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视频的单机位拍摄与后期制作技巧漫谈
2014-03-23洪雪飞苏刚
洪雪飞 苏刚
摘 要:微课视频摄制技巧因教学内容、教学场地、教学方法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其摄制步骤大体相同,需要经过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等过程。单机拍摄灵活多变,对摄像师的技术要求较高,如何做到扬长避短是微课摄制人员要考虑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微课 视频拍摄 后期制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203-02
微课是近几年在教育界新兴起的一个名词,在其背后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不断发展变革的学习方式作为支撑,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风起云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翻转课堂这些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正一步一步走向教育教学实践,微课的出现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可行途径。
1 拍摄微课视频的前期准备
为了达到微课最佳效果,视频拍摄至关重要。要能保证拍摄的画面色彩还原真实、亮度适当,拍摄内容清晰、稳定,视频连贯顺畅,声音拾取清晰,能够客观地反映课程发生的真实情境,做好各方面充足的准备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1.1 与授课教师的沟通交流
微课拍摄前,摄制人员应该与任课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了解教师微课的教学设计,哪里需要讲授、哪里进行PPT效果演示、哪里需要与学生进行现场问答互动、实验环节的操作顺序和流程是如何安排的,根据微课的教学设计确定拍摄场地和拍摄方式。提前对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了然于胸,这样在拍摄时才不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拍摄的画面才能准确、到位,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1.2 考察拍摄场地
根据学校现有教学场地和教师教学实际需求来安排和确定微课拍摄场地,通过PPT课件演示并讲解的部分集中在多媒体教室现场录制;软件操作类课程以屏幕录像为主、体现操作和制作的步骤,并辅以教学现场的全景画面,使观众具有更加真实的临场参与感;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来到各实践场地,并根据实践操作过程,做到拍摄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画面景别变换合理,如实反映实验操作的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学生的操作情况等,需要特殊效果的课程可以利用虚拟演播技术安排在具有蓝屏的专业演播室进行。摄像师要提前熟悉一下拍摄场地,对拍摄现场的环境布局、光线效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拍摄技巧的运用和光线、色彩的控制提供依据。
1.3 准备摄像器材
拍摄之前准备好摄像器材,磁带贴好标签并做好记录、检查电池电量是否充足。调整摄像机参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具体包括白平衡调整、快门光圈调整、录像格式调整、画幅调整和音量调整等项目。还要带上三脚架、白板、灯光、电源适配器、插线板、话筒等摄像辅助设备。
1.4 控制曝光与色彩
因为大部分教师都会一边利用PPT课件投影演示一边进行讲解,这样在拍摄教师和PPT的全景画面时曝光控制成为一个难点,以教师为主控制曝光,投影仪显示的课件内容就会因曝光过度而无法清晰地呈现在微课视频中。若以课件为主进行曝光,则教师的曝光将会严重不足,整个画面会显得比较昏暗,拍摄效果不佳。因此,对多媒体教室的光线控制要非常讲究,同时配以手动光圈的固定值进行拍摄,当现场灯光布置好后一定要进行白平衡调整,以保证拍摄画面色彩还原真实。
1.5 教师熟练备课
拍摄之前需要授课教师也做足准备工作,教师不仅要对讲课的内容烂熟于心,而且要能快速适应微课现场的气氛,面对摄像机镜头和现场灯光等摄像器材要像面对学生一样自然。
2 微课视频拍摄技巧——单机位拍摄
