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问题研究

2014-03-24

关键词: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管理人员

乔 云

(重庆理工大学设备处,重庆 400054)

仪器设备是高校教学及科研的基础性工具,对教学质量提升及科研成果培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高校教学及科研的投入不断增加,高校仪器设备的质量与数量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在高校固定资产中,仪器设备所占价值数额比例较大,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本科院校从2000年开始,实验设备年投入都在1 000万元以上,重点院校的投入则上亿元或超亿元[1]。

一、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仪器设备的闲置和重复购置现象严重

在仪器的采购过程中,调研与论证不充分,对所购仪器功能认识不全,经常为满足某一单一功能需求、某一时段要求而购置仪器设备,导致仪器闲置。同时,有一些研究小组,为了完成某一项目或者遵照科研预算而专门购置一些设备,项目完成后仪器设备被搁置。另外,由于高校各部门间缺乏沟通,导致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现象比较普遍。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不规范,管理条例执行力度不够

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依赖于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从进实验室使用仪器设备到使用完毕离开,都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条例。现在高校都有相应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以及实验室管理条例,但多数高校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条例形同虚设的问题。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能直接使用仪器,但因为缺少相应培训,不规范的操作势必影响仪器设备的精度和使用寿命。因为缺乏管理制度的制约,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使用者,都缺乏相应的责任心,造成仪器人人都可使用,而一旦发生故障,却无人负责的局面。另外,管理条例执行不严,一些人不遵守相关操作规定和要求,使用完毕后不及时进行清洗等问题,造成对仪器的损害。

(三)仪器设备缺乏维护管理

长期以来,高校都存在重购置、轻维护的问题,不注重维护队伍的建设,措施不得力,加之没有固定的维修费用,致使维修工作不能及时组织和实施。许多高校几乎没有专职维护机构和人员,从事常规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修理工作的人员都是实验人员、教师,甚至研究生兼任。有资料显示,很少有单位的维修费用占到总资产的3%,而正常值是5% ~10%[2]。高校仪器设备因为维护、维修费用不足导致损坏的设备待修、缓修的情况十分普遍。

(四)不重视仪器设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一直以来,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因为高校政策和待遇等的影响,相对于学校其他岗位来说,管理水平低、人浮于事和频繁变动岗位的现象比较普遍。随着时代的变化,仪器设备管理对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扭转不重视仪器设备管理人员队伍的观念,进一步加大仪器设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力度。

(五)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偏低

大型仪器设备是仪器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学校整个仪器设备中的数量不多,但它的价值高、精确度高、技术指标先进、技术条件要求复杂、运行环境要求高,对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高,同时对高校科学研究成果贡献巨大,因此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是高等学校的难点和重点。我国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普遍偏低,据统计目前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为30% ~50%,有的不足20%[2]。部分原因是因为许多高校在政策上只管大型仪器设备的数量,不问成果和使用率。此外,大型仪器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大量耗材费、人工费以及维护管理费用等,因此在使用时产生的费用较高,对于有限的科研经费来说难以承受。缺乏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也是导致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偏低的原因。因为没有相关信息传播共享机制,有些高校各二级学院之间不清楚对方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更谈不上共享。另外,因为大型设备价格昂贵和维护费用高的特点,很多高校主观上并不愿意对外开放,导致很多大型仪器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不仅造成了物质上的浪费,而且也大大削弱了大型仪器设备对科学研究的贡献。

二、加强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仪器设备管理认识水平与投入,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1.要充分认识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和分析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影响着教学质量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现在高校不但承担着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任务,同时还是国家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仪器设备对科研成果贡献巨大,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实质上就是节约资金和创造财富。

2.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高校要针对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制定专门措施,提高其待遇,增加其成就感和荣誉感,使其在工作中得到认同感。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研究的定量化、精确化要求越来越高。仪器设备技术性能不断发展,对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简单的实验室维护管理制度和基本的仪器操作,还需要对设备涉及领域有一定的了解,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基本分析,从结果分析中诊断仪器存在的偏差,并适当开发、发现设备潜在功能。因此,高校应该努力建设专业知识、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仪器设备管理队伍,完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培训机制,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此外,还需要加强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修养,使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重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需要掌握大型仪器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方法,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检查、维护,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同时对大型仪器功能的开发也是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一项长期的任务,虽然艰巨,但意义重大。因此,应重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担负起大型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管理。

