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爱情”与当代资本阶层的自我镜像
2014-03-24王晓平
【摘要】 1980年国内公映的《庐山恋》曾经获得巨大反响。时隔三十年后,影片主演张瑜2010年自导自演了《庐山恋2010》。两部影片具有时代的风向标、活标本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指出,影片在商战的外层框架上,以“有良心”的资本家战胜“无原则”的敌手,显示了资本阶层对于自身伦理道德的自诩;在爱情片的内在内容中,以文化嬉皮士的“本真”爱情战胜“时尚金领”的“虚伪浪漫”,再度确证资本阶层文化上的精英意识的“品味”;总之,它以“时尚爱情励志片”为表象所表达的以爱情观为表层的价值观,本质上是中国当代资本阶层自我意识的无意识声张。两部影片的联系在于,取消阶级分析的社会无法理解“朋友”和“敌人”之间的来回变迁,而只能用类似佛家的“定数”、实则是偶然来解释,而这自然倒向了虚无主义主导下的享乐主义,尽管这种享乐主义包裹在励志片的外衣里。
【关键词】 商战;后现代爱情;资本阶层;享乐主义;叙事逻辑;爱情励志片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1980年国内公映的《庐山恋》曾经获得巨大反响。它于1981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张瑜),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演员奖。更为耸动的是,它“号称是中国第一部吻戏,不仅完美地呈现出了庐山的景色,而且还创造了多个纪录。比如《庐山恋》是‘文革后国内首部表现爱情主题的电影,并且出现了当时罕见的吻戏;女主角张瑜片中的服装,换了43套,远远超过《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的23套旗袍;当年的新人张瑜也凭这部《庐山恋》成为20世纪80年代观众心中的‘梦中情人,并当选第一届金鸡奖和同年百花奖的‘双料影后。”(1)据报道,庐山当地政府特意修建了一座影院,只放这一部片。据统计,到1999年,《庐山恋》已在庐山风景区的电影院里放映了6300余场。2002年底,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正式授予中国电影《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1)
时隔三十年后,影片主演张瑜2010年自导自演了《庐山恋2010》。据其自称,这是30年前《庐山恋》的续集。但网友注意到除了她的身份没变外,其他角色都是新人,剧情也不沾边。影片拍摄放映前后,正值国内大张旗鼓进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庆祝活动。从这个意义上,两部影片的确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时代的风向标、活标本的意义:从它们身上,我们可以比较两个年代的“时代精神”特质留下的印记。
让我们先回顾1980年版的《庐山恋》的故事:
中美建交之后,侨居美国的国民党将军周振武的女儿周筠回国观光。在庐山游览时,与在山上潜心攻读的小伙子耿桦相遇,彼此产生爱慕之情。耿桦因父亲遭“四人帮”审查而陪重病缠身的母亲来庐山养病。结识周筠后因和周筠的频繁接触,受到传讯,周筠怀着惜别的心情回美国去了。“四人帮”被粉碎后,周筠再次来庐山旧地重游,对耿桦倍加怀念。其时,已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的耿桦,来庐山听学术报告,不期与周筠重逢,两人欣喜若狂,约定结婚。耿桦征求父亲耿烽的意见,给他看周筠一家人的合影。耿烽认出周筠的父亲周振武是他当年在黄埔军校的同学,后来在大革命的风暴中,成了在战场上拼杀的敌手,怎能允诺这门亲事呢?经过一番波折,怀着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两位老相识在庐山相会,变冤家为亲家。周筠和耿桦更是欢天喜地,有情人终成眷属。(1)
