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主流报刊涉华报道变化的及物性分析
2014-03-23吴文浩
岑 粤,吴文浩
(中南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一、引言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重要地位的凸显,部分民众甚至是专家学者认为,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善。老牌报业强国英国的一批主流报刊在西方舆论界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一直将中国当作头号假想敌的美国,其国内权威报刊涉华报道评论往往不如英国的主流报刊客观和真实。因此,作者认为英国主流报刊在西方舆论界涉华报道领域更具有代表性,从中可以更加准确地解读西方舆论对中国态度的变化,故从2008年至2011年英国的主流报刊如《卫报》(Guardian)、《每日电讯报》(DailyTelegraph)和《金融时报》(FinancialTimes)中选择了48篇涉华重要时事报道和评论语料进行及物性分析,从语言学角度论证西方媒体对华报道倾向的变化。
自1979年R.Fowler,B.Hodge,G.Kress和T. Trew出版了《语言和控制》(LanguageandControl)一书以来,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迅猛发展,它旨在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1]。在大多数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中,学者们都借鉴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2]。黄国文也指出,相比较其他语言学框架,系统功能语法 “更适合用来分析语篇”[3](2001)。Halliday把语言的元功能(metafunction)分为三种: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及物性系统是批评语言学家经常使用的的语言学分析工具,是概念功能的一部分。Halliday 认为, “及物性系统可以显示说话者如何用语言来描述世界的客观现实, 如何描述一个人及其社会的内心主观世界, 它是一种文本分析的一种有效的工具。”[4]在对新闻语篇的分析和研究中不能忽视及物性的意识形态意义,因为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可揭示报道者的意图和动机。
及物系统是以小句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及物系统分六个过程,分别是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Fairclough 提出“选择哪一种过程来表达一个现实世界中真正发生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意义。”[5]新闻撰稿人通常声称自己的报道是客观的,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撰稿者往往通过不同的及物性过程来实现自己的写作目的或者体现自身对事件的某种认识和观点。对新闻语篇中的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再现报道者的社会经历和心理经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主流媒体的对华报道成了学者研究的热点。有的从新闻传播角度运用框架理论来探讨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看法[6],有的从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来分析西方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偏见[7],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对涉华报道进行语篇分析[8]。多数学者都选择以美国主流报刊的涉华报道为研究样本,研究目的也多为归纳总结涉华报道的特征,从而揭示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常常是带有偏见的。但是对涉华报道的变化趋势进行动态分析的目前还比较少见。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系统为理论框架,以2008至2011年英国主流报刊中的涉华报道为研究样本,对比分析不同年份的报道中对不同及物性过程的选择以及不同过程中参与者和动词的选择情况,研究隐藏在背后的英国主流报刊对华报道倾向的变化。
二、及物性过程的选择分析
所选48篇新闻语料的总字数达到20 578字,平均每篇约为428字,涉及到的及物性过程数为1325个,平均每篇为27.6个。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2008至2011对华报道语篇及物性过程分布统计
可以看出每年的对华报道语篇中使用的物质过程最多,后面依次是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使用不多,一起归在其它过程中统计。从纵向看,2008年到2011年,物质过程数量是在逐步增长,2011年增长的幅度最大;言语过程从2008年到2010年数量在下降,而2011年又大幅度增长;关系过程的数量是逐年在下降;2008年的语篇心理过程使用较少,2009年数量骤增,2010年和2011年又减少。由于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在这些语篇中使用很少,这里不作统计和分析。这些过程选择的变化说明了以下现象:
第一,物质过程数量的增长,体现了对华报道语篇越来越侧重对客观事实的描述。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情的过程,它记录了这个客观物质世界。在新闻语篇中使用物质过程描述事件,可以增加报道的客观性。而从2008年到2011年涉华报道语篇中使用的物质过程的数量是在逐步增长。
第二,保证一定的言语过程数量,体现了对华报道语篇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其次是言语过程,新闻语篇常常通过引用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言论来增加报道的客观性和说服力。从语料分析可以看出,其中保证了一定数量的言语过程,表明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第三,关系过程数量逐年减少,说明对华报道语篇中撰写者个人主观的分类和定性分析越来越少。关系过程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体现了人们的主观分类行为。关系过程逐年的减少,说明作者越来越少对事物和人进行归类和定性,因为这往往带有很多的主观色彩。
