等事务都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青年编辑要了解、熟知每一个流程的重要性,逐渐加强实际操作能力。
目前在编辑实务培养机制中,青年编辑有时候处于找不到角色定位的状态。由于刚进入工作,难以把以往的学习经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在利益化的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也难以使青年人很快进入平稳的工作状态。编辑工作中的枯燥、小心翼翼的高标准都容易使人产生倦怠,此时强调编辑实务能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了。为尽快促使青年编辑进入编辑实务状态,需要建立针对性的培养机制。这种培养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循序渐进。初来乍到编辑部的青年人,领导应给予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其尽快了解出版专业的知识,安排他们多参加业务理论学习。可以在每周成立专门的学习小组,加强编辑内部的交流。带动青年编辑实务能力,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老编辑的带动作用,以老带新。利用老编辑处理的文章,从送审意见到作者修改返回,全程跟踪学习。在流程中,让青年编辑亲身参与每个细节的处理,从听、看到实现自己动手操作。在此过程中,青年编辑可从中获取切实有效的实践知识。通过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法,青年编辑很快能掌握实际要领。
在编辑实务中,还需强调培养青年编辑的细节把关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在编辑实务中,很多细节问题不断衍生,青年编辑所遇的问题也会随着实践不断增多,所以在此还需强调细节处理的培养机制。培养一个良好的青年编辑,我们必须强调培养他的文章细读能力。学术论文是作者科研成果的体现,虽然作者在写作中重视逻辑性和严密性,但我们仍不能忽略对来稿的内容、文字、结构的把关。对于内容有疑问、文字有错误、逻辑结构不顺的地方,要细读检查。其中遇到存有疑虑的地方,要培养青年编辑善于勤查好问的习惯,对于一些不熟悉的领域内容,不要想当然,要进一步落实。对于自己的知识盲点,要勤于补充。可以向不同专业的老师请教,和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保持长期联系,遇到有质疑的地方,勤于好问。另外,要培养青年编辑在审读中“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大部分知名学者的文章质量是有保障的,但他们也难免在细节用语上有误。所以青年编辑要打破迷信权威的心态,对知名学者的稿件也应从细节入手,精益求精。
二 利用学术资源,策划特色专栏,培养独立编辑风格
由于当前学术期刊融入越来越多的高校专业性人才,逐渐加强了编辑工作中的学术专业性。为此在培养青年编辑人才机制中,我们可利用青年编辑的专业性以及自身的学术资源,开展特色栏目。
学术期刊的编辑除了应具备丰富的编辑经验,还应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在当前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培养机制中,我们应深化“编辑与学术研究结合”的理念,不管从青年编辑自身发展还是期刊整体发展而言,发挥青年编辑的学术才能都是必不可少的。学术性的编辑是出版行业较为独特的一个群体,他们既是高校学术研究中的佼佼者,也可是某编辑部的编辑,这样学者型的编辑不乏其数。那么我们在学术期刊里培养青年编辑,也应具备这样的专业意识。期刊编辑与学术研究并不矛盾,甚至相得益彰。要想提高青年编辑的审稿辨别能力,实现组稿、编稿水平的提升,核心动力就是利用他们的学术能力,拓展学术资源,促进青年编辑不断增加学术研究力,保持前沿学术追踪能力,在编辑与学术之间保持热情。
具体而言,在培养机制中,我们要根据刊物自身特色,培养青年编辑的专栏策划、组稿能力,逐渐形成独立的编辑风格。特色专栏是培养学术期刊编辑的重点工作,学术期刊一般是各个编辑负责各自的专业栏目,在专栏的策划中,要尽可能利用青年编辑的学术资源和学术眼光,培养他们开创特色专栏的意识,不断了解当前学术界的动态,有机会参加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会议,邀约到质量高的专家名稿或学术新秀的创新之作。形成一个好的品牌专栏,不仅是学术期刊发展的长久支柱,也是青年编辑成长过程中形成个人编辑风格的必经之路。一个成熟的学术期刊编辑一定是既精通编辑实务,又有学术研究为支撑,甚至可以引导学术动态、策划出带动学术界话题探讨的学者型编辑。故此,在青年编辑培养机制中,我们应转变观念,重视青年编辑自身的学术资源和培育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为此,学术期刊需要强化青年编辑不定时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形成固定作者群。可以就栏目的策划与设计与专家学者交流,或多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固定向本专业学者约稿,保持常态联系。另外,在我们的培养机制里,要鼓励青年编辑,具有打破常规、敢于培养学术新秀作者的理念。虽然已经成名的专家学者是学术期刊的重点约稿对象,但不断涌现的学术后起之秀,也不容忽视。青年学者不仅具备科研创新能力,而且较为容易在与编辑之间培养出长久的情感,对期刊形成新的固定作者群大有益处。
三 培养编辑工作中的敬业感情,善待作者,避免机械化心态
对于编辑来说,尤其是在较为枯燥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日复一日的重复审稿、编稿,难免陷入身心的疲倦。疲惫的身心,导致在编辑工作中越来越机械化,创新意识减退,激情消失。这种机械化的心态,不仅在老编辑中普遍存在,在年轻的编辑身上也会很快形成。因此在青年编辑培养机制中,我们需充分重视此问题,应尽可能培养青年编辑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投入情感,善待作者,避免机械化心态。
编辑是学术期刊的工作主体,编辑的工作素养与敬业与否直接关系刊物的生存发展。青年编辑作为期刊发展的生力军,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尤为关键。敬业精神是编辑行业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在俗称“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工作中,把作者的心血当成自己的产出,而且日复一日、程序化的工作,是需要耐心和热情的,两者缺一不可。编辑工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不仅是简单的重组、校对文字工作,也是帮助作者再创作的过程,是质量的把关者,需要融入极大的耐心,把他人的心血也看成自己的心血,没有一份持久的耐心与热情是完成不了这份工作的。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如何在长久培养机制中,熏陶出青年编辑的热情和耐心,使其具备长久持续工作的核动力?
