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2014-03-25王英洁
王英洁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国家高级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优质研究生在未来高层次学术研究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我国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学科知识的增长和创新以及学术研究的传承与发展,关系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推进。然而,当前一部分研究生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术失范的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实际有效的解决,势必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分析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关于学术失范的相关概念
作为一名研究生,厘清学术规范的相关概念,心怀学术人应有的学术精神,遵循学术规范进行科研创新,既是对自己作为一名研究生,作为一名学术人的尊重,也是对学术成果的尊重,更是对学术界的尊重。
1.1 规范
《伦理学大辞典》中指出规范由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规范是“指一定的过程或过程的结果所遵守的规则。”它是调节整个社会或者个人活动的手段,从这个层面上说规范就是人们的活动、行为应遵守的规则。狭义的规范则是“指确定个人和社会相互关系的原则和规则,并且这些原则和规则还在法律及其它法令、风俗习惯、社会要求中固定下来”。不管是广义的规范还是狭义的规范,它都是一种“规则”,一种约束机制。对规范的遵守是“内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既要靠人的信念,又要靠强制手段。
1.2 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是在学术界的一种规则和要求,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以学术道德为基础,以学术活动为对象,以学术共同体为主体,激发学术创新和维护学术自由为目的规制安排和长效激励机制”。[1]学术规范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学术规范是指“学术活动本身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诸如,在课题设计、项目申报、论著选题、资料取舍、引文和参考文献标注、成果评价等常规学术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内在规范”。广义的学术规范“包括学术道德、学术精神、学术传统、学术秩序、学术风气等,这些是高尚的、创造性学术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2]
1.3 失范
最早提出并使用“失范”这一术语的人是法国的社会学家杜尔克姆。杜尔克姆认为,失范代表了社会秩序紊乱和道德规范失衡,“是一种可以治愈的反常现象或病态现象。”在这种失范状态下,“个人的物欲和情欲取代了社会,变成了行为目标,从而最终使社会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道德秩序遭到了破坏。行为规范失去了效力,整个社会突出了病态的征兆。”[3]美国社会学家墨顿立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一基点,对杜尔克姆的失范概念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能够在宏观社会层面和微观个人层面的结合中分析“失范”问题。
1.4 学术失范
学术失范,是在学术界出现的失范现象,一般“指技术层面违反规范的行为,或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而违背行为准则的做法。如:数据核实不足、文献引用出处注释不全等。”学术失范现象实质是学界“知识分子”“抛弃了知识生产所应当遵循的逻辑而采纳了市场商品生产所遵循的逻辑或者政治活动所遵循的逻辑,在与市场场域、社会场域或政治场域进行共谋的同时也出卖了学术的品格”。[4]
学术失范现象在当今高校学术界比较普遍,特别是在研究生群体中,其学术失范行为虽未被大批量揭露出来,但却比比皆是。当前研究生学术失范一方面表现在缺乏最基本的学术论文写作常识和规范意识,另一方面主要表现为剽窃或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杜撰参考文献、论文署名上侵占他人成果、一稿多投或多发等。
毋庸置疑,这些令人发指的失范行为已成为“学术界必须直面的最为重要的大问题之一”,如果听任其发展下去,不仅贻误了国家人才的培养,而且“将会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和民主创新能力”。
2 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原因
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原因,深入分析、全面掌握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提出解决方法的关键和前提。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2.1 内部原因
(1)研究生“转型”过程中出现定位偏差。《教育辞典》中指出,研究生是“在高等学校研究生部门(院、部、班)或科学研究机构学习研究的学生”,是能够“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和相应的教学工作”的人。从定义上看,研究生与本科生有着本质的区别,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侧重于“研究”,要求以学人的姿态做学问,其实质的价值取向在于对真理的追求。本科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的主要任务是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进入研究生阶段,就要从学生的角色转型到学术人的角色,在其知识的积累和应用的过程中讲求更多的是知识的创新,这是一个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前很多研究生没有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不能用学术人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学习过程中不去独立自主思考,因而知识储量不足,在论文的创作中“无从下手”,只能对现有的学术成果“生搬硬套”,这无益于知识的正向积累和创新。