不难从这一内容简介看出影片的“政治(性)通俗剧”性质。评论认为,影片“以周筠和耿桦的爱情为叙事主线,突出了祖国统一和人民团结的主题。片中几十年的冤家变为亲家,也体现出国家的前途命运与青年一代的发展是一致的。”(1)这显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从影片进一步的宣传“影片意境悠远,不流于俗套,具有较高的格调,一方面着力展现了庐山的美丽风光,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另一方面又由此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美好,赞扬了他们之间的爱情”(1)来看,它实际上把对自然风光、个人情欲与国家政治的呈现合为一体,是一种留存社会主义时代电影融合“教育与娱乐”目的、为国家政治“服务”的文化产品。
与此相比,三十年后的《新庐山恋》更多显现的是城市钢铁丛林的风景,男女卿卿我我的甜蜜,而没有“旧版”的“额外”的政治性或社会性负担。但另一方面,它们似乎仍有继承,这也就是媒体所说的“一脉相承”之处:“三十年前的《庐山恋》就是一部在当时看来很‘潮的影片,无论是感情观还是男女主角的装扮造型,都引领了80年代年轻人的潮流。而《庐山恋2010》与《庐山恋》可谓一脉相承,也是符合当下年轻人胃口的时尚都市电影。”而在编导的宣传里,更加“一脉相承”的似乎是影片主题“时代在变,纯爱从未走远”:“虽然表现手法有了巨大的差异,但是《庐山恋2010》仍然保留了《庐山恋》最精华的爱情部分,每个人在面对爱情的时候,心中都是不掺任何杂质。”(2)它“足以让人感受到‘不管时代如何变幻,纯爱从未走远的爱情真谛”(3)。如此的宣传让我们好奇,是否真有所谓“不掺任何杂质的”(这意味着不收任何社会因素的异化影响)的爱情?
一、资本的人格化身与其权斗的人格体现
影片的序曲是都市时尚剧常见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拥挤不堪的人群、“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健身房。如果说前者两者表面上体现都市的“现代化”的繁华,但实际却显现它的异化程度的深重的话,那么后者(健身房的人)则表明我们影片里的人物是这座城市的主人:这个人数有限的群体在这个城市里如鱼得水,甘之如饴,居之如归。此时,我们的男女主人公一个正在健身,一个正在街头狂奔。他们都在打电话,似乎衔接无缝的对话却是打给不同的人:这个阴差阳错也暗示他们必然命运交叉,演绎出一段“浪漫故事”。正如报道所言:
如果说现代城市的场景只是《庐山恋2010》的时尚表象,而剧情上的冲突也契合着当下都会男女最热衷与最迷惘的婚恋情感话题:秦岚饰演的剧中女主角的身份是海外留学归来的才女,既是“海龟”又是富二代,而与之擦出爱情火花的马缰和韦宁则分别是自由职业者和时尚金领,心灵有共鸣者却不愿受婚姻束缚,体贴呵护者却显得城府过深激情不足。(4)