(二)引进先进管理手段

1.建立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开发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实现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对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从而使仪器设备账目、相关管理规章制度、仪器设备供求信息和共享信息等上网,实现仪器设备管理从购买到最后报废的网上申报登记管理[3]。

2.建立区域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CERS)是在教育部领导下建设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之一。该系统依托中国教育科研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手段,通过管理和机制创新,建立分层次的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形成互为适应的教育资源管理和应用服务新机制。该系统实现了高校科技资源的对外开放、实现了与企业创新需求的高效对接,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支撑。除此之外,国内各省市也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如湖南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用网、黑龙江省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及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宁夏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能有效掌握大型仪器设备的分布、使用及功能情况,从而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互通有无的目的。目前来说,大部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缓慢,有很多学校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现资源共享,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这一全国性设备共享平台中,很多高校都还未对接,因而尽快建立健全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迫在眉睫。

(三)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条例

1.建立仪器设备购置计划管理和可行性论证制度。编制科学的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对仪器设备购置工作意义重大。科学合理的购置计划可以避免由于盲目购置、重复购置造成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浪费,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建设经费科学合理地购置仪器设备,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对于单价超过一定数额的仪器设备,要严格执行仪器设备购置计划管理,建立可行性论证制度。同时,建立仪器设备采购论证的专家委员会,对相应仪器设备的采购申请从采购目的、流程、价格等进行全方位论证,使仪器设备的采购经得起推敲,杜绝或减少仪器设备购置的重复性。

2.建立维修基金制度。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保证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完好率,提高使用效益,应设立大型仪器设备维修基金,用于大型仪器设备的维修改造。维修基金的来源依靠高校每年设立的专项基金、院系自筹资金和部分大型仪器设备收益。设定维修基金的用途和范围,确保维修基金不做它用。建立维修基金的申请和审批程序,规范维修基金的使用,当仪器设备需维修保养时,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和厂家对维修内容进行论证和会诊。健全维修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大型仪器设备维修基金批准后,由相关部门进行设备维修项目商务的洽谈,签订维修合同。仪器维修完毕后,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按维修合同予以逐项验收,维修费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用。总之,建立维修基金制度,健全相关规定对大型仪器设备的升级、改造,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3.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实验室仪器设备规范的管理制度,目的在于规范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方式及措施,确保仪器设备效益的发挥以及实验室的正常运转。规范的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仪器设备的账目管理、制度管理、维护保养管理、维修校验管理、开放管理和报废管理。通过建立从仪器设备进入实验室开始到报废的一整套管理制度,有利于把仪器设备管理工作规范化,减少管理工作的随意性,杜绝管理漏洞,减少管理失误,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增强使用者和负责人的责任心,而且还能大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确保仪器设备的正确、健康运转。

4.建立开放实验室。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手段,将各类设备信息登记入网,建立开放实验室。通过在网页中说明仪器设备的产地、所在单位及功能,让相关需求者一目了然。对于大型设备,因为其价格较高,正常维护费用和使用成本也偏高,如果费用全部由科研人员承担具有一定的难处,各高校可以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这样,既能有力支持经费匮乏却有意义的课题,也能让设备运转起来,避免长时间不使用导致的损伤。

总之,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又繁琐细致的工作,不能单靠设备管理人员来做,还必须依赖高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实验设备管理的客观规律,通过转变观念,改进管理体制,切实提高实验设备的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多思考、多研究、多实践,不断地进行补充完善,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引入开放、竞争、服务的新机制。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一套符合本校特点的方法,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为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内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更好地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1] 李建平.提高仪器设备投资效益之管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5):96 -98.

[2] 李高宏,李建平,杨通.提高仪器设备管理水平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4):91 -94.

[3] 姜吉琼,刘长久.关于改善实验设备管理的探讨[J].广东化工,2007,34(5):121 -123.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管理人员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原子荧光分析中应注意问题及其仪器设备维护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重视建、配、管、用过程管理 发挥仪器设备效能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招投标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七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