(2)研究生缺乏学术精神,学术自律意识淡薄。学术精神是学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学术责任和学术诚信的完美结合,“集中体现为对学术的热爱、执着、真诚,在某种意义上是将学术作为自己的生存目的本身,是自己的理想信念、人生意义甚至生命所在。”[2]8现实实践中,很多研究生没有对自己的研究生角色进行合理定位,也有很大一部分研究生不喜欢自己专业或是只为获取文凭,甚至许多学校对研究生“放羊式”、“本科化”的学习、科研状态,这些原因使研究生群体中没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没有学术氛围谈何学术精神和学术自律,在缺乏深厚的学术积淀的情况下进行写作,只能大行“拿来主义”,没有底线地大量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所以才会出现大量低水平的“重复之作”和“弄虚作假之作”。
(3)研究生的法律意识淡薄。这里的法律意识淡薄主要是指很大一部分研究生对著作权方面的法律知识不了解。著作权是学术法律制度的主要形式,“是人们对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作品的一种专有权利,是对人类智力成果予以法律保护的方式之一”。研究生存在的一系列学术失范问题不仅违背了学术道德,而且也触及了国家法律。由于研究生缺乏这方面相关的法律知识,使得他们没有意识到学术失范的严重性,把这些失范的学术行为只定义在“蒙骗”的层面甚至习以为常,而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知识产权法并没有用其法律的权威性和震慑力遏制住研究生的失范行为。
(4)利益的驱使。当前,许多高校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都有量的要求,是研究生在校期间评奖评优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很多研究生在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普遍将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做为重要参考。这种重数量而非质量、重表面而非实质的“硬性规定”,使研究生把个人利益和学术成果捆绑在一起,“个人的物欲和情欲取代了社会,变成了行为目标,”想法设法的多发文章,为发文章而发文章,有些同学一年内发表的文章竟然能达到十余篇。俨然,这种利益的驱使也使研究生学术失范必然隐含于其间了。
2.2 外部原因
(1)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社会结构发生转型,这种外部大环境的变化让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逐步多样化、多元化,与此同时,社会中弥漫了各种不良风气:“官本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等,这些不正之风都会直接的反映到研究生身上,侵蚀研究生思想,产生浮躁的学术风气,许多研究生不能潜心搞研究,急功近利,因此催生出大量的重复堆砌的“学术泡沫”。
(2)学术界出现“制度真空”,学术制度供给不足。杜尔克姆认为社会在出现过渡、发生转型时,由于原来用以整合社会集体意识和道德规范的老标准被打破,新标准又难以及时建立,使得社会处在混乱无序的状态,这种状态也就是“社会失范”。我们可以把这种理解延伸到学术界。学术失范的出现是由于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用以整合学术界的制度会相对“滞后”,使得学术界出现了“制度真空”,许多学术活动和学术行为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调整和规范,如在学术评价过程中,经常出现“任人唯亲、唯权、唯钱”现象,使得学术评价不公平,不透明;另外,缺乏相应的学术监督和惩罚条例,许多失范行为都靠“人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3)高校学术规范教育的“形式主义”。学术规范教育内在地包含了诚信和责任教育,这应该在大学生进入大学时就开始进行,让大学生在本科期间就了解学术规范,掌握论文的写作规范,形成学术道德素质。当前许多学校忽视了对本科生基本的学术道德素质的教育,只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而对研究生的这种学术规范教育大多数也是流于形式,很多高校只是通过讲座这一单一形式进行,并没有把这种教育作为一门课程高度重视起来,贯穿到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
(4)学术出版市场不规范,学术逐渐商业化。学术期刊是学术交流、学术对话、学术争鸣、学术批评的阵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钱意识充斥着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必然包括学术出版领域。一些期刊杂志投机取巧“钻”制度“空子”,通过收取版面费进行权、学、钱交易,污染了学术空气,加剧了学术的泡沫化,助长了学术的腐败,“它们置学术性于不顾,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发表的多是低水平、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的论文,成了名副其实的创收期刊。”[5]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研究生发表论文不用看内容和质量,只检查文章的重复率,交钱就可以发表文章,这也是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原因。
3 解决研究生学术失范问题的对策
“即使社会的其他角落问题再多,人们也应当有希望在高等学府、科研机构中得到真理、正气;社会上腐败分子再多,人们也应当希望在高等学府、科研机构中寻找到一批与‘浊流’相抗衡的‘清流’!”[6]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大学是一块神圣的净地,大学是社会的良心。面对愈加严重的学术失范问题,各种力量必须形成合力,规范学术秩序,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1)研究生自身要准确定位,勇于担当。解决研究生学术失范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在于研究生个人。作为一名研究生,首先要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这会潜在地传达一种责任意识,一种学术良知,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这种责任意识是学术诚信和学术自律养成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研究生只有从心底自我认可,把自己真正放在学术人的角色中去,才能明确自己追求真理使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对自己进行规范和约束,这表现为自律。“自律不同于外在的强制或命令,它首先表现为一种具有反省功能的自我意识,这种反省意识能够让自我不为各种偶然的意念、冲动甚至邪恶的想法所左右,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对自我行为的约束机制。”[7]研究生如果能够做一名勇于担当的学术人,严格自律,其任何行为的选择和做出才会建立在理性的维度上,在学术活动和行为上做出正确的评价和选择,履行学术人应有的责任。