的确,如报道所言,影片“潮味十足”:“纵情玩乐的酒吧游戏、唯美考究的西餐派对、带着相机四处旅行的背包客摄影师、外表风光却为竞标耗尽心思的高级金领,而影片的高潮部分,也出现在了文艺青年热衷的户外森林音乐节上。”(5)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张瑜导演为了令电影更加贴近当下真实的年轻人生活,特地为本片设置了许多时尚场景与反映白领生存现状的戏剧冲突”(4)。其实,细究之下我们会发现,不是导演为了吸引观众的需要,而是影片里的世界,不管是时尚金领还是所谓的“文艺青年”,其实都是生活在一个世界。这不是说他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因此拥有“同一个梦想”;而是说他们其实是同一个生活世界里的同一群人物,尽管他们身份的确有巨大差异。这个生活世界就是资本阶层的世界,他们强调的是隐蔽地建立在金钱之上的“情调”或“品味”。当女主人公在车上看到男主人公伟宁帮朋友买下的整座山庄设计的图纸时,不由得发出了惊叹;而后者回答,这不是他的专业,而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女主人公由此突发奇想“成立个园林装潢公司,这是个多好的主意啊!我认识几个设计师,都是这个行业的精英。”在另外一幕场景中,女主人公陪一群客户视察基地,镜头高空掠过远处一排高楼(它反映了当前中国房地产开发圈地的现状),“这一片地都是你的吗?”她问。在得到男主顾的肯定的回答后,她说:“放心吧,经理。我们公司的座右铭是,只有顾客想不到,没有我们做不到的”。这个财大气粗的声明显示了当前中国资本集团雄厚的实力。而“文艺青年”也能与我们的女主人公坐同一等舱位,平起平坐;甚至直入资本阶层的拍卖会现场直斥这些衣冠革履的上层贵族;他还曾远赴非洲旅游,甚至带回了原始土著的艺术品。
序曲过后出现的,是我们的“董事长”周筠。如今已经成为商界女强人的她透露出稳重的气质,举手投足间尽显奢华矜持。她在手下的簇拥下步入大堂。而大厦内的男女纷纷私语:“这就是董事长!”周筠走到一个被她的气势吓得把手上的东西掉在地上的员工面前,低头弯腰拾起文件夹,递交给他,拍拍他的肩膀:“小伙子,别紧张!”员工感恩戴德:“谢谢董事长!”于是周筠继续沉稳地走向她的办公室,途中女秘书还向她汇报当天日常安排,她继续不断发出指令,显现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的淡定。这个似乎表现我们董事长的仁慈、体恤下属、干练风度的系列镜头,实际上透露出的却是影片根深蒂固的权力欲望,它对资本阶层君临天下的气度的膜拜,以及对后者作为城市实际主人的顺从。
随后影片切向了不同的场景,这是一个办公室内部的交易,而主人公却是我们另外一个男主人公伟宁。他正以无情的语气下令一个在商战中失败、公司被兼并的对手签订“不平等条约”。面对后者的哀求:“我是白手起家啊,企业发展到今天不容易。能不能留点股蓄,至少别分拆”,他丝毫不为所动:“别浪费大家时间了,好吗?”在对方用颤抖的手签下合同后,他还拔走了对方手里的笔,用胜利者的轻松口吻说道:“我要开会,你自便”。这一幕场景展示,与“有原则”、善良的商界女强人周筠相比,这是一位不择手段的商人。在他谈话之际,他还玩弄手上的手机,画面显示的上面的信息是他以轻佻的口气邀请某位“宝贝”晚上一起吃饭,由此也可见他在男女关系上的轻佻做派。
于是,这个伟宁继续以他的冷酷来实现他的计划。较量在他和周筠之间展开。他搭上了耿菲儿,利用他轻车驾熟的制造浪漫的套路让后者动心,由此试图左右周筠的投资计划。而他这些动作只是听命于自己的老板。然而,比他对商界内幕更为洞悉的周筠早就察觉了这一切,并一直暗中跟踪监控后者。在最后一刻摊牌之际,面对成竹在胸并摆出一摊证据的董事长,伟宁哑口无声。
整个影片的这个线索至此看上去是个商战片的框架。它显示有道德、有原则的商人战胜了与之相反的对手。实际上,这是这个城市的主人之间的权利斗争。资本作为背后的主宰,意味着这些“资本家”也是资本的人格化身。“有良心”的资本家对峙“无原则”的敌手,是资本阶层对于自身伦理道德的自诩。虽然这个商战题材还不是影片的主题。
二、“时尚金领”的“虚伪做派”与嬉皮士的“本真爱情”
伟宁追求的女主角耿菲儿是第三位出场的被刻画的人物。她是影片的核心所在。一位网友以她为中心,归纳了影片的主要情节:
这是一部讲述富二代奢华生活的意淫之作
女主角是从小玩限量版芭比长大的公主
估计一个娃娃的钱足够维持一个山区小朋友一年的生活
可是,我们的女主角对此并不满意
不满意的借口是矫情的自己得不到妈妈的关爱
想开公司就能立马当上华丽的女主管
公司经营不好
有个有钱的老妈帮忙收拾残局
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姑娘们吃饭购物
当然这些远远不足以安慰待嫁女的心
所以电影很贴心的安排了深情有为的绅士和年轻有活力的文艺青年来安慰女猪的寂寞
安排的两位男士都莫名奇妙的爱上这个只会炫富的肉体芭比。(6)
先是在家庭场景中,她劝母亲“不要总盯着我”,而是要满足自己的个人欲望,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比如,为了消除孤单寂寞的生活,不妨邀请一些朋友在家里打打桥牌喝喝红酒。接着在公司里,她试图向“董事长”母亲解释她在工作中的过错,但后者表示已经“容忍到底限了”,示意她的御用高律师让她签字。耿菲儿背过身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转身回答:“不用你解雇我。我辞职!”这个场景表面上也是表露商界无情。然而,周筠脸上露出的不忍的神色和女儿走后,她和高律师的对话(高律师对她说“你输了”)表明,这一切不过是她为了可以培养女儿而演出的一场周瑜打黄盖的故事。而这反映了中国商界家族经营的传统做法。耿菲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表面上与在家庭中对待母亲的随意态度不同,但实际上得到的仍然是区别对待。而这在随后的情节发展中更是如此:在她自己的公司即将倒闭之际,母亲通过高律师以“苛刻”的条款收购了她这个据信有深厚“潜力股”的公司。
失意后的耿菲儿与外国友人聚餐。这个据说是海外留学归来的商界骄子身边见不到中国朋友,和这些老外在一起倒颇为热络。但当结账之时,她的数张信用卡却无法使用。有人提醒她:“是不是你妈干的?”这个“富二代”的生活状态可见一斑:她一直依赖家庭过奢华的生活,一旦失去这个钱袋,她的“正常”生活就遇上麻烦。由此生活状态养成的她的任性、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不断显现:当她因为被马缰拍了“艳照”并上网而招致公司股票大跌时,她对指责她“太自私”、“不顾及公司利益”的母亲反唇相讥,显然认为是只顾及公司利益、不顾她的“自由”的母亲太自私;她对于母亲忘记她的生日矫情痛哭,倒在伟宁怀里。
面对这位炙手可热的千金,伟宁与之相争的情敌是马缰。这是一位杂志社的摄影记者。他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失业后抱着一堆的私人杂物走出大厦,并在回应大楼保安的询问中开起了玩笑:“我妈喊我回家吃饭”。把失业当作调侃对象而丝毫没有沮丧的心情,一面似乎表现他的豁达乐观,一面与他的“蓝领”身份不大相称。他甚至自吹(如果不是自嘲):“生活因此而精彩!”影片接着渲染他的爱心:失业后回到庐山(编导非常狗血地设计他的家庭即在庐山,甚至就是周筠当年住过的那家),在山上捡到一只流浪小猫,特意抱着它送给一位大爷。他对生活“品质”刻意精致,不但被母亲赞许“鼻子真灵”,而且在床上注意到一根毛发的存在(这让我们想起了安徒生的“豌豆公主”的童话)。
