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邑银信”研究述略

2014-03-19邓文华

关键词:侨乡华侨研究

邓文华

(五邑大学 文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近年来,随着“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特别是由张国雄教授领衔、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华侨历史研究所合作申报的《侨批文书整理与研究》被立为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五邑银信”再次成为侨批研究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尝试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五邑银信”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以求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并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从时间上看,“银信”(侨批)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比如,1914年日资台湾银行曾完成名为《侨汇流通之研究》的调查。1929年,杨起鹏完成了名为《汕头银业史略及其组织》的报告。1947年,广东省银行曾在其出版的《广东省银行季刊》第3卷第10期报告了海外侨批业的调查情况。[1]1949年后,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侨批的研究逐渐暗淡。改革开放后,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关注侨批问题。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五邑侨史》(1984)、《台山县侨乡志》(1985)、《台山侨史学报》(1989)等的创刊或出版,为包括“五邑银信”在内的侨乡、侨史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上述研究活动已零星涉及“五邑银信”的内容,但均未把它独立出来进行专题研究。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较早直接以“五邑银信”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当属曹汉生的《抗战时期“四邑”侨汇(批)通阻情况初探》,该文发表在《五邑侨史》1988年第5期。进入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后,在江门市档案局、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一些学者的努力和推动下,“五邑银信”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的来看,“五邑银信”的研究只有20多年的历史,仍处于起步阶段。

从内容上看,“五邑银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义、缘起、流变、特点、现状等方面。关于“银信”的定义,学界的看法比较一致,即“晚清民国时期五邑及其周边粤语方言区民众对海外华侨华人寄回家乡的汇款(‘银’)和家信(‘信’)的统称。”[2]至于“银信”的起源,则与近代以来的移民活动分不开,同时与当时金融、邮政、交通条件的不健全有关。关于“五邑银信”的特点,有论者将其归纳为:“数字的独特书写方式”、“来源地主要集中于美国和加拿大”、“流通渠道多样”(包括水客带回、商号经营等)、“汇款的币种多”及“数额大”等方面。以币种为例,其常见的有港币、美金、先令、佛朗、国币等。与其他地方的侨批相比,“五邑银信”的汇兑方式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有三种,即:直接寄往国内家属;寄往香港的亲友,取款转汇或带回;寄往广州或其家乡的商号转交其家属。[3]36-37现状方面,有数据表明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开平市文物局等单位收集到的“五邑银信”约为4万件,其中最早的一件可以追溯到光绪九年(1883年)。在文献整理方面,刘进和李文照合编的《江门五邑侨汇档案选编(1940—1950)》[4],以及江门市档案局、江门市方志办和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合编的《情系侨乡——五邑银信档案图册》[5],都在相当程度上展示了“五邑银信”的现状。

从视野上看,“五邑银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文献学(档案学)、历史学(专门史)、传播学(广告学)和社会学(民俗学),下面逐一论述。

第一,文献学(档案学)。由于“五邑银信”是“侨乡特定历史阶段的一种历史见证”,且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可谓是“研究华侨史、金融史、邮政史、移民史、海外交通史等学科的珍贵资料”。[6]因此,如何从文献学的角度来整理、研究“五邑银信”就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内容。吴晓琼认为,“五邑银信”的文献价值包括四个方面,即历史凭证价值、中华伦理价值、美学欣赏价值和文化交流价值。[7]张国雄认为,“五邑银信”的文献价值有三个体现,即“国际移民文化的独特见证”、“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和“世界记忆遗产的历史珍品”[8]。

由于银信主要流传于民间,因此如何征集、保护、利用它们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吴江华认为,“五邑银信”的保护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公众参与文献遗产保护的机制”;二是应当重视“文献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三是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努力实现银信的数字化;四是“建构多级《记忆名录》,开展文献遗产的普查”。[9]刘进则认为,“五邑银信”的保护和利用应当考虑以下路径:一是“通过以文物为载体论述、优化该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增强政府持久征集、保护文物的动力”;二是“鼓励、扶持民间收藏家、文化企业家经营专题博物馆”;三是“整理出版银信文献,提供学术研究素材”。[10]应该说,上述建议比较切实可行,值得学界参考、借鉴。

