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珠三角地区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提升路径

2014-03-24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才专业

徐 丰

设计产业已经逐渐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现代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优秀的设计首先来自于优秀的设计教育,好的设计可以通过最少的原材料和污染成本创造出最大的商品附加值,尤其在当今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中国尤为重要。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肩负着培养优秀设计人才,传播新兴设计理念的历史使命,其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关系到一个学院和一个行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一、珠三角地区设计教育现状

广东省地处中国南部,是华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珠江三角洲地区北面为华南广阔的腹地,南面与香港、澳门毗邻,成为广东经济、文化最活跃的中心,具有其他区域难以比拟的市场辐射力。广东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经济实力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前列,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繁荣,珠三角地区经济、文化的变迁,使其成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策源地。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广州就出现了广东最早的现代美术教育机构——“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59年,原广州“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在与其他院校合并后成立“广州美术学院”。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教育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市场需求推动设计行业的迅速扩大,借着这样的东风,大批高等院校顺应形势,抓住机遇,建立起各自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广州美术学院将传统的工艺系升级为设计学院,下面包含多个设计专业,之后广州和地方多所综合院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如广州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北师大珠海学院艺术设计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艺术系等。这些学校紧密联系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产业,根据市场需要设立专业,从科研教学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为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10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局限与不足,时代对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如何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秀设计人才,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成为当前设计教育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传统教学机制与观念的影响下,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和问题,教学形式单一,忽略了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珠三角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产业升级对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

二、当前珠三角地区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模糊,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

目前珠三角地区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有100多所,许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大的趋同性,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特色。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现代设计教育起步较晚,许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式较多依托传统绘画或工艺美术的训练模式,概念的解说和定位还不够清晰,在确定某一些具体专业培养目标时,许多院校没有根据实际需求设置课程,区分度不高,“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主要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依次进行,课程之间缺少弹性和连贯性。如果一味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对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知识面的拓展及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作用有限,教学成效可能大打折扣,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用性

近年来,高校扩招造成专业出口拥挤,每年有数十万艺术设计类毕业生走向社会。有些毕业生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实践能力弱。目前许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较多,而实践类课程相对较少,有些只限于简单的动手操作。有些院校设计专业的教学硬件设施配备不齐全,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现代设计教学对“硬件设施”的要求,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画室、教室或者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还应包括其他更重要的专业设备。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由传统的印刷设计和装潢设计演化而来,要求设计师对印刷材料及工艺流程有非常全面的了解;工业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各种材料的特性与制作工艺方法。如果没有种类齐全的教学设施,学生无法亲自实践从设计图纸到产品模型的全过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是当下造成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脱轨的主要原因。

(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的难题。扩招以来,随着高等艺术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十年来高校对专业教师的需求逐年增加。面对师资缺口问题,各个院校每年会通过招聘来弥补教学不足,尽管如此,在逐年扩大的招生规模面前,设计专业教师人数与学生比仍然比较悬殊。由于近些年对教师需求迅速扩大,许多院校的新进教师多数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尽管在就学期间接受了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对新的设计理念接受理解较快,但毕竟刚刚走上教学一线,缺乏教学经验,专业实践经验不足,只能完成课本上基本理论知识的传递。对于像印刷包装、产品设计等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年轻教师很难担此教学重任。教师的动手能力不强,很难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三、珠三角地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提升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

设计是一门实用艺术,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动向,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同时,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本地区支柱产业及其发展方向,强化内涵,以学校优势学科为基础,以培养特色为重点设置主体专业,才能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现阶段社会的实际需求是需要9个应用型人才和1个学术型人才,传统公办学术研究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型高职类院校培养目标定位较为明确,但大量本科高校都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势必造成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用人市场的实际需要。一方面学生不能胜任工作岗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理想的应用型人才。科学地设置专业和培养目标,才能为本地区和社会培养真正需要的人才,才能为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佛山是全国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从业人员众多,但在目前陶瓷生产这个行业里,陶瓷设计及技术方面较高层次的人才还是非常缺乏。早期的陶瓷生产厂家很少自己开发产品,主要是模仿国外的设计,随着原始资本的积累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愈来愈得到重视,靠“拿来主义”已很难再为企业创造效益,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重视对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根据这样的市场需求,佛山市政府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联合创办了“陶瓷(珠宝)艺术设计学院”,为当地培养输送了大量设计人才;中山市的小榄、黄圃等镇拥有全国最大的五金电器制造基地,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结合当地人才需求状况,开设了产品设计专业,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顺德有上千家家具制造企业,是全国家具制造业重镇,尽管有数量庞大的从业人员,但高层次的管理与设计人员仍然非常缺乏,为了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需要,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市场调研,开设家具设计专业,经过多年的倾力打造,不仅成为珠三角地区的特色专业,同时也成为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华南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为满足地区人才需求和提升家具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人才在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加大,职业转换的频率越来越快。据不完全统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两年内,70%以上的学生都更换过工作岗位,近50%的学生出现了跨专业或改专业的情况。面对不同类型的工作,如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应变和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得到体现。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为理念,以“通才教育、分类教学”为指导思想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安排好课程之间的梯级结构,分配好课程比重,调整好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关系,紧密结合社会与市场的行业、职业期待,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以适应设计行业及相关文化专业机构的需求[2]。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可以充分发挥母体高校学科门类广、资源配置齐全的优势,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人文精神、道德素养和艺术修养教育,使其成为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拓展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二)推广“校企合作模式”