马缰不但在生活“品味”上不输耿菲儿,而且在秉持个人自我中心主义上不遑多让。当他再次出现,是在迟到的飞机上。面对乘务员的劝阻,他仍然不关闭手机,并对着身边正在小寐的耿菲儿猎艳照相,以便发给朋友炫耀取乐。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个当代西门庆——陈冠希一样的人物。当被耿菲儿发现后,他毫无愧色地自诩:“偷拍还要我这么上档次的人?”但随后我们就看到,他成为受雇佣偷拍的雇工,虽然影片设计成他的“雇主”是他的朋友。在下机后,他为自己“从欧洲带回来的”木雕(欧洲在这里成为优雅品味的象征符号)被耿菲儿的箱子砸坏而愤怒,并在随后追到耿菲儿参与其中的拍卖会现场(这再次显示了他的“狗仔队”般探听消息的能力),吵闹着要求赔偿。我们不知一个领工资的随时倒闭的低级杂志社的蓝领如何能去“欧洲”旅游并带回这个“艺术品”,只看到了他高调显示自己鄙弃拍卖会“里面坐的人一个比一个能装,还穿正装”的大款们(这暗示了以后耿菲儿由此厌倦了“穿正装的很能装的伟宁”而委身于这个“不装”的嬉皮士)。面对财大气粗要他为物品损失开个价的耿菲儿,他甩出了一个硬币:“哥要的不是钱,是面子。”
这个以享乐为志业的嬉皮青年当然不会因为“面子”问题而放弃对自己垂涎的美女的追求。他们很快相遇在一个party上。这是马缰特意安排的一个“特别上档次的派对”——一个类似夜总会的“年轻人”狂欢享乐的聚会——以表示他要以“非物质文化”的形式来补偿耿菲儿的损失。在单方面的邀约下,他要求耿菲儿配合自己因为游戏失败而须吻一个女孩的要求;在受到拒绝的情况下,他以欺骗手段完成了这一行为。虽然这看似只是一个不成问题的小打小闹,但当我们想到他们是打算法庭相见的冤家时,这种轻率的做法让人不可思议。被撩拨起情欲的耿菲儿于是当下就与他在天台上浪漫。耿菲儿在雨中漫舞,而马缰则尽职地对她拍个不停。尽管耿菲儿说“不用猜我也知道,你是在欣赏我”;但当我们看到马缰脱去上衣,露出凶猛的肌肉,猛拍个不停时,我们知道,他们其实是在互相欣赏。这种随性而行的行为同时暗示了他们的生活态度。
但这个马缰此时却不是耿菲儿的首选。被伟宁的浪漫忽悠得晕头转向的后者公然对马缰说“你和他没有可比性”,并要求他的乐队为她的订婚仪式助兴。只有当伟宁的阴谋被揭发出来以后,耿菲儿才感到梦幻破灭。此时,编导安排了她和马缰再次相逢于庐山。在得知马缰是她母亲这些年在庐山度假住宿的亲戚的儿子,因此他们“这么多年一直同居”(当每年耿菲儿暑假在此度假之时,他都外出,因此没有遇见),并在又一次疯狂的群魔乱舞的派对上看到马缰弹吉他演唱的英姿后,耿菲儿产生了爱心。此时,马缰再次使出他花花公子的本领,在溪流中湿吻女主角,两人就此定情。证诸两人同样的自我中心,自我欣赏,自以为是,我们会认定,这确实是一对绝配!
但此时情节却陡然一转。耿菲儿自以为凭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财产,马缰断然不会拒绝她的结婚愿望,因此在聚会上当众宣布两人的婚讯。但却被马缰打了一个闷棍。必须注意的是,这一切发生在耿菲儿试探他是否两人结婚更有意思之后。马缰先是回答:“那当然……不结婚就不对啦……绝不后悔”,但当耿菲儿因此欣喜地向众人报告喜讯之时,后者却翻脸矢口否认:“我是在开玩笑……我从来不相信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他的信念是“我相信瞬间,就像闪电”。这显然是他习惯的性爱之时的极乐感觉。他接着阐释:“爱情是有保鲜期的。我知道我这么做,你肯定不满意。我这样会让你失望。可这就是我。”接着潇洒地一走了之,影片还给了他一个漂亮的以坚定步伐走向未来的后背特写。
沮丧的耿菲儿在竭力挽留无效(让我们想起王朔的《过把瘾就死》里的女方把男方绑在椅子上逼对方说爱自己。而电影里,则是耿菲儿给马缰喷胡椒粉)后,让其走人,并准备接受忏悔的伟宁。正当两人准备远赴巴黎度假之际,马缰杀到。原来,他在旅游西藏时,经历了一次意外。失足坠崖的他在藏人虔诚诵经中醒来。经历此磨难,他似乎脱胎换骨,决心回去寻回耿菲儿。在机场他奇迹般追到后者,而后者此时正因为感觉和伟宁的接吻味道不对而拒绝和后者一起同行。在最后梦幻般的场景中,两人如幻如电地奔向对方,整个屏幕前景中只有两人的慢镜头奔跑的影像特写。影片试图显示,在“时尚金领”的“虚伪做派”与嬉皮士的“本真爱情”的竞争中,后者战胜了前者。果其然否?
