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周恩来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4-03-24孟祥坤

关键词:思想发展

孟祥坤

(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系,江苏徐州 221011)

周恩来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还是一位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求同性。这是建立在他对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以及对中国传统哲学“和”的思想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对于这一原理,周恩来更侧重对立面的同一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重和谐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可见,和谐社会应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应该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核心就是要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化解矛盾,并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和谐”的思想核心与周恩来唯物辩证法的求同性内在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身心和谐思想

身心包含“身”和“心”两个方面。“身”是指形体,“心”是指精神。“身”与“心”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但并不意味着二者的关系必然是和谐的。要达到身心和谐,就要积极进行自我改造,既要考虑到“身”的需求,又不能违背“心”的意愿,达到身心全面、均衡发展,二者才能和谐无间。周恩来对于自身身心和谐发展的追求,是以全面、和谐及均衡为目标的。他认为:“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不均衡地发展,一定会有缺陷,不仅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对国家也不利。均衡发展是要思想和身体都健康。思想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相互影响的。”[2]129

在周恩来看来,要保持身心和谐,就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稳定的情绪。周恩来虽然出生在外侮日迫、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但从未对国家的前途命运灰心失望过。早在沈阳东关小学毕业时,他就给同学留言,愿与同学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这充分反映出他的乐观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周恩来领导、参与了无数革命运动和斗争。大革命失败的白色恐怖、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等多次挫折,种种革命进程中暂时性的失败始终没有动摇周恩来坚定的革命信念。在革命运动和各种斗争中,周恩来不怕困难,把生死置之度外,始终保持乐观的革命精神。他坚信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坚信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及英雄的中国人民。当抗战面临最严重的困难时,他仍然满怀信心地指出,抗战会转到胜利的战略反攻阶段[3]86。“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一片混乱,经济社会遭到严重破坏,广大人民群众再次陷入沉重的灾难当中。在复杂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周恩来仍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用智慧与自我牺牲精神忍辱负重,砥柱中流,苦撑危局。晚年,周恩来身患重病,仍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忘我地工作。他反复强调,作为共产党员就要争取自己到老到死永远是共产主义战士,这是长期的奋斗目标,是没有止境的。“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2]314江泽民在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给予周恩来高度的评价:“他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他总是认准目标,看清方向,坚韧不拔。”[4]

积极进行自我改造是保持身心和谐的重要条件。早在五四运动时,周恩来就提出了“革新”与“革心”的口号。他认为“革心”就是消除头脑中的封建主义思想、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思想以及阻碍彻底改造中国的各种错误思想,不“革心”,就难以实现中国的彻底改造。他指出:“人总有缺点的,世界上没有完人,永远不会有完人。事物总会有矛盾的,有矛盾就能促进事物发展,如果停止发展,就会灭亡。”[2]368“自我改造是为了进步,是光荣的事。”[2]368他常说,一个领导者应该经常反省自己,经常作自我批评,没有人是专门改造别人的,作为领导者,其实自己首先需要改造。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人人都有缺点错误,只是多少而已,关键是如何对待缺点错误。古人尚能“三省吾身”,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更不能放松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不经常反省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经常作自我批评,那是非常危险的。他认为改造是一辈子的事,他曾说:“我今年六十五岁了,是不是已经修养得很好不必改造了?我不敢这样说。”[2]424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免不了要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个人的身心等关系,其中身心关系的处理对于实现社会整体和谐至关重要。因为身心和谐是其他方面和谐的基础,正如季羡林所说的:“在社会上,一个人所处的地位是十分关键的。一个人的思想、语言和行动方向的正确或错误是有重要意义的。一个人进行修身的重要性也就昭然可见了。”[5]11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态势,社会生活、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此时,社会角色的转换、利益格局的调整、物质生活的差异,使人难免受到物质利益的驱使,出现各种问题,诸如苦闷、空虚,感到不幸、无前途等,有的人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而,提倡周恩来的身心和谐思想,有利于人们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并积极地进行自我改造,坦然地面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二、人际和谐思想

