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原则及其语用失误的根源

2014-03-24张劲松刘伊娜

关键词:第二人称人称礼貌

张劲松,刘伊娜

(1.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2.重庆师范大学 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

指示语 deixis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是指通过语言结果反映话语和语境之间关系的词语,如语法上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物主代词、时态词、某些表示移动的动词、时间和地点副词、某些称谓以及在特定语境中表示关系和人的社会关系的词语。自20世纪60年代布朗和吉尔曼掀起了人称指示研究的热潮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但人称指示语的语用视点和人际功能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欠缺,也无人专门研究交际过程中第二人称指示语的选择及其语用原则。

一、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原则

人称指示(person deixis)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话语交际中的人称指示语作过大量研究,如 Lyons[2]、Levinson[3]、何自然[4]、陈治安[5]、余维[6]、侯国金[7]等。人称指示语是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4]。人称指示就是通过公开或隐含的人称代词把话语中涉及的人或物与说话者、听话者或第三者联系起来,表明彼此间的关系[7]。人称指示语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它们跟时间指示语、地点指示语和空间指示语发生直接联系。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使用人称指示语会遵循3个基本原则:自我中心性原则、亲疏与地位原则、礼貌原则。

(一)自我中心性原则

自我中心性是指示语的最基本的特性。自我表达是说话人的主观性的反映,所以主观性亦为指示语的基本特征。Levinson认为除非有其他注明,指示中心应作如下解读:1)人物中心是发话人;2)时间中心是发话人说话的时刻;3)地点中心是发话人发话时所处的地点;4)语篇中心是发话人发话时所处的位置;5)社交中心是发话人相对于受话人或第三者的社会地位和等级。不过他也承认,有些语言的指示语一部分是以说话人以外的参加者所处的位置为中心的[3]。

(二)亲疏与地位原则

陈辉、陈国华认为如果第三者与说话双方没有关系,或仅与说话双方中的一方有关系,或与说话双方都有关系并且关系相同,说话者遵循亲疏原则。在其他情况下,如果说话双方地位相当,说话者一般仍遵循亲疏原则;如果说话双方地位不同,说话者一般遵循地位原则。并且这些原则的应用受到传统风俗、礼貌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说话者常常有意违反这些原则,以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或态度,达到操纵人际关系的目的[7]。

(三)礼貌原则

侯国金在《指示语的礼貌策略》一文中详尽地探讨了指示语(主要是人称指示语)的语用问题,即指示的礼貌和策略。他认为许多语言都有一般的/随便的第二人称“你”和尊称对方的“您”,日语分别是kimi和anata,法语分别为tu和vous,德语分别为 du和 Sie,俄语分别为 TbI和 BbI[8]。社会语言学把这个问题称为“T/V形式”。一般来说,对年长者、上司和陌生人要用V形式(“您”形式),否则用T形式(“你”形式)。既然有两种第二人称,人们就要选择。其实任何有所谓T/V差异的语言都面临第二人称的挑选问题,否则要么礼貌得不自然,要么欠礼貌。英语没有T/V选择问题,三四百年前的thou/you区别已经不存在了,但这不表明英语在第二人称的使用上没有礼貌因素值得考虑。使用you进行请求和命令也许最需要礼貌策略。代替第二人称的礼貌形式,一是用名词(短语),二是省略,三是(策略地)用第三人称代词(单数或复数),四是用第一人称代词(同情的I/we),五是体现在呼语上。其实,在汉语交际过程中,人们也要遵循一定的礼貌准则,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二、第二人称指示语选择的语用失误

人称指示语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是毋容置疑的,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与加强研究。但是,笔者发现当今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不大注重人称指示语的选用,特别是第二人称指示语的选用。因此,下文将从口头实际交际和书面实际交际两个方面分析造成这种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口头实际交际

在口头实际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与听话者在选用人称指示语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语用原则,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口头实际交际过程中,常常不注重第二人称指示语的选择,最终导致交际失败。如以下两例:

例1:A是中国英语学习者,B是美国人。

A.:You look pale.What’s the matter?

B:I’m feeling sick.A cold maybe.

A:Go and see the doctor.Drink more water.Did you take any pills?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Would you like to try?Put on more clothes.Have a good rest.

B:You are not my mother,are you?[9]

在例1中,唐德根、欧阳丽萍认为B的回答令人不快,两人的谈话可能中断[10]。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是文化差异造成的结果。A来自集体主义文化,关心别人的需要和感受,在第二轮的对话中明显违反了量的准则,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关心。但B来自个体主义文化,追求独立自主,自然不能理解A的特殊会话含意,最终造成了交际失败。

例2:某学院招聘英语专业教师,请看教授(P)与应届大学毕业生(S)之间的一段对话:

P:“Can you say something on how to be a qualified college teacher?”

S:“I think to be a qualified college teacher,first,you should have mastered various knowledge.Second,you should be kind to your students.Third,you should be patient to your students…”

在例2中,S显然违反了地位与礼貌原则,第二人称的语用失误使他最终无法得到应聘的职位。

(二)书面实际交际

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喜用第二人称,特别是在最后一段。请看以下各例:

例1:某作文考试题目为 My Pet Dog,某学生在最后一段的结束语是:My dear dog,I love you!How about you?

例2:某学生在题目为Is it fair to pay for study?一文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To solve this problem,we should lesson the fees properly.What do you think?[11]

在以上两例中,学生希望读者与自己有同样的感受。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例1的作者把读者当成了他/她的爱犬。

例3: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第一次作文的最后一段:Smile to yourself!Smile to yourself!And face the world things with the best mood!And then you will lead a happy life.

