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实施以来基础体育教学发展回顾与反思

2014-03-25张玉江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课标目标

张玉江

(绵阳师范学院 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1 新课标实施以来体育教育发展状况

我国学校体育作为规定性课程,由国家规定了具体的课时和内容。从2001年起,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规定教学课时进行了重新调整,新课程标准不仅在课时数上进行了改革,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新的调整。从课时数上来看,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课时数增加了1-2节。义务教育阶段1-2年级的体育课程学时数从原来的每周2学时增加到每周上4学时,比原增加2学时,相当于增加了一倍的学时数;3-9年级的体育课程学时数从原来的每周2学时增加到每周3学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学时,相当于增加了三分之一的课时数。从体育课程执行情况来看,2009年至2011年的调查发现,尽管在不同的学校中对新课程标准规定体育课程应上的课时数执行情况有所差异,但总体上执行情况较好,有90%的学校都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增加课时,只有不足5%的学校在体育课程的课时数上不增反减,这个调查结果虽然反映出局部存在问题,但也说明总体情况是较好的。从对执行新课程标准不到位的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都是因为场地设置缺乏。

从中小学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情况进行比较来看,2012年4月的最新调查显示,小学在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相关规定方面要比中学执行得好,这从一个侧面上反映出中学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方面比小学存在更多的不足。当然,这种情况可能与当前学校教育模式导致的中学升学压力较大有一定关系。从新课程标准实施后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变化情况来看,由于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规定不再限制在很具体的项目,因而有些学校引入了趣味性的活动,甚至引入了民间体育活动,增加了具有地区特色的、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体育项目,这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但同时也有很多学校仍然以传统的田径、球类运动及体操等竞技体育项目为主,有的学校由于场地设施不足或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限制,体育项目开展比较单一,使得学生缺乏体育参与的兴趣。总的来说,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整体上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个别的不足之处。

2 新课标实施后体育教育取得的成效

新课程标准实施到今年已是第十一个年头,这一过程中体育教育质量有了很大进步,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成效:

一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得到大大改善。与十年前相比,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通过最近十年的持续建设,多方解决投入自己,新建、改建各类体育场馆,大大改善了学校体育的教学条件和健身条件。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引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1年底,全国各类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已达100多万个。仅2006年一年,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区、市)就投入24328万元,共建设“全民健身工程”项目6077个。“十一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投入20多亿元、地方投入130亿元建设“全民健身工程”,全国共建设各类“全民健身工程”项目近50万个。部分地区的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不仅能满足本校的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活动需求,而且推进了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工作,促进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

二是学校体育师资力量得到全面充实。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学校体育师资力量得到了充实,整体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原来有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体育教师带体育课的情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多数学校的体育课程都已经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是有大专学历的体育教师担任,部分中学的体育教师已经全部达到本科学历水平以上。体育师资力量的不断强大,对于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在新课程标准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在学校体育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注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在很多学校都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落实。通过最近十年来几次全国性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的对比可以发现,学生的身体指标和运动指标都得到了改善。从全国性中学生体育比赛的运动成绩来看,比赛记录年年有突破。由此可以证明,我国中小学生体育运动成绩和体质健康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3 新课标实施后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虽然取得了前文所述的重要成效,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是目标定位不准确。体育教育目标定位是决定体育教育教学方向的关键性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尽管体育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具有一定的历史性,要完成阶段的工作,然而,体育教育目标随历史发展变化的动态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体育教育应该有其不变的根据目标,有最终目标或称为最高目标。可是,时至今日,体育的目的、体育教育的目标仍然是一个处于争论中的问题。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不同人群对其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以人为本,有人认为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有人认为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还有人认为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总之,对于体育目标,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表述上,在不同人群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对此,不得不说是体育目标不明确。事实上,我们应该从国家教育法的层面,对体育教育目标加以明确,并在各级各层领导、教师、学生中加强宣传,进行目标任务教育,达到胸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推进有效果。