微课视频的拍摄要面对许多情况,有教师的因素、有环境的因素还有教学设计的因素等,这就要求微课摄制人员采取不同的拍摄技巧解决突发问题。下面将针对单机拍摄这种灵活多变的微课视频拍摄方式进行分析并通过实例说明拍摄技巧的运用(如图1)。
2.1 曝光控制
白天拍摄时,要用窗帘遮挡窗口光线,以防室内光线过强影响课件的投影效果。并需要对主讲教师进行均匀照明,减小投影与主讲教师的亮度反差,达到二者的亮度平衡,拍摄时画面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曝光效果。采用手动光圈且光圈值固定进行拍摄,这主要是因为采用自动光圈拍摄时,摄像机是通过计算画面的平均亮度来调整光圈大小的,如果主体处于逆光状态下,背景很亮、主体很暗,而由于主体占据的面积小而明亮的背景占据画面空间大,通过计算发现画面平均亮度已经超标,则此时摄像机收缩光圈减小曝光量,这就可能导致随着摄像机镜头的运动,画面呈现忽明忽暗的现象。采用手动光圈控制曝光,可以尽量避免上述情况出现。
2.2 色彩控制
由于遮挡了窗帘,因此要格外注意窗帘本身的颜色,窗帘透光率过高会导致室内色温、照明光源色温之间不匹配,实拍之前通过白平衡调整,校正画面的偏色问题。尽量避免傍晚时分拍摄,此时室外光线变化迅速,亮度和色彩控制较为困难。
2.3 镜头运用
单机位拍摄可实现画面景随教师讲解内容适当变换,使拍摄的画面更符合学生学习需求,但对摄像师摄像基本功和现场随机应变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当教师由于讲错而中断重讲时,摄像师需立刻换景进行重拍,这样能够很好地避免后期剪辑时由于前后画面内容相似、景别相同而引发的画面跳动现象。拍摄时需要避开架设的灯光,以免出现穿帮镜头。
2.4 教师位置
这种拍摄方式的优势是教师可以在讲台的一定区间范围内自由移动,针对课件内容逐条讲解时,甚至可以直接在投影屏幕上指指点点,教师的移动不受过多限制。
2.5 PPT处理
投影仪本身的投影效果容易出现色彩不真实、字迹不清晰、频闪严重等问题。在课程拍摄之前有必要对投影仪的投射效果进行重新设置,包括色彩饱和度、亮度、对比度等的调整。特别要检查一下投影仪的扫描频率,日本、台湾、美、英等国家和地区出产的投影仪扫描频率默认为60 Hz,而摄像机以我国电视制式PAL制拍摄时,扫描频率是50 Hz,二者存在的频率差异导致实拍投影画面频闪严重,将摄像机电子快门(Shutter)速度设为1/60s,使投影仪和摄像机的扫描频率完全吻合就能够消除投影画面闪烁的现象。
3 微课视频后期制作技巧
3.1 视音频编辑技巧
后期编辑可以采用EDIUS非线性编辑系统实现,相同内容、相同景别的镜头组接会引起画面抖动,插入PPT全屏画面能够掩盖图像跳跃现象。遇到不同信号源色彩还原不一致、场景转换色调不统一的情况,运用YUV曲线、色彩平衡、三路色彩校正等视频滤镜对画面中亮调、暗调、中间调的不同区域进行色彩微调,调整亮度、色度、饱和度、对比度时应参考画面的矢量图/示波器,防止画面出现色彩和亮度超标现象。
参考音频波形进行音频剪辑,运用调音台对音频轨道调整音量,将音量参考电位设为-20 db,每一音轨可以采用写入、触及和锁定模式进行音量的实时调整,参考音量电位指示器对音量进行适当的放大缩小,防止出现音量过冲或过弱的现象。
3.2 输出设置
节目编辑完成后,参考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视频制作标准输出微课视频,根据拍摄的视频画幅宽高比是4∶3或者16∶9,可以有两种输出选择。输出标清视频,设为方形像素,产生640×480或1280×720的分辨率,输出固定码流为2000 Kbps。采用逐行扫描有别于电视上播放的PAL制视频50场/帧的隔行扫描,主要考虑微课视频都是在逐行扫描的电脑或手机上播放,因此输出视频采用逐行扫描不会出现由于场交错而产生的运动拖尾现象,确保运动画面清晰。先输出压缩比率较大的.wmv视频格式,之后用格式转换器转成.mp4格式的微课作品。
4 结语
总之,微课视频摄制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要求教师、学生、摄像师、后期制作人员相互密切配合,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场地、教学设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调整拍摄技巧和拍摄方法,综合运用照明技术、摄像技术、后期制作技术等,完成微课视频的拍摄、制作、输出,形成制作精良的微课视频资源,满足教师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
[2]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8):36.
[3] 张一春.小“微课”,大“世界”——揭秘“微课”建设内核的十个问题[EB/OL].[2013-10-07].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1shy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