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后关于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思考

2014-03-24尹喆

南北桥 2014年2期
关键词:综合改革十八大教育

尹喆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们在各领域进行深化改革的指南。对于教育这一涉及国家民族未来的领域必须在改革中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应从改革社会人才评价与收入分配体系、改进基础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衔接、规范教育市场行为等方面着手,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关键词】十八大 教育 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45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简称《决定》)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决定》提出的各项任务是我们在全面小康化社会建设关键时期的的历史使命;《决定》体现的思想路线与方法,也是指导我们实现各个领域改革与发展的精神指南。

三中全会《决定》体现了问题导向——从本质上是实事求是地看待发展中的社会现实,从而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突出了“经济牵引”——坚持以发展解决问题这个核心与关键;强调了“全面深化”——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各方面问题既深入分析,也进行紧密联系的思考,寻求35年以来各项改革实践的坚持与发展;确立了“总的目标”——从根本上把国家治理与人民利益融合在一起。

这些,对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既是部署,也是指导。以下,遵循这一思维路线,作为教育的实践者,谈谈我对全面推进教育领域改革的若干认识与思考。

一、教育改革还须全面深化

以承认教育的发展为前提,要看到教育改革已经和正在进行的实践,但是要指出,当前教育面临的问题具有全面性。目前对于教育这一涉及千家万户和子孙后代的事业,还存在着普遍的社会焦虑。具体表象如下:

1.学生不满意。

两种倾向突出。一是中小学生普遍厌学。学生的书包重、学习时间过长,耗尽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损害了身体的成长;二是“新读书无用论”出现。家庭对教育投入大,而学生就业难使得教育“回报低”,部分学生弃学。

2.家长不满意。

两种负担过重。一是困难家庭面临的经济负担;二是一般家庭面临的学习辅导负担,使家长疲于应对。

3.教师不满意。

两种不良趋势:一是教育管理的行政化,包括不必要的检查与考核多,分散了教师的精力;二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形式化,包括强力推行实施各种不成熟的教学模式等,给教师不必要的负担与压力;

4.社会不满意。

兩种悖谬现象:一是人才“过剩”与人才“缺乏”。大量的学生面临最难就业季,大量的企业出现用工荒,同时高级人才匮乏;二是“最好的”和“最差的”学生都去留学。留学低龄化趋势出现。出国留学是对优秀教育资源的向往,还是对高考的逃避?

这些方方面面的不满意纠缠在一起,是整个教育体系(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问题的集中反映。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直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通过综合改革求得解决。

二、必须以发展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发现与承认问题,绝不是向后看,或者清算历史。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新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要以经济和社会的需求为方向——国家、民族、社会需要的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是同心同德的、多才多艺的、健康向上的;教育的发展要以青少年自身发展为根本——教育从本质上是“培养人”的事业。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走自我发展之路。决不能仅从GDP、经济人、某个产业的角度来认识,更不能令其成为部分人谋利的平台;教育的发展要以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为原则——教育的规律,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如其年龄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等,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是不能被忽视的;

教育的发展要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为目标——教育的机会要均等、资源要共享、基础要宽广、成果(人才)要适用等。这些,也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任务之我见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总体目标是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体地说,以下任务与举措是当前应积极着手、着力推动的:

1.改革社会人才评价与收入分配体系。

经历了大学扩招之后的最难就业季,有人质疑高等教育的发展过度。实际上中国就业者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重,2010年为10.1%,比美国2006年40.1%的水平低30个百分点。但是对比分析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劳动者所从事的行业,例如,农业中中国大学生就业比重是0.6%(美国24.6%);制造业中中国大学生比重10.3%(美国30.0%);交通业中中国大学生比重为10.8%(美国27.1%);在商业、贸易、餐饮旅游业中的中国大学生比重为11%(美国28.6%)。

拥有较高学历的劳动者,优先选择金融、信息、教育卫生和公共管理等岗位。这些领域内收入高、工作环境好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给人以“精英”所能享受的优越感,同时,持续多年的公务员考试热映射着中国传统意识中“学而优则仕”。但是,如前所述,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不仅培养个体,助其成才,也是培养“同心同德”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其“同心同德”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同时实行有效的经济牵引,倡导与推动各行各业、各层次人才辈出的新局面,恢复与发扬“人不分尊卑、行业不分贵贱”“劳动光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还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都能过上有尊严、体面的幸福生活,方能解决教育“挤独木桥”的问题。

2.让基础教育回归基础地位。

早在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得出了“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共识。基础教育在知识传递的同时,也应该能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不可能优秀的高等教育。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狭义的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最新研究成果《教育概览2013》中,数据显示,日前全球失业率平均为4.8%,而没有接受过中等教育,改革专业设置,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等方式,真正实现高级人才的培养。

4.发展有针对性、预见性的职业教育。

尽管职业教育的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从目前的招生机制上仍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家长们认为学习职业技术没有前途,鼓励孩子上大学,不仅造成挤高考独木桥的残酷性,高等教育学历者与职业教育人才的完全不对称,也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建议把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计划,减少单纯依靠教育部门的投入才能获得资源的状况。同时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真正将行业所需纳入教学,减少单纯依靠学校教师在这方面的低质重复劳动。

5.在中、高等层面上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向互通。

目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为两条线发展,而且职业教育到大专层次即终止,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限制青少年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探索职教体系与普通教育的双向互通机制,不仅可适应青少年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又有利于人才培养计划的适时调整,全面地提高国民教育的实际发展水平。

6.治理规范教育市场,清除市场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教育的误读与干扰。

在“教育产业化“的影响下,实施教育活动的主体由公立学校拓展为各种形式。由于语境的不同,对“教育产业化”难免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讨论教育的产业属性、研究非义务教育的成本分担、或是分析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益等问题,本来属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事实上的“教育产业化”的失范行为败坏了教育的崇高社会形象,扭曲了个别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导致教育领域的逐利,不仅增加了受教育者的经济负担,更会影响教育的社会功能及社会价值观。由于教育的公益性,由“市场引导资源配置”在教育领域应不完全适用。必须治理规范教育市场,清除清除市场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教育的误读与干扰,才有可能将前文所述的四个不满意有所改善。

猜你喜欢

综合改革十八大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党的十八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
浙江省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杭州拱墅区召开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发展探讨
适应多元化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多样性应用型人才的思考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