第四,心理过程数量呈下降趋势,说明对华报道语篇越来越少对内心世界的主观描述。同样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还有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描述内心世界的思想、情绪、认知、感知、喜好、欲望等的过程,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心理过程的使用总的来说是呈下降趋势的。从语篇中对过程的选择不难得出结论,英国主流报刊涉华报道越来越接近真实和客观。
三、及物过程中参与者与动词的选择分析
及物过程的选择可以反映出报道者的意识形态,而过程中具体的参与者和动词的选择则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分析出报道者的写作目的与观点。为了进一步对语料进行具体的及物性分析,作者从语料中选择同样主题的3篇报道,这3篇都是针对在中国举办的大型盛会的报道,依次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中国60年国庆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通过3个语篇中报道者所使用的参与者与动词的变化来分析英国主流报刊对华报道倾向的变化。由于这3个语篇中主要使用了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言语过程,下面就从过程来具体分析。
(一) 物质过程
2008年对北京奥运的报道中共19个及物性过程,其中12个物质过程,占总数的63.2%,甚至高于后两篇新闻,看似作者用相当大的篇幅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然而,这些描述很多都是不全面和主观的。从物质过程的动作者(Actor)来看,报道者多次使用I和you,如I can’t see any stairs. 和You can’t have a ceremony.说明报道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尽管是使用了物质过程,却并非对事实的客观描述。而这两个小句从过程描述来看,都用了否定形式,表达的都是作者并没有看到什么,言外之意是开幕式内容空洞不值得一看,是对中国的一种讽刺。
再看2009年对中国60年国庆的报道,共21个过程,其中10个是物质过程,接近一半。有3个小句的动作者是China’s Communist Party,表示过程的动词依次是pull off,stamp和instill,目标依次是a picture-perfect parade,its authority和 pride among its people,从目标的修饰语就可以看出情感是正面的,比如perfect和pride,体现了西方媒体对中国共产党的正面肯定。对于阅兵仪式的过程也都是属于客观描述,如 Around 5,000 troops took part in the show of strength. 和An AWACS plane led an airborne display of China’s air force skills.反映出了阅兵的盛大和威严。
2010年对广州亚运会报道中共30个过程,物质过程达到18个,达到60%。这篇报道更是强调了在这次盛会中中国的绝对实力和统治地位。报道一开始概括介绍了亚运会的奖牌情况,动作者使用了China,they等,如China topped the Games for the eighth consecutive time. 和They secured 199 winning golds, 416 medals in total.同时,在动作的目标中使用具体数据,客观地展示了中国的实力。除了总体情况的描述,语篇中还有对具体的中国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和优异成绩的报道,如Sun obliterated the previous Asian mark by more than 10 seconds. 表示动作的词选用了obliterate,意思是“抹去、刷新”,体现出中国运动员舍我其谁的霸气。物质过程在整篇报道中出现了多达11处,对中国运动员的报道非常细致,显示出了中国军团的绝对实力。虽然中国的优势地位明显,但是报道并未对整个比赛的质量否定,这与以前对中国称霸亚运会阻碍亚洲体育整体水平发展的报道有很大不同。这也可以看作是西方舆论对中国态度变化的趋势。
(二)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是指反映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是对客体的一种描述和判断。研究新闻语篇中的关系过程,可以分析出叙述者报导事件时的着眼点,继而分辨新闻的倾向性。
2008年对北京奥运的报道中有7个关系过程,在3篇新闻中比例是最高的,反映了作者倾向于利用个人的经验,从个人的出发点对事物进行描述和判断,使报道缺少应该有的客观性。如The Olympic torch is alight. The Games are begun. 和The drama is nigh。这三个小句都是运用关系过程对开幕式的进行描述,实际上是忽略了过程直接呈现结果。更严重的是有些关系过程还体现了报道者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污蔑,如The torch looks an awful long way up.动词look,指“看起来”,带有严重的主观色彩,另外还使用了贬义词awful,说明了作者主观上就是对北京奥运会没有好印象。另一个关系过程,That’s how they’re doing it.更是完全暴露了自己的立场,作者对北京奥运会充满了不屑,认为跟他想的不一样,开幕式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开幕式,意识形态和个人偏好完全展露在读者之前,完全无视主办方的精心安排和准备。
2009年对中国60年国庆的报道中有3个关系过程,其中有两个都是介绍天气条件,另一个是属于识别类的关系过程,两个实体分别是The highlight of the day和the military parade,说明了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军事实力的重视。
