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探析

2014-03-24张新平刘伟

财经界·学术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恩施州

张新平 刘伟

摘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转型时期恩施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致使恩施州自身的比较优势没有彰显出来。基于恩施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需要,恩施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举措要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实力,提升利用核心技术资源的能力, 加快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关键词:恩施州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可持续发展

该成果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民族自治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绿色转型研究》(课题号:10BMZ045)的部分成果。

一、引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中心课题。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快速增长,矛盾也不断涌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恩施州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新情况,凸显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欠缺, 资源能源利用率低, 服务业发展滞后等,这些带普遍性的问题虽然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恩施州在这些方面也做出了诸多努力,但如何彰显其比较优势是当前恩施州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必须加以解决的关键。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致使我们对产业结构变迁的总结尤其值得关注和深思,特别是在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即以第一次产业为主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继而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转变,人均收入变化引起劳动力流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演进;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变化;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部门都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三大规律的指导下,恩施州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实现绿色转型是当前乃至于今后努力的主方向。

因此,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认识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各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自身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优化升级出主导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行为。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的情形下,恩施州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很有必要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很好解决的中心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二、恩施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现状描述

(一)恩施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概述

恩施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做法为: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实施“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的发展思路,以改善基础设施、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对外开放、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大力推进州域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导向二、三产业为主导转变,由农村经济为主向城市经济为主转变,由内生型经济为主导向开放型经济为主导转变,由整体解决温饱向全面建成小康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成全国先进自治州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恩施州经济结构以民营化为主体,民营经济比重达到80%;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卷烟工业、水电工业、富硒绿色食品加工工业、药化工业、建材工业,同时突破性发展旅游业,实施园区战略,集团化战略和名牌战略,做强五大工业,把恩施州建成鄂西南重要的卷烟工业基地、洁净能源基地、富硒绿色食品工业基地、药化工业基地和建材工业基地;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烟叶、茶叶、林果、药材、畜牧、特色蔬菜等六大绿色产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努力建设绿色产业州。

(二)恩施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证分析

从2009年来看(这里选择2009年作为参照年份,主要是因为2009年恩施州产业结构首次由过去的“一二三”转变为“三一二”型,截止到2012年末仍然还是“三一二”型,以下同),全州生产总值(GDP)为249.18 亿元,是1952年0.86亿元的290倍,是1978年5.8亿元的43倍。扣除价格因素,1953~2009年年均增长5.6%。其中1953~1978年平均增长3.4%,1979~2009年年均增长7.5%。全州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4.91亿元、164.42亿元和192.86亿元,分别比1952年增长156倍、630倍和50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分别增长3.5%、9.1%和8%。其中,1953~1978年年均分别增长3.1%、5.9%和5.5%;1979~2009年年均分别增长3.9%、12%和10.3%。2009年,全州人均GDP为6337元(按公安户籍年平均人口计算),比1952年的46元增长137倍,比1978年增长33倍。扣除价格因素,1953~2009年年均增长4.2%。其中,1953~1978年年平均增长仅为1.4%,1979~2009年年平均增长6.4%。解放初期,恩施州经济以农业为主,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二、三产业极不发达。经过近60年的艰苦奋斗,历届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按照“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要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恩施州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52年的66:12:22调整为2009年的37.7:23.6:38.7,57年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8.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11.6和16.7个百分点,特别是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顺序首次实现由一三二排列向三一二排列的转变,第三产业比重首次比第一产业比重高1个百分点,打破了长期以来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从表2来看,恩施州三次产业的规模都在不断地扩大,但扩大的速度不一样。通过表中的统计数据分析可知:第一产业产值由2002年的52.19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79.3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4%,其环比增长速度从2003年到2009年呈现出W型,其中2004年达到最低点,2006年达到最高点,两者相差30.3个百分点,说明恩施州第一产业的发展不稳定,具有很大的波动性;第二产业产值由2002年的29.50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49.6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75%,其环比增长速度从2003年到2008年都处于缓缓上升趋势,但从2008年到2009年开始出现下降状态,但环比增长速度还是达到4.6%;第三产业产值由2002年的36.67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81.33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7.1%,其环比增长速度除2005年之外,每年都超10个百分点,而且从2003年到2007年长达5年内的环比增长速度都几乎趋于10.8%的水平。这说明恩施州第三产业发展是很平稳的,到了2008年以后,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好转,恩施州旅游业不断提升,恩施州第三产业开始出现快速增长期。endprint