第二,历史学(专门史)。众所周知,华侨华人为五邑地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事实上,江门在1902至1925年间之所以能够获得较快的发展,甚至从一个隶属新会县的小圩镇升格为广东省直辖市,与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主要是北美地区的华侨的贡献密不可分。具体而言,这种贡献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业、工业、房地产业、商业和银信金融业等方面。[11]以交通运输业为例,像新宁铁路的兴建就与台山华侨陈宜禧(1844—1930)的努力和贡献分不开。此外,还有一些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1946年广东全省侨汇为245亿国币,其中来自东南亚的只有83亿,另外162亿来自美洲。据1937年统计,五邑地区侨汇每单汇款平均在150-400元国币之间。1877年美国议会对美国华侨汇款数额加以估计,年平均180 000 000美元。”[3]36除了经济方面的贡献,其他诸如捐资助学、兴建医院等方面的贡献也是从事华侨华人史学者关注的重点。

第三,传播学(广告学)视野。这方面以刘进的论文《民国时期五邑侨刊中的银信广告》最具代表性。[12]该文在考察晚清、民国时期五邑地区(当时称“四邑”)报刊出版的基础上,以案例的形式简要梳理、分析了银信广告的大致情况。其考察的范围主要包括:《四邑旬报》、《新宁杂志》、《台山工商杂志》、《开平华侨月刊》、《新会沙堆侨安月报》等当时影响较大的一些侨刊、侨报。该文较好地整理了一些“五邑银信”方面的广告,有助于我们认识“五邑银信”背后凸现的商业信用和广告伦理。

第四,社会学(民俗学)视野。这方面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五邑银信”与五邑地区的近代化关系。刘进认为,五邑地区之所以比其他一些地区更早进入近代社会(工商社会),与侨乡的贡献、银信的邮寄等是分不开的。他指出:“海内外各种团体为争取银信递送中的利益,或以家族亲情纽带和地域意识、或以现代权利义务观念为理据进行激烈竞争。这种竞争引发的侨乡社会观念转变,是乡土社会开始向工商社会转型的表征。”[13]袁丁认为,近代台山、新会、开平和恩平四邑侨乡的市镇化或城市化趋向与侨汇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其市镇化或城市化趋向包括:乡村民居建筑格局、市场发育、流通货币、文化与传统、民俗民风和乡民价值观等都出现了市镇化取向。[14]二是“五邑银信”与五邑民俗之间的关系。它集中体现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及其美学风格的形成。刘进指出:“‘开平碉楼与村落’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最令从事申遗工作专家学者欣喜的是,每当打开一栋尘封已久的碉楼,都可以发现大量华侨书信和其他文物。透过这些书信,能够解开许多碉楼建筑之谜和碉楼背后更多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银信与‘开平碉楼与村落’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文化遗产的两个面:银信是‘开平碉楼与村落’形成的物质和思想基础,‘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华侨心血‘银信’的物质表征。”[15]应该说,上述分析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尽管“五邑银信”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于此,笔者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说明。

其一,对银信的重视程度(特别是民间对银信的重视程度)还有待于提升。尽管有不少学者非常重视“五邑银信”的研究,但总的来看还不如潮汕侨批受到的重视程度。以潮汕侨批的研究为例,比较重要的学术研讨会已召开了三次。2004年11月7至8日,首届侨批文化研讨会在汕头举行。会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推出了《首届侨批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2004年)。2007年12月8至10日,第二届侨批文化研讨会在潮州潮安县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侨批与金融”的主题展开了讨论,他们力求在首届侨批文化研讨会的基础上,将侨批文化研究引向深入,转入专题性研讨。[16]此次会议的成果便是:《第二届侨批文化研讨会论文选》(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编,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2010年12月9至10日,第三届侨批文化研讨会在揭阳举行。随后,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了此次会议的成果《第三届侨批文化研讨会论文选》。应当说,上述会议在相当程度上推进了潮汕侨批的研究,也反映了学界对潮汕侨批的重视程度。令人欣喜的是,2013年12月,五邑大学、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联合举办了名为“比较、借鉴与前瞻:国际移民书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这有力地推动了“五邑银信”的研究。顺便提一句,像银信这类具有民间性、唯一性的档案,仅靠学术界的重视和努力还远远不够,还必须重视发掘、调动民间的积极性。

其二,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以数量为例,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直接以“五邑银信”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只有8篇,即刘进的《民国时期五邑侨刊中的银信广告》、《岭南人文图说之四十九——五邑银信》、《从银信看“开平碉楼与村落”》、《媲美徽州文书的跨国民间文献——五邑银信》、《银信收费与珠三角侨乡社会观念变迁》、《论五邑银信的文献价值及其征集、保护和利用问题》,袁丁的《侨汇与近代五邑侨乡市镇化趋向》和史艳群的《试论五邑银信的特色》。[17]上述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五邑银信”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和细化。