在与他人关系上,周恩来表现为严于律己和宽以待人的高度和谐。严于律己是宽以待人的内在基础,宽以待人是严于律己的外在表现,是严于律己的升华。周恩来深刻阐述了严于律己的理念,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起来。他提出“批评自己——批评别人——接受批评”的公式,把批评自己放在首位。他认为,只有进行自我批评,才能真正做到严于律己,不进行自我批评,就没有资格去批评别人。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从不文过饰非,从不标榜自己一贯正确。他不仅自觉地对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进行自我批评,而且一旦发现别人犯了严重的错误,他“站在中央工作岗位上也觉得自己有失察之咎,因此,就要更加努力批评和帮助犯这种严重错误的同志,要求他们改正错误,来补救这个损失”[2]127。可见,周恩来不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对他所领导的人负责,帮助他们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他在批评别人时,也讲自己的责任,当他发现自己对别人的批评有误或过火时,就及时作自我批评。

周恩来与他人关系和谐的另一面是宽以待人。周恩来温文尔雅,处世随和,处理人际关系灵活有度,尽量不伤人情面,做到宽以待人。“除非万不得已,决不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把自己推向与他人势不两立的境地,而是事事留有余地,考虑后果,适可而止,不走极端。”[6]103长征中,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个人野心膨胀,公然向中国共产党争夺兵权。周恩来主动将自己担任的红军总政委让给张国焘,担任军委副主席。红军避免了分裂,得以顺利北进,进而扎根陕北。周恩来宽以待人的一面在“文化大革命”这样一种极端复杂的特殊条件下,表现得淋漓尽致。“文化大革命”期间,面对狂风巨浪,周恩来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大智大勇和自我牺牲精神,不顾自身安危,“殚精竭虑护英华”,保护了大批党内外干部。周恩来不仅对下属、同志、朋友能出于公心,与人为善,搞好团结,而且对反对过他的人,甚至是某些曾经陷害过他的人,也能为了党的事业去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国民党要员张冲曾制造过“伍豪事件”陷害周恩来,与周恩来可谓既有公仇,又有私怨。但是周恩来能够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豁达大度,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与张冲友好相处,坦诚合作。张冲病逝后,周恩来亲自前往哀悼并送去挽联:“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并对张冲在团结抗战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这充分显示了周恩来宽以待人的伟大胸怀。

周恩来的人际和谐思想还表现在和谐婚姻家庭的思想与实践中。他在婚姻家庭的情感世界里,为我们树立了和谐、纯洁、忠贞、崇高的风范。在婚姻家庭中要达到和谐,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夫妻二人之间的关系。周恩来在处理夫妻关系上提出“八互”原则,即“互爱、互敬、互勉、互慰、互让、互谅、互助、互学”。这个“八互”原则不仅是他和谐夫妻关系的具体表现和美满婚姻生活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家庭生活和谐的写照。1965年,周恩来在教育侄儿和侄女如何正确对待婚姻时说:“我和你们的七妈(邓颖超)在共同战斗和长期的通信中,相互了解的基础是坚实的,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一起了。”[7]17

周恩来的人际和谐思想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强调婚姻家庭和谐,而这正是社会和谐所需要的。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来看,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和推动力量,只有建立在人际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和谐才能顺利实现。所以说,人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深刻变动,利益关系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既给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出现了人际的不和谐。人际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社会差别、贫富差距、社会成员分化、社会就业等方面。对于人际关系不和谐问题,要坚持正确处理、合理调整的原则。周恩来的人际和谐思想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经济和谐思想