首先编辑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与作者、读者交往,尤其与来稿的作者交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甚至是休息时间。不少长期工作的编辑出现职业病,眼疲劳和颈椎病。因此青年编辑在职业之初,需要建立良好的心态,找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定位,有机地把人生价值和职业归属感结合起来,才能在往后工作中抱以认同感和耐心,认真、真诚地对待与作者、读者的关系。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没有作者的稿件,编辑工作是无米之炊,同时没有编辑的心血,作者的心血也无法面世。因此在交往过程中,青年编辑应具备阳光心理,积极热诚地与作者沟通。具体来说,青年编辑对作者要以诚相待,在交往心理上,尊重作者的人格;在文章处理过程中,尊重作者的学术观点、写作风格;对待不同作者都要有一视同仁之心,不要以官衔和职称衡量作者。编辑和作者就是共同实现文章面世的合作者,因此要以第一时间回复作者投稿、修改、用稿情况。对于没有留下准确联络信息的作者,要积极找寻办法;在信息时代发达的今天,仍有用纸质文本邮寄的作者,也要耐心回复。鉴于繁琐的编辑实务会消磨从业人员的耐心和热情,我们要及时培养青年编辑具备一种“善待作者”的心态。通常在反复的修改与邮件、电话问询事务中,编辑工作的单调、琐碎会影响情绪,应尽量克服这种心态,以饱满的心态与作者沟通,尽其所能想作者之所想。例如在选题策划时,就要考虑到作者的学术兴趣点和长处,听取他们的意见;在编校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感情,不可大刀阔斧、面目全非地改变作者的意图。以一种赤诚的心态,方能善待作者。其次,如何克服长期编辑工作中的疲倦心态,也是培养青年编辑的一大难题。这种疲倦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大多数青年编辑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走上编辑岗位,对于这份工作的选择既有自觉的,也有就业形势压力所致。加之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与利益化,有着较高学历、年富力强的青年编辑在融入工作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家庭角色与工作角色的矛盾,有可能造成青年编辑心理需求复杂性,在各种社会角色转化中,力不从心。随着编辑工作的单调感与枯燥感增强,会引发心态疲倦,激情降低,学术创新性和识别能力随之减退。要改变这种状态的方法,便是兴趣和计划,兴趣是一份最好的持久动力,而计划是激发每个阶段激情的有效方法。为每一期刊物提出一个新的创意,并贯穿实施,这个过程既是刊物的出品,也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努力将编辑工作视为一种享受,克服疲倦的心理,是青年编辑必修之课。
在青年编辑的培养机制中,要实现以上目标,除了我们要创新机制以外,还需要给青年编辑成长创造一个有利的生态环境。要改善环境,尽量创造有力的条件,为维护青年编辑发展提供良好氛围。一则需要提供宽松的引导方式,引导青年编辑朝复合型人才发展,不单纯用编校工作量考核,要引导他们走向策划组稿、宣传公关,为其提供良好的学术参会条件,在编辑评比中,政策性地鼓励青年编辑的创新性。二则要有相应的经济政策支持。青年编辑除了扮演编辑工作职业角色,也具备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因此在政策上多考虑青年编辑的困难,也很重要。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年编辑成长的氛围,客观环境必不可少。只有在主观和客观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培养机制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使青年层次的编辑有用武之地,实现期刊和自身的飞跃。
G237.5
A
1004-342(2014)03-08-03
2013-04-08
刘晓红(1981—),女,成都大学期刊中心,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张蕾(1973-),女,成都大学期刊中心,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