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绽放“仁”的光辉
2014-03-22黎伙有
黎伙有
当前社会,物质丰富,而传统文化日趋衰落,人们道德失范,精神空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备受冲击。番禺区石楼镇赤岗小学站在历史和现代的交汇点,回到传统文化的源头,去寻找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独具匠心地提出了“立仁”学校文化,重新绽放“仁”的光辉,也为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找到归宿。立仁价值学校文化朱永新教授说:“我们之所以关注文化,不仅是新教育自身理论建设的需要,也是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的貌似繁荣而实质缺失的大背景下,新教育人的一种文化自觉。”
对此,我深以为然,不仅是新教育该有这样的文化自觉,任何一所学校都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文化应该是一个学校最柔软而又最有力的动因。每所学校对关乎文化的一系列核心概念都有自己的理解,而基于本土的独特理解才是一切个性化行动的出发点。
一、叩问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
当前社会,物质丰富,而传统文化日趋衰落,人们道德失范,精神空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备受冲击。在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道德滑坡”现象日益严重。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处在价值观变革的时代,多种价值观同时并存,有我国传统价值观,也有现代西方价值观,有原有计划经济时期的价值观,也有现代市场经济时期的价值观,更为突出的是受功利主义影响,人们道德观念迷茫,道德判断失去方向。
学生是社会中的人,自然受到社会多元价值的影响,“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了困扰学生的一个难题。
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学校教育应该有自身的文化担当,价值取向的重建就是学校的“独当之任”。
二、回到传统文化的源头
纵观时下学校,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化的缺失已将儿童带入了一个他们倍感陌生、抽象、片面和异己的地带。传统文化的失落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误、幽暗甚至荒芜,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根柢、有智力没情怀的“怪物”。
在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又应当用什么样的文化为校园“立魂”?
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直截了当地宣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3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站在历史和现代的交汇点,我们强调我们是中国人,是中国文化的传人,是儒道文明的受惠者和继承者,学校文化的建设不能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基于此,我们回到传统文化的源头,去寻找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梳理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色就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
《论语》有多处论述“仁”,其中最能表达“仁”的论述有: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2.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5.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6.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理解“仁”的主要含义。“仁”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仁”就是爱人,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要拿自己作比,凡是自己不愿意的事,就不要加到别人的头上;凡是自己希望能够有的,也要使别人能够有;自己所希望能够达到的,也要使别人达到。
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视“仁”,不难看出是人的根本标准,体现着人的本质、人性的价值、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对人的解放和发展。“仁”的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也是深刻的。
教育的标准则是使每一个人得到最大的、和谐的发展。肖川说,“把人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从心灵之间永无宁日的战争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势中放出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
今天的教育要发扬“仁”的精神,并赋予“仁”以时代的意义,就要把人的心性建设放到一定的高度,增强对人类心性的关怀。
三、构建赤岗小学的文化格局
具有近80年历史的赤岗小学,以传承与创新之秘诀,提出“立仁”教育发展战略,以“立仁”为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博文萃思,厚德立仁”,引导学生做有中华文化之根的“立仁”之人,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博文萃思,厚德立仁”:广泛通过多种形式吸古今中外好的建议或思想,坚持开放、包容、博爱的教育观,以“仁术”(施行仁道、仁政的方法)管理学校,用“仁诲”(仁爱的教诲)教育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的“仁人”(有仁德的人)。
“博文”,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吸取别人的经验。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方法,或者系列的活动,如广泛阅读。
“萃思”,传承“萃思堂”的历史文化。赤岗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开村始祖是石楼陈氏敏行的第六世孙,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在村内曾建有大小宗祠30多座,现保存完好的有7座,都集中在清颍大街延伸至聚星大街全长400米地段内,可喻为“祠堂一条街”,其中就有陈氏大宗祠(萃思堂)。“萃思”的原意是收集他人的好的思想。在这里的内涵也是方法,即积极通过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等方式来吸取更多好的思想。
“厚德”,发展“广东精神”的现实内涵。“厚于德”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厚于德”就是广东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厚于德”来源于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进一步引申出广东近代以来的真实写照,这体现在对新思想和新事物的开放包容上;体现在不同族群的相互包容和接纳、和谐发展上。
“立仁”,“仁”意味着什么呢?仁者就是自己想问题做事情时也同时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帮别人也达到目标。这是“忠”的表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恕的表现。对于学校来说,就是校长对于学校的管理实施“仁术”,教师对于教学做到“仁诲”,把学生培养成为“仁人”。
“立仁”教育,围绕恭、宽、信、敏、惠等道德规范,以“忠”和“恕”之法,行“立仁”之道。“忠”之法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对自己的要求,认真、虔诚,真心诚意、积极为人,是一种“成人之道”;“恕”之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他人的要求,将心比心,尊重、宽容、宽恕他人,是一种“尊人之道”。
赤岗小学开展“立仁”文化建设,吸收儒学文化之精华,其目的是要培养具有“仁”意识与能力的现代人。
四、结语
老子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学校文化所彰显的就是这样一种力量,如溪水潺潺般柔软、纯净,又如水滴石穿般坚硬、顽强。赤岗小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教育行动,为价值的重建,也为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找到归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