经济和谐就是要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周恩来历来注重经济结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比重协调、和谐。早在1949年7月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周恩来就提到经济结构是畸形的、不合理的,给生产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要把生产恢复起来就要把经济调整好,要稳步地重新组织中国经济结构。要均衡发展5种经济,并在新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当时周恩来已经考虑到必须使经济结构和谐,才能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条件。要使经济结构和谐就要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1956年的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上,他提出了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农、轻、重的比例究竟如何才恰当”[2]23的问题。在1961年4月初起草的《关于基本建设问题的报告》提纲中,专门写了“基建和生产,都应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8]401的问题。同年6月初,他在《关于粮食问题的九条办法》导言中,提出“贯彻国民经济按照农轻重发展次序”[8]416的方针。1962年3月28日,他在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地位,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安排经济计划”[2]371。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后,由于“大跃进”、自然灾害以及1959年“反右倾”等原因,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和极端经济困难局面。对此,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等同志又适时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八字方针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正确贯彻执行1962年提出的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方针,“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合理安排,以便集中主要力量,逐步地解决人民的吃、穿、用方面的最迫切的问题,并且逐步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建立新的平衡”[2]375。虽然由于当时对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没有肃清,调整工作遇到不少阻力,这一方针没有完全落实,但是它对理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克服三年经济困难还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注重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同时,周恩来还特别强调经济建设不能急躁冒进。1953年9月,他在阐述“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时告诫说:“我们说‘集中主要力量’,并不等于冒进。”[2]110“我们进行工作时要稳步前进,不能急躁。”[2]113在“一五”计划顺利实施过程中。1956年9月,他又告诫说:“在有利的情况下,必须注意到当前和以后还存在着某些不利的因素,不要急躁冒进。”[2]219他指出,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2]218。同年,他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尖锐地指出:“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2]190“工业建设可以加快,但不能说工业化提早完成。晚一点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有什么不好,这还能鞭策我们更好地努力。”[2]190-191“领导者的头脑发热了的,用冷水洗洗,可能会清醒些。”[2]191同年 11月,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的关于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中又指出:“我们设想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指标定在二千万到二千五百万吨上,将来如果执行得好,有可能超过,但现在不能定到三千万吨,其他就都要跟上去。那就会像我们常说的,把两脚悬空了,底下都乱了,不好布局,农业、轻工业也会受影响,结果还得退下来。”[2]233由于毛泽东反对“反冒进”思想,周恩来的上述思想不可能真正付诸实施,但对抑制经济工作的冒进,促进经济建设稳步进行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和谐理念;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经济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比重协调,也要注意经济建设不能急躁冒进。这正是周恩来一再强调的。

四、人与自然和谐思想

(一)控制人口增长思想

周恩来在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的指导下,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辩证分析我国人口状况以及人口与可耕地面积的比例,明确指出人口问题是我们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因为新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比旧中国快,而人口多了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很多问题和困难。这样,他把人口问题与土地资源、人口素质、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等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他还深刻认识到,对于人口问题,无论在经济、教育领域还是生活领域,都必须重视起来,促进它们之间的和谐发展。周恩来在重视人口与经济、教育、生活和谐的同时,强调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处理好计划生育的计划性与自觉自愿性的关系以及汉族与少数民族、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初步形成控制人口的基本政策,并明确指出计划生育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1956年9月27日,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提出在生育方面应该进行适当的节制。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公开发表的文献中阐述节育问题。同年11月10日,周恩来在八届二中全会上做报告时又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要用一定的力量宣传节育这个问题[2]231。1965年11月1日,他在关于《农村卫生工作和计划生育问题》的讲话中再次指出:“怎样使我国人口能有计划地生育,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现在全国有七亿人,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得太快,生产就跟不上,这是一个大问题。”[2]445正是在周恩来的一再倡导下,从1973年起我国开始把人口计划纳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二)节约资源思想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总量丰富,是世界资源大国,但人口多,人均资源比较短缺,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周恩来清醒地意识到这个现实,极为关注资源问题,尤其是耕地、森林、水等资源的开发利用。

周恩来非常重视国土资源的开发保护工作。耕地是发展农业的基础和根本,保护好耕地才能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针对“大跃进”期间不少耕地被非法占用的情况,他沉痛地指出,这几年开荒的亩数与被工业、交通、学校、机关所占用的耕地亩数合起来,全国耕地总数减少了8 000万亩,这一点我们有些人没有注意到,所以影响了农业生产。他主张要大力保护好现有的耕地资源,以促进人均可耕地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周恩来特别珍惜林业资源,把植树造林作为长久之计来抓。他针对过去一度只注意林木采伐而忽视育林的情况尖锐地指出:“林业和水利上犯了错误,多少年也翻不过身来。我最担心的,一个是治水治错了,一个是林子砍多了。治水治错了,树砍多了,下一代人也要说你。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百分之十多一点。十六年来,全国砍多于造,是亏了。二十世纪还剩下三十几年,再亏下去不得了。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2]446接着,他语重心长地指出:“用剃光头的办法采伐森林,采光了就走,修一条林区铁路废一条,这怎么得了!营林是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不能吃光了就算,当败家子。”[2]446因此,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一定要搞好。