因此,从三次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恩施州三次产业规模都有很大程度的增加,特别是第三产业规模增加的幅度最大,从2002年到2009年增加了近1.2倍多。也就是说,恩施州三次产业从2003年到2009年期间,产业规模都在增加。然而,从各自的环比增长速度来看,恩施州三次产业的环比增长速度的变化状态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其中第一产业呈现出太大的波动性,这说明恩施州农业的发展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太大,甚至可以说恩施州农业的发展基本上没有一个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从而导致其发展表现出不可持续性,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具有较大的波动性特点;第二产业总体来看还比较稳定,从2003年——2008年的环比增长速度来看都趋于逐步上升态势,只是到2009年有所下降,但是发展的速度不大。由此可以基本判断恩施州的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前进性,但其发展的水平和发展的速度不高,这对恩施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太有利,更不太有利于恩施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终实现绿色转型;第三产业相对第一、第二产业来看,其发展水平是最稳定的,除了前面提到的交通条件的改善对第三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之外,还说明恩施州在第三产业发展中有引起了一定的重视。这多少有利于恩施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终的实现。

三、恩施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性判断

产业结构合不合理直接关系着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一般而言,一定区域的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越高,其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越好。同样的,一定区域的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又会直接反应出其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程度,也就是说,一定区域的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越合理;反之,则相反。因此,判断某一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从该区域的产业发展的质量状态加以判断。为此,从恩施州三次产业内发展的质量水平来加以具体认识。

(一)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根据表2中的数据,我们通过计算得到恩施州农业内粮食、烟叶、畜牧、茶叶、蔬菜、林果、药材等几大主导产业的环比增长速度的统计数据如下表3所示:

说明:该表中的数据是根据表2中的统计数据计算而得,其中药材平均增长速度只算到2004——2008年间

根据表3所表现出的数据,总体上看,恩施州农业在2003年到2009年,这8年的发展过程中,7大支柱产业除粮食生产和烟叶生产两大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处于负增长之外,其它5大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都趋于正增长状态。可是,从各自的环比增长速度来看:从2003—2009年,恩施州的畜牧、茶叶、蔬菜、林果、药材的增速基本处于良性增长,而粮食和烟叶都处于波动状态,特别是畜牧、蔬菜、林果和药材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茶叶基本上处于平稳增长状态;关于粮食和烟叶的增长,之所以具有波动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一方面受到国家政策的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受到产业布局的影响。 纵观恩施州农业内七大支柱性产业的发展来看,农业产业的发展总体质量在不断攀升,产业内的结构水平在不断提升,从过去以粮食、烟叶生产为主逐步向以茶叶、畜牧、蔬菜、林果、药材等综合性发展为主的方向发展,突破性发展药材、林果和蔬菜产业,重视畜牧和茶叶的生产,不放松粮食的生产,结构性减少烟叶的生产,根据自身优势,努力实现恩施州农业综合化、规模化、一体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工业产业发展状况

根据表2 中的数据,我们通过计算得到恩施州工业产业内业内卷烟、电力、建材、矿产、药化、食品等几大主导产业的环比增长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统计数据如下表4所示:

说明:该表中的数据是根据表2中的统计数据计算而得。

根据表4所表现出的数据,总体上看,恩施州工业在2003年到2009年,这8年的发展过程中,六大支柱产业除卷烟生产的平均增长速度处于负增长之外,其它5大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都趋于正增长状态。从各自的环比增长速度来看: 建材、食品加工和矿产业地增长基本处于良性之外,其它产业都或多或少处于波动状态,特别是建材业的发展增速是很快的,矿产业除了前两年增速是负值之外,其它时期都是正增长,并且增速很大;卷烟、电力的增速的波动性是很明显的,这一方面受到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资源开发的限制。总体来看,恩施州工业的发展表现出不环保、不持续,外生增长强、内生增长弱,科技含量偏低、资本密集度偏高的特点。因此,恩施州第二产业内结构优化升级亟待解决。

(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根据表2中的数据,通过计算得到恩施州服务业产业内商贸、交通、房产、金融、旅游、通讯等六大主导产业的环比增长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统计数据如下表5所示:

说明:该表中的数据是根据表2中的统计数据计算而得。

根据表5所表现出的数据,总体上看,恩施州服务业在2003年到2009年,这8年的发展过程中,六大支柱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趋于正增长状态。并且旅游业和通讯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100个百分点,甚至于通讯业超过了400个百分点。可见在这一期间,恩施州的第三产业发展是非常迅猛的。从其环比增长速度来看,除了金融业的增长具有波动性之外,其它行业的发展都大致趋于稳定上升态势,特别是通讯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是很快的,而房地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次之,商贸和金融业的发展就相对滞后一点,特别是金融业的发展相对来说就严重滞后了。

四、恩施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恩施州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恩施州产业结构在转型时期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突出的表现在农业发展不稳定,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太大,表现出不可持续性,并且产业内主导产业也表现出不明显的状态;工业发展的水平和发展的速度不高,特别是产业内个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不高,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还是普遍存在着;服务业的发展虽然表现出突飞猛进,但发展的基础薄弱,特别是金融业的发展相对滞后,造成服务业的内部出现太大的瓶颈。因此,当前恩施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新的机遇下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何迅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改变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本无法缩减的困境,扭转结构升级与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拓展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等。基于恩施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需要,恩施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举措要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实力,提升利用核心技术资源的能力, 加快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为此,针对恩施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这一现实状况,特别提出如下个人几点建议:endprint

(一)建立产业间协调联动机制

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优化升级的现实需要都促使产业发展的大方向是产业间协调联动机制的建立,充分利用产业间联动机制,紧密围绕主导产业,平衡各产业之间的发展水平及规模,这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势所趋。当前,产业发展的规模日益壮大速度越来越快,也势必要求各大产业在充分发挥传统产能的前提下,实现产业间合理机制的建立,从而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最终实现产业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坚持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心环节

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动力。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这三个“缺乏”集中起来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所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被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自主创新,不是放弃技术引进,而是要强化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而且还包括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自主创新,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重点跨越。

(三)充分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

各县市要按照恩施州调整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落实措施。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加强对全社会投资的宏观调控。要完善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相关政策,合理引导各类投资的方向。配合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先后制定出台了汽车、水泥、电解铝、钢铁等行业的产业政策,在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和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扩张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四)积极合理地引导投资的流向

在积极引进资金的同时,也要通过有关政策措施的导向,使投资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步调要求基本上趋于一致,改变投资结构的不合理格局。由注重引进规模转向重视外资引进质量,有选择地引进外来项目,减少一般性产业项目的引进,限制高能耗、高耗材、高污染项目的引进,鼓励设立研发中心。

参考文献:

[1]筱原三代平.产业结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刘勇.经济发展与地区产业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江小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阶段和新任务[J].财贸经济,2005

[5]杨国庚,杨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J].全国商情,2009

[6]陶维乐.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恩施州
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探讨
“二次根式的加减(第1课时)”教学设计
民族文化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恩施州甘薯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恩施州生态效益分析
湖北省恩施州减贫问题探索
恩施州中心医院龙凤医疗中心成立一周年喜迁新区
恩施州茶叶产业现状调查
依法治州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