在专著和学位论文(硕博论文)方面,“五邑银信”研究成果的数量也较少。以专著为例,尽管有些专著已涉及到了“五邑银信”,比如周南京主编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广东省地方志史编纂委员会编的《广东省志·华侨志》,以及梅伟强和张国雄主编的《五邑华侨华人史》,①但把“五邑银信”独立出来进行专题研究的论著还比较少。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相关论著有三部,即刘进独著的《台山银信》、《五邑银信》,刘进与人合著的《银信与五邑侨乡社会》。②在学位论文方面,尽管像张军的《近代中国侨批业研究》、胡乐伟的《近代广东侨乡房地产业与城镇发展研究(1862—1949)》、邓玉柱的《侨乡祖宗研究——以开平县赤坎镇司徒氏、关氏为中心(1912—1949年)》,张小欣的《1949—1956年广东侨批业管理政策研究》、任健强的《华侨作用下的江门侨乡建设研究》也涉及到了“五邑银信”的问题,③但它们均未对此进行专题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五邑银信”研究的起步晚,但以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为基地,按照学术的路子进行整理和研究,起点较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笔者仍然认为,若想对“五邑银信”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除了应进一步收集、整理原始文献外,还应拓展研究视野。其中,可以考虑的视野包括媒介文化、叙事学和伦理学等。以叙事学为例,因为每件银信的背后都可能蕴藏着一个或一批五邑华人华侨的故事,所以如何从叙事学的角度把这些故事讲好进而梳理整个五邑地区的华人华侨史,应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相信在以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江门市档案局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的努力和推动下,“五邑银信”的研究一定会不断走向深入,并取得更大的收获。

注释:

①参见: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广东省地方志史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梅伟强、张国雄主编《五邑华侨华人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②参见:刘进著《台山银信》,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年版;刘进著《五邑银信》,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刘进等著《银信与五邑侨乡社会》,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③张军:《近代中国侨批业研究》,厦门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胡乐伟:《近代广东侨乡房地产业与城镇发展研究(1862—1949)》,暨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邓玉柱:《侨乡祖宗研究——以开平县赤坎镇司徒氏、关氏为中心(1912—1949年)》,暨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张小欣:《1949—1956年广东侨批业管理政策研究》,北京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任健强:《华侨作用下的江门侨乡建设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焦建华.近百年来中国侨批业研究综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2):49-58.

[2]刘进.媲美徽州文书的跨国民间文献——五邑银信[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 7-10.

[3]史艳群.试论五邑银信的特色[J].群文天地,2012(4下).

[4]刘进,李文照.江门五邑侨汇档案选编(1940—1950)[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5]江门市档案局,等.情系侨乡——五邑银信档案图册[M].江门:江门市档案局,2011.

[6]李荣汉.五邑银信:江门五邑侨乡的特定历史见证[N].江门日报,2012-11-14.

[7]吴晓琼.海邦剩馥——广东侨批档案的价值研究[J].广东档案,2011(1):37-39.

[8]张国雄.广东侨批的遗产价值[J].广东档案,2012(1):28-31.

[9]吴江华.社会记忆视角下文献遗产的保护研究——基于广东侨批的个案分析[J].档案学通讯,2009(4):35-38.

[10]刘进.论五邑银信的文献价值及其征集、保护和利用问题[M]//刘泽彭.互动与创新:多维视野下的华侨华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11-424.

[11]梅伟强.五邑华侨对江门建省直辖市的重要贡献——纪念江门建市80周年[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36-39.

[12]刘进.民国时期五邑侨刊中的银信广告[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33-37.

[13]刘进.银信收费与珠三角侨乡社会观念变迁[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7-10.

[14]袁丁.侨汇与近代五邑侨乡市镇化趋向.互动与创新:多维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M]//刘泽彭.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25-434.

[15]刘进.从银信看“开平碉楼与村落”[J].中国档案,2009(3):14-17.

[16]王文.将侨批文化研究引向深入——第二届侨批文化研究会述评[EB/OL].(2008-07-23) [2014-09-19].潮人网. http://www.chaorenwang.com/channel/qpwhyj/showdontai.asp?nos=1579.

[17]刘进.岭南人文图说之四十九——五邑银信[J].学术研究,2008(1):封3.

猜你喜欢

侨乡华侨研究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我的华侨老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