三、资本阶层自我意识的无意识声张
这似乎是一个类似好莱坞式的(励志)爱情片:一个娇小姐在经历感情挫折后,懂得了选择自己的真爱胜过门第差异(原来她认定两位没有可比性);她也由此懂得需要改正自己的自我中心意识(原来她认定对方会因为她的门第身份而无拒绝可能);而一个穷小子则在爱情的竞争中,通过意志和潇洒不羁的“趣味”战胜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最终获得了女方。然而,我们会发现这里有很多“中国特色”的东西,这使得它的体裁模糊起来:它不是商战片但却有此框架,类似时尚青春片却有怀旧的因素和意味。然而,究其实,它所表达的以爱情观为表象的价值观的本质,却是中国当代资本阶层自我意识的无意识声张。
首先,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尽管经历了曲折,两个男女主角其实自始自终,其价值观和婚恋观没有根本变化。耿菲儿不但根据的一贯是自己的感觉来选择对象,而且她的选择一贯具有潜在价值的支撑。她最终弃伟宁而选择马缰,表面看是因为和伟宁接吻的“感觉不对”,也就是基于纯粹生理的吸引的理由(这在今天价值观完全失落的时代,已经被正当化为“缘分”话语(7)),但实际上却有更深层因素:表面上,伟宁是个“身份”比马缰高端的人才,但他其实只不过是听命于老板的出卖色相的色情间谍(由于当今中国社会的性别歧视,他作为男性却需要出卖肉体,因此还是更卑下的、俗称的“鸭子”),由于使命失败随时可以被老板惩罚与炒鱿鱼的小喽啰而已。因此,她弃伟宁只不过是因为已经在下意识看穿了他的真实的卑下身份。作为家缠万贯的千金小姐,她当然不会在梦醒时分继续“浪漫”。而她选择了马缰,则是看到了这是个“时尚凛冽”的青年,与她生活方式、志趣(其实还包括表面歧异的性道德,详下)其实更加志同道合。但是,有人会问:难道他们不是身份差异巨大吗?难道耿菲儿不是选择了与伟宁“没有可比性”的一般员工吗?
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更仔细地审视马缰的真实身份。评论者注意到,这个“追求‘闪电般感觉的文艺青年,最喜欢的事就是拍照,平民阶级却挎着各种大炮、小白类镜头装置相机,非洲、南京、西藏等地的撒欢地跑。”(8)他还搞乐队,有一群和他一样爱玩的朋友。他是如何能做到享受这样的快意人生的?他对逼他成婚的耿菲儿说:“不结婚就不能爱吗?”其潜台词当然是不结婚照样可以做爱;而因为爱情有保鲜期,那么当它过去,自然可以甩掉换个新鲜的。其实,与其说他是无道德约束的、“反文化”的嬉皮士,不如说他是中国当前某个阶层的自我意识的另一层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这让我们联想起近来网上流传的关于“北京新土豪”的标准:
1.从带金链子变成带佛珠;2.从汉人变成藏人;3.从喝白酒变喝红酒;4.从西装领带变为麻衣布鞋;5.从搓麻改为打高球;6.从开奔驰变为骑自行车;7.从环球旅行变成结伙辟谷;8.从投资夜总会变为投资拍电影;9.从狐朋狗友变为EMBA同学会;10.从流里流气变成佛里佛气。(9)
我们可以看到,马缰符合这里的不少标准。他还曾经在耿菲儿面前暗指伟宁虽然是“所谓绅士,就是藏着比较深”;但“耐着性子的狼,都一样”。其实,他也不过同样为了得到耿菲儿,而与伟宁一样耍尽手段。区别仅在于,伟宁用物质性的“浪漫”来诱惑,而他用装作潇洒的姿态来迷惑对方。比如,这个闯到拍卖会现场表示自己鄙夷那些“能装”的、要“面子”的大款的守护“本真”的人,却要在耿菲儿面前讨回“哥的面子”。这不能仅仅被认为是他的矛盾所在,而是影片无意中流露出的有关“尊严”的“身份”意识。这种尊严与平民与底层阶层的“无权利但要有尊严”的“尊严政治”无关。它的潜台词是“你可以侮辱我的一切,但不可侮辱我的灵魂”。这让我们想起了自诩“我从不装”的当代资本阶层名人任某的名言:
为什么我能成为“姑娘们最想嫁的人”呢?原因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我真实,并且诚实不说假话。在这种背景下,网络上才会出现这样的言论:嫁人要嫁XXX。这里的“XXX”只是一个符号,一个现代社会中缺少的符号。(10)
众人皆知的是,作为今天在社会上最为显赫的资本阶层的代言人和象征的任某有众多姑娘青睐,与他的权势和金钱大为相关。而其大言不惭的“我真实”在这里如同“皇帝的新衣”一样让其得意而不自知。马缰的“不结婚就不能爱吗?”就是这个阶层最为向往的绅士面目下的另一面,即以“浪漫艺术家”的“风流自在”作为调剂生活的养料。无论马缰是否有足够金钱支撑他这种奢侈的嬉皮士生活,他至少在意识上已经膜拜并身体力行这种“高等阶层”的生活方式。而耿菲儿最终选择了他,也是无意识中向这种“只有高等人才配享有”的生活方式投诚。
这种“装”当然首先表现在这个阶层的引以为豪的生活方式。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耿菲儿与其母亲居住在一个宫殿式的豪宅中,以高雅的健身瑜伽度日。他们炫耀“素质”话语,因此耿菲儿曾经以此来要求马缰注意他的“素质”。但正如马缰尖刻地列举道:这些人虽然以“不迟到,不吹牛,低碳环保,有爱心,还喜欢孩子”为自身标榜的形象,但他们其实虚伪无比:“花这么多时间搞慈善,是合理避税吧?”我们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马缰迟到、吹牛,但也同样“充满爱心”,其实不过是这个阶层需要的自我解嘲的另外一个版本而已。
这种“装”还表现在男女尽管迷恋上的是对方的肉体,也要装作是欣赏对方的灵魂。网友犀利地评论道:“为什么我们的男猪要有事没事的裸上半身啊。下河抓石头为什么要脱上衣,不是应该脱裤子吗?”(6)同样的场景当然还有在天台上雨中浪漫的一幕。而耿菲儿在庐山投宿的家中,先是无意中撞见马缰在洗澡而尖叫,继而在澄清“误会”后,马缰的浴衣“无意脱落”而再次尖叫,不过是这种“装”的低层次表现。之所以是“装”,是因为作为和外国男友刚刚分手,并在外国女友面前表示自己随时可以表现出性高潮的耿菲儿来说,她的表现如麦丹娜的歌曲所唱的那样“宛若处女”,让人不可思议。
当然这是编导的特意安排,而且是必须的设计,以便逃避“保守”的观众对生活作风“西化”的男女主人公可能的反感。因此我们看到,以“不结婚就不能爱吗”为信条的马缰虽然必定是情场老将,这里却也表现得“宛若处男”,在窥见自己肉体的耿菲儿面前羞赧地抱头乱窜。同样的设计还在于,根本就不想结婚的马缰给出的不结婚的理由却是“结婚是多大一件事情,怎么能说结就结?”这种规避是我们已经熟悉的在西方肥皂剧中常见的、为了避免冒犯中产价值观而找的套辞。但当一些评论者感到“奇了怪的是恋爱过几次的女主角,吻过那么多次不同人的女主角,突然发现吻是种奇特的东西,像是一种匹配的骨髓或者基因,她闪电般地找到自己要的感觉。”(8)他/她所没有想到的是,影片所实际反映的爱情观是资本的人格化身希望得到的是一个“床上是荡妇,床下是淑女”(并且还要是处女)的时尚玩偶。而这一切伪装,都只不过是资本阶层自我意识的无意识声张。
四、结语