2010年对广州亚运会报道中的关系过程中,有3个是用来说明中国代表团强大的实力,带有一些主观的理解,但这里是为了报道中国选手的轻松获胜,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比较恰当的。如Lin is, however, the better player. 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关系过程,认为林丹是better player,没有多余的描述。就像中国的运动员一样,中国用绝对的实力换来了西方人不吝惜的夸奖。这说明英国主流报刊的涉华报道已经在朝着公正客观的方向发展。
(三)言语过程
2008年对北京奥运的报道中没有出现言语过程,这在新闻报道中是不常见的,在新闻报道中使用言语过程主要是通过引用他人的话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全面,而这篇文字中并没有看到言语过程,而却使用了I,you这样的词,可见作者的报道是相当主观的,他先入为主,没有听听他人的看法和经历,这使得他的报道相当偏激和不客观,这也是一些媒体反华辱华报道的一个典型代表。
2009年对中国60年国庆的报道中共有6个言语过程。多数的讲话者为President Hu(胡主席),在动词的选择上有中性词tell和say;也有shout和yell back,表现出了中央领导和接受检阅的部队的气势和良好精神面貌。然而也有一个言语过程的动词是负面的,即State media boasted of the latest hardware. 讲话者是state media,引用中国官方媒体的话,动词却用了含有贬义色彩的boast。在新闻报道中,言语过程是表达作者观点立场很重要的方式,其中讲话者和过程动词的选择都具有深刻寓意。报道者认为中国官方媒体是在炫耀本国的军事实力。说明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给了英美国家很大压力,西方人对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一方面很妒忌,一方面也很忌惮,说明西方舆论对中国的态度要发生根本变化还是需要很长时间。
2010年对广州亚运会报道中,言语过程有6个,占20%,动词选用了say, tell和report中性词等,都属于正常引用,使新闻更完整。值得一提的是,和2009年的报道一样,有一个言语过程的说话者也是“中国官方媒体”,讲话内容是over 500 million watched, or kept up to date with, his win last week,即“有五亿人观看或关注上周刘翔获胜的比赛”,但不一样的是,2009年的报道中动词是使用负面词boast,而这篇报道则是使用report,很明显,这一次英国报刊并没有认为中国官方媒体在炫耀人数之多,而是用“报道”这个词来表示他们的肯定。
而综合所有2008年到2011年的涉华报道语料,言语过程中积极的和中性的动词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而负面的动词比例则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如下图所示:
图1 2008-2009年对华报道语篇中言语过程动词的变化
上图显示,2008年至2011年这四年间,在英国主流报刊涉华报道中的言语过程中,积极的和中性的动词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而负面的动词比例则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说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中外交流的推进,英国主流报刊的涉华报道总体上正朝着更加客观真实并对中国有利的方向发展。但同时中国的快速发展给西方国家带来了压力,一部分反华势力大肆宣传中国威胁论,这是中国应该注意的地方。
四、结语
在新闻报道的制作中,媒体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语言是他们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识形态的有效手段。及物性系统的批评语篇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揭示新闻语篇中隐含意义和意识形态的强有力的方法。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英国主流报刊近年来涉华报道并非像标榜的那样客观、公正,报道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立场。但是通过2008年到2011年涉华报道的及物性分析,也必须看到,英国主流报刊的涉华报道正呈现出越来越客观真实的倾向。这与近年来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是分不开的,也说明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重视。
参考文献:
[1]FOWLER,R .Language and Control[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9.
[2]WODAK, R.Language, Power and Ideology[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1989:8.
[3]HUANG Guowen.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scourse Analysis:A Study in Advertising Discorse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1.
[4]HALLIDAY M 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5]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180.
[6]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10):15-18.
[7]范勇.《纽约时报》涉华报道对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策略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3(5):82-87.
[8]徐健,陈红,陈卫平.权力、话语操控与意识形态——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解读外刊新闻标题[J].社会科学家,2009(4):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