王苹、刘婕从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出发,认为汉语受主体思维的影响,表达倾向于直接明快,立场鲜明,不容模糊[12]。所以学生在表示意见时喜用祈使语气,如例3中那种教训人的、命令式的口吻常常令读者或听者反感。

例 4:Soccer is my favourite sport.It can decrease my feelings of stress when you play it.When you are on soccer field,you must run continuously and this must keep pulse rates up to 120 beats per minute.When you play soccer,you need a lot of calories and with the burning of the calories,one’s weight is taken off.So soccer benefits me a lot.[13]

董俊红从衔接和连贯的角度分析了人称代词的误用,认为在例4中的照应,人称代词不统一,或代词与先行词不一致[13]。

另外,笔者对《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写作参考》一书所给66篇模拟训练参考作文进行了统计,发现其中有10篇(占66%)都存在人称指示语(特别是第二人称)选择语用失误的问题。如:

I think competition is equal and fair to everyone.If you want to stay competent,or if you are not satisfied with your present condition,you have to work hard to improve it.Without competition,people would remain idle and have no ambition.Therefore,competition means progress.[14]

以上各例除了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和人称照应问题外,从人称指示语的礼貌策略来看,笔者认为这些例子都或多或少违背了人称指示语应遵循的礼貌原则。

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失误的根源

(一)语用教学重视不够

语用能力指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能力和在对语境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15]。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之所以常常出现人称代词的语用失误,与我们的英语教学不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有关。正如陈新仁教授所言:“总体看来,我国语际语用学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语用教学尤其是课堂环境下的语用教学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16]中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之间划等号。教师在教英语时只注重传授句法、语义、语法等语言知识,忽视语用能力的培养,较少去传授一些语用原则。所以,学生在与以英语为母语者进行交际时,就容易出现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失误。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对语用教学认识不足,忽视课堂的语用教学环节是导致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首要原因。

(二)中西文化差异所致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语言的使用又以一定的文化作为背景,受文化的制约。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语言,不同文化观念和习惯赋予了语言各不相同的表达方式、交际规范和交际话题。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知识、价值观念有时差别较大,人们的说话方式或说话习惯也就不尽相同。中国英语学习者若不了解汉语和英语间的文化差异,按照自己的文化习惯进行交际,难免会造成语用失误。事实上文化差异也是导致母语干扰的一个重要方面[17]。母语干扰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语法的和语用的。由于母语的干扰,中国英语学习者一方面按母语知识去理解目的语言语,形成误解。另一方面,由于母语的干扰,学习者常把母语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套用到目的语中,造成失误。如上面所列交际失误的几个例子,就在于汉语表达偏好使用第二人称有关。在汉语表达中,说话人往往喜欢听话人与自己站在同一角度或立场去看待事情,以期拉近距离,引起共鸣。而在以英语为母语的欧美国家,他们却倾向于用客观中立的立场来叙述事情,所以他们会说:“One cannot afford to lose what one never had”,而很少这样表达:“You cannot afford to lose what you never had.”因此,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减少母语的负迁移是提高语用能力的基础。

(三)语境知识缺乏

指示语作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研究如何运用语言形式表示语境特征以及如何依靠语境来分析理解话语,它是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最明显、最直接的语言反映。Lyons对指示语下的定义也表明了语境与指示语之间的密切关系,指示语在话语中必须依赖确切的语境(时间、地点、说话人角色和听话人角色)[18]。索振羽认为,在言语交际中,语境对话语意义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起着重要作用[19]。语境包括语言环境、社交环境和认知环境三种[20]。在确切的话语语境中,指示语能清楚地反映话语的意思,所以缺乏语境知识不仅在口头言语交际中会出现语用失误,在书面言语交际中也屡见不鲜。因此,培养学生认识和把握语境的能力是提高语用能力的前提。

四、结束语

总之,人称指示语作为一种简单而又重要的语言现象,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在口头交际还是在书面交际的过程中,英语学习者都应注重人称指示语(特别是第二人称)的选择。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把握语境的能力,并遵循一定的语用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成功达成预期的交际意图和目的。

[1] 赵钧.中西人称指示语的研究历史及现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2] Lyons J.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3] Levinson S 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4]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 陈治安,彭宣维.人称指示语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3).

[6] 余维.亲疏尊轻的理论框架与人称指示的语用对比分析——汉外对比语用学的尝试[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4).

[7] 陈辉,陈国华.人称指示语的选择及其语用原则[J].当代语言学,2001(3).

[8] 侯国金.指示语的礼貌策略[M].外语与文化研究,2004.

[9] 吴起颖,吴宇平.外语学习与跨文化语用失误[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

[10]唐德根,欧阳丽萍.跨文化交际语境与特殊会话含意的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11]张文霞.英语写作评估中的“中国英语”现象及其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12]王苹,刘婕.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界,2001(5).

[13]董俊红.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与连贯的错误分析[J].外语教学,1999(1).

[14]赵宏宇.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写作参考[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15] 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J].外国语,1997(3).

[16] Kenneth R.Rose,Gabriele Kasper.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6.

[17]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2):2-8.

[18] Lyons,J.Lingui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ch Press,2001.

[19]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0] Saeed J L.Semantics[M].Beijing:LanguageTeaehing and Reseach Press.2001.

猜你喜欢

第二人称人称礼貌
类型学视角下的韩汉第二人称对应情况研究
拼图
中国年轻用户在网络聊天环境下第二人称的使用探析——以线上“你”和“您”的使用为例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暗恋是一种礼貌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人称代词专练
“您”字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