周恩来强调兴修水利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首先,强调要提高治水理论并宣传新的治水理论。早在1951年1月12日,周恩来就曾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治水理论。中国历史上有导江河入海、挖湖蓄水、开渠灌溉的事,也有利用水力进行生产的事,比如水磨等。只是那些理论,对今天说来,是远远不够的,要把治水理论提高一步,治水是为了用水。从现在的蓄泄并重,提高到以蓄为主;从现在的防洪防汛,减少灾害,提高到保持水土,发展水利,达到用水之目的[9]86-87。其次,强调要善于总结历史上的治水经验。1961年7月4日,他在接见越南水利电力部代表团时说,治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两千多年治水的历史有一套经验,要很好地研究。有条经验就是:不管搞大的、中的、小的,勘测、设计、研究时间放得长一些好。要把水害变为水利[8]421-422。1965 年他又一次指出,搞水利可不容易,世界上搞得久的还是我们中国,中国历史已有5 000年了,现在治水的经验还没有真正总结好,这是个艰巨任务。他又说:先人也做过很多水利,这是好的传统,不然黄河平原会有这么多人口?在谈到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时,周恩来指出,老祖宗本来有一套治水经验,由于我们对老祖宗的经验不注意而出了乱子[9]484。再次,强调要统一对治水的认识。1950年11月3日,周恩来在讨论治淮报告时的讲话中确定治理淮河的原则是:统筹兼顾,标本兼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分期完成,加紧进行;集中领导,分工合作;以工代赈,重点治淮[9]78-81。之后,他又强调治水要防洪排涝并重、治标治本结合;统一性与积极性结合;计划性与临时性结合;工作重心与非重心结合;义务工与工资制结合[9]88-89。

(三)保护生态环境思想

周恩来一直关注并竭力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反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哪怕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也毫不懈怠。1969年6月26日,他对卫生部军管人员讲,毛主席讲“预防为主”,要包括空气和水。如果污水、污气解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了,就什么财富都可以创造,这是最大的财富[8]305-306。据有关资料显示,仅 1972 年到 1974年,周恩来宣传环境保护的讲话就达30多次。他反复宣传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周恩来认为环境保护不仅事关人民眼前的健康,而且事关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他每次谈到治理污染、环境保护问题时,总是强调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绝不能做出贻害子孙后代的事情。1972年9月8日,他在邀请国家计委和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上,谈到治理“三废”时强调,我们在搞经济建设的同时,就应该抓紧解决工业污染问题,绝不能做出贻害子孙万代的事情。

周恩来还提出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与措施。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第一次环保会议,根据周恩来提出的基建项目的环保设施与主体同步建设、以污染控制为主、把环境列入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等思想,研究了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这是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在这部法规中明确我国环保的三十二字方针、三同时制度以及防治环境问题的十条政策性措施。三十二字方针,即环境保护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三同时制度,即规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我国经济社会要保持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特别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对于人而言,自然具有先在性。但也正是这个不可制服的力量却为人类提供着维系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10]只有如周恩来所倡导、呼吁的“戒慎恐惧”地对待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才能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人类顺应自然,爱护自然,才是真正地爱护人类本身。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其实就是牺牲人类自己。目前,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可持续发展。这与周恩来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1]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2]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 江泽民.江泽民在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2-24.

[5]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6] 胡长明.周恩来谋略大全[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7] 刘春秀.周恩来和邓颖超[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8] 力平,马芷荪.周恩来年谱(1949-1976)[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9] 周恩来.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0]王英,张峰.马克思自然观的哲学指向[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5).

猜你喜欢

思想发展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