(2)导师做好表率,用师德的感召力促进学术精神的回归。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即“由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的教学管理制度”。[8]导师在研究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亦师亦友的角色,对研究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导师应以身作则、以德修身,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言传身教,以深厚的学术涵养、高尚的学术品德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师德的感召力促进学术精神的回归。学术精神是学术人的灵魂,“有了高尚的学术精神,就不会受金钱、名晋以及其他功利的驱动而浮躁,更不会将学术异化;有了高尚的学术精神,必然能够做到学术自律,自觉地用学术规范来约束自我。”[2]7同时,导师也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和行为的引导和教育,培育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学术创新中提升自我。
(3)教育与制度“双管齐下”。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基地,而研究生失范行为无疑抹杀了这种创新能力。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出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首次提出“要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作为教师培训尤其是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并纳入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学之中”。新入学的大学生思想相对比较“单纯”,对其进行学术规范教育比较容易接受,而进入研究生阶段,很多学生在受到大学四年的“磨练”后会变得“刀枪不入”、“百毒不侵”,不易去接受这些枯燥的学术规范理论。并且,在进行学术规范教育时,要形式多样化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术规范教育,懂规则才能守规则。同时,高校也要从机构级和学科级两个角度建立与本学校实际情况相适应规范、条例,其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可以使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有章可循。例如,完善高校学术惩戒条例,使研究生对学术失范的行为结果负责;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对研究生失范行为进行调整;学术评价要客观、公正和公开,建立学术听证制度,在学术评价过程中让研究生亲身参与其中,评价结果会更令人信服;制定合理的、多元化的学术评价指标,以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研究生。
(4)净化“软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当前,整个社会中存在着浮躁、急功近利的风气。研究生群体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社会紧密相连,不良的社会风气侵蚀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与学术精神。因此,我们要构建社会、学校、家庭、政府和社区“五位一体”的环境净化体制,对研究生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和规治。如,学校要不遗余力地把学术道德建设纳入学风建设中,充分利用学校各种社团、组织以及校园媒体大力弘扬求真、创新、诚信等精神;着重通过社会媒体宣传道德模范,弘扬社会正气,对研究生传递社会正能量;加大力度规范学术出版市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荣辱观”为导向,规范和整治社会不良风气,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剔除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扭转浮躁的社会心态,纠正研究生倾斜的道德认知取向和道德心理。
诚然,规范研究生学术行为,解决好研究生学术失范问题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不断努力找出导致研究生学术失范深层次的症结,并在各方面合力作用下探寻出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对策,才能扭转当前研究生学术失范的现状,营造纯洁的学术环境,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1]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编委会.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2]张文显.深化学术规范建设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6-8.
[3]梁敬东.缺席与断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邓正来.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5]董建国.学术研究请版面费退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1):117.
[6]檀传宝.谈“学术腐败”与“学术贿赂”[N].中国教育报,2002-2-2(4).
[7]章仁彪,唐踔.原因和对策:关于研究生学术失范问题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20-24.
[8]秦惠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9]江新华.学术何以失范: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陈松.文科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4):100.
[11]顾海良.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他律与自律[J].社会科学论坛,2005(1):14-15.
[12]李超.高校研究生学术失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