随着每年大批的毕业生涌向社会,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招聘单位对设计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除了学历以外他们更看重设计师的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实习经验、工作经历很难完全在学校完成,应届毕业生在这样的游戏规则面前无疑变成了弱势群体,这也是毕业生在刚工作的一两年内不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而导致不断“跳槽”的原因之一。珠三角地区集中了大量的企业或实体公司,本地区的艺术设计院校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有其独有的优势。目前许多高校的办学方式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学校可以和企业之间加强横向联系,在企业内部建立“设计车间”,企业可以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在学校建立“设计室”,把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带到学校,学院可以把学生通过在设计室和设计车间的实践为社会输送优秀的设计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增加利润。中山市古镇是全国灯具制造基地,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灯具设计等专业,学院与地区灯具行业协会长期保持密切联系,设计专业的师生经常与中山的相关行业相互交流沟通,请进来、走出去,定期聘请企业的老总、专业技术人员和行业里的专家为学生授课或举办讲座,同时安排学生去相关行业进行实习,及时了解行业动向、行业需求和行业相关的新的知识,使教学、科研与企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有效缓解当前高校设计专业设施不齐全、实习场地少的问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有效对接,避免学生做大量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的设计,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谋求自身发展与市场接轨的重要途径。

(三)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推广“项目教学法”

学院在推广“校企合作模式”的同时,还可以将行业、企业或者社会的实际项目引进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形式。将项目引进课堂,使学生直接面对课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进行职业体验的过程。教师由传统的主导地位转变成课程的组织者,通过引导、指导、监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配合,把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天分、个性和能力,从头至尾自主完成一项设计。从收集相关资料,到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充分了解并掌握整个设计流程及其中每一个环节的要点,形成多维互动式教学。学生通过对过程的体验,锻炼了职业技能,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培养了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成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项目教学法”可根据课程具体情况灵活开展,如果没有真实的案例,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寻找一些中小型的招投标项目或者根据课题虚拟项目,以达到设计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实施者,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专业发展最基本、最核心的建设工作,要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教师的素质是关键。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艺术素养,还应对本专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技术。成立于上个世纪初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对全世界近百年来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的任职教师有两部分组成:一类是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修养的艺术家;另一类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技师,学校始终贯彻“从实践中学习”的理念,学生一方面学习设计理论知识,同时亲自到车间跟技师学习各种材料的制作工艺,成为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应重视专业知识的更新,根据专业特点及发展规划要求,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实战训练的培养方法进行。学院可将自有教师定期派遣到相关单位学习实践,鼓励支持刚毕业的专业教师参加实践培训。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经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实现与社会的全面接轨,使课堂教学更有实践性和针对性,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丰富课堂教学,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有诸多益处。高校还可以聘用设计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又兼备传授能力的设计精英担任学院兼职教师,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宝贵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也将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运用,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信息传递给学校,对学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教学课程都将提供有益的帮助[3]。

在今天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时代,地区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设计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最终也是教育的竞争。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在这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应当及时转换观念,对当下设计教育进行系统的反思,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实现其培养的人才与地区经济、产业优化升级形成有效的对接。把珠三角建设成为创新型地区,使我国的教育和产品走在时代的前端和世界的前沿。

[1]汤重熹.珠三角企业集群中的设计产业发展现状的若干思考[J].创意与设计,2008(1):77-78.

[2]睦依凡.科学发展观与大学按规律办学[J].教育研究,2008(11):57-64.

[3]吕海舟,吴召山,刘建铅.地方高校卓越实务型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2013(9):100-101.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星.云.海》
《花月夜》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