二是概念表述不清晰。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概念的提出有相应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需求。在当时,提出体育与健康概念是由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亟待提高的时代背景下的现实需求。将体育课程命名为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在突出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更好地发挥体育对健康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十年后的今天,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国民体质健康状况都得到了提高,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这个概念,如果有必要,我们应该确立新的概念,以便使体育课程的概念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从逻辑上分析,体育是体育课方法和手段,是实现健康的手段,而健康是体育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健康只是体育课目的之一而不是唯一目的,体育应该还有娱乐、育人等目的和作用,如果只重视健康是否会缩小体育课本身应具有的和能实现的功能?反过来,从健康而言,体育只是实现健康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手段,饮食、卫生保健等其他方面同样可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同意对健康很重要。“体育”与“体育与健康”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很让人费解,也很容易让人误解。体育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健康,这是体育本质上与健康的关系,但由于传统体育教学对健康概念理解上的误区,使体育与健康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如果没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安排教学,或对体育理解的错误,认为体育就是身体锻炼,这样就使体育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只是片面地发展了健康的某些方面,如强调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基于此,我们可以说,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概念表述并不清晰,而且已经有些不合时宜。

三是评价机制不完善。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新课标评价标过多的集中在健康上,而忽视了体育课本身应该具有传授体育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基础技术、技能。事实上,评价指标中出现的因素和权重高的因素往往被认为是重要的方面,因而评价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对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评价系统,不但评价指标中要包含应具备当前和未来生活需求的体育实践经验和能力的评价,而且要建立健全体育基本能力培养过程中,促进学生正常的身心发育,提升身体和心理素质水平,以及体育的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能力保障措施。从体育学习评价来看,对评价内容缺乏具体的指标;从教师教学评价来看缺乏对教师日常教学质量的量化指标;从体育健康课程建设评价来看,校本课程比例过大,自由度过大,缺乏有效监督体制。

4 中小学体育教育未来发展思考

第一,针对当前认识不准确的问题,要加强宣传教育。“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其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定义为以锻炼为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标。强化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密切联系,突出体育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是中小学体育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体育”与“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如众多影响因素中,体育锻炼能积极促进身体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调人体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练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能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与社会的适应能力。新课程标准下,把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生理卫生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功能发展的,从而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目的,掌握体育锻炼的手段和方法。把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按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兴趣、要求及社会需要,从科学的保健知识和体育实践中选择足以解决身心健康问题的材料和事实作为教材,有助于使学生在体育课中获得有益的健康知识教育。健康反映了体育教学中增强体质的目的,学校体育也是从“健康第一”的思想出发进行的。因此,把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促进学生身心正常发育,提高生活质量,运动技能都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因此,要通过逻辑分析方法对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探析,阐明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让广大师生清楚体育教育目标,明确体育教学任务。

第二,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是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适应社会需要,素质教育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的特点构件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即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目标:“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根据体育教育目标和未来体育载体的发展,学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广泛开展休闲、健康、和谐、快乐、轻松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体验式体育。如:定向运动、民间体育、少数民族体育、登山运,等等。未来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生产自动化水平、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资源的不断丰富,将大大减少人们的必要工作时间。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将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较大的改变,参加健身锻炼,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促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三,结合发展需求,坚持不断创新,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体育教学结构。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来自苏联的“四段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可以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障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散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而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对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教学模式。例如:在一堂课外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的:开始部分(宣布课的要求)→准备部分(徒手操)→基本部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结束部分(放松)的四阶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理活动规律,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模式:引导(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愉悦身心)→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恢复(情景结束)等六个阶段。当然,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教学结构下,要建立新的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实施动态评价、过程性评价,才能使评价更加准确,起到评价效果。

5 结论与建议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旨在更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以及身心全面发展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之后,我们要根据健康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健康需求更加主动的实际情况,积极思考如何丰富体育的活动形式,满足新的时代背景人们的心需求。对于学校体育而言,要进一步总结新课标实施十年来的成功经验,深入认识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在概念表述和内容安排上所存在的不合时宜的方面,探索适应当前和未来需求的体育发展之路,促使的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

[1]张学忠.体育教学论的概念、性质、对象和任务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108-111.

[2]张学忠.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几个问题的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6):77-80.

[3]姚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目标、内容、评价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1):44-47.

[4]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新课标目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