在影片中,马缰对耿菲儿说:“如果放在三十年前,一切都会变现实。现在什么年代?结婚不是时尚的想法。”耿菲儿无奈地承认:“你说的没错,你自由了。”这是个什么年代?三十年的变迁意味着什么?表面上,这是如编导所言的,从原来的“纯真”的爱情转变为不再那么保守的“后现代”式爱情,但“真情”不变。但其实,原来的恋情本来就不那么纯粹。从今天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个已经成为(原来敌对双方的)“富二代”和“官二代”之间的恋情,尽管当时对这种“二代”的含义还没有今天所理解的这么深刻(当然也是因为当时的“二代”的发展也还没有达到相当程度)。在当时,这种恋情有统战的需要,也有去革命化后的社会世俗化的影响,所以受到民间观众的欢迎。这种去政治化的倾向在九十年代后发展越发迅速,但阶层分化在这种去政治化的生活里视若不存。
在这个影片里,对此也有一定的呼应。比如,耿菲儿在和母亲扫墓时说“爷爷和外公真有意思。从前是朋友,后来成了敌人,最后又变成亲人。”而“董事长”则对此世事变幻解释道:“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不定因素,看似复杂,原本简单,凡事都有个定数,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强求。”取消阶级分析的根本方法的社会无法理解“朋友”和“敌人”之间的来回变迁,而只能用类似佛家的“定数”、实则是偶然来勉强解释,而这自然倒向了虚无主义主导下的享乐主义:因此耿菲儿对她的母亲回答说:“所以要快乐每一天”。
注释:
(1)参见红网http://hn.rednet.cn/c/2008/12/01/1648948.htm,《庐山恋》介绍,编辑胡蓉平。
(2)参加新闻报道《新庐山恋清新出击》,http://www.tianjinwe.com/hotnews/hlyh/201010/t20101007_1987178.html。
(3)参见新闻报道《新〈庐山恋〉剧照曝光,30年后延续纯真的爱情》,http://yule.sohu.com/20100925/n275243003.shtml。
(4)参见报道:《〈庐山恋2010〉融现代都市元素,强力攻入国庆档》,来源:腾讯娱乐,http://ent.qq.com/a/20100913/000427.htm。
(5)参见报道《〈庐山恋〉张瑜论新瓶装旧酒,揭新片五大看点》,http://ent.qq.com/a/20101001/000111.htm。
(6)参见网友“如斯”的评论《少女的意淫之作》,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191256/。
(7)张瑜说,“30年过去了,观众的审美观发生了变化,与《庐山恋》相比,《庐山恋2010》有‘一变两不变。一个变化是当代青年的爱情观变了,不再像30年前那样保守。两个不变是‘爱情重缘分以及‘爱情的纯真,这是对《庐山恋》主旨的延续。不管在什么年代,爱情总要讲缘分,而且现代青年人同样渴望纯真爱情。”参见《新〈庐山恋〉剧照曝光,30年后延续纯真的爱情》,http://yule.sohu.com/20100925/n275243003.shtml。
(8)参见《〈庐山恋〉的噱头和无奈》,《羊城晚报》2010年10月10日。
(9)参见 http://tieba.baidu.com/p/2693523633。
(10)参见《我是“姑娘们最想嫁的人”?》文章来源:新浪财经, http://finance.inewsweek.cn/20131030,73885.html。
作者简介:王晓平,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