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用赏识性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2014-03-22左翠霞孙尚波
左翠霞 孙尚波
心理学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赏识为主的原则,教师要欣赏学生,并把它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强化手段,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赏”。赏识评价教学效率一个人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别人的鼓励和欣赏,欣赏别人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位成功的教师也必然会欣赏他的学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两类:消极强化手段(惩罚性教育)和积极强化手段(赏识性教育),实践证明,惩罚性教育往往导致学生出现对抗的行为、抵触的情绪,导致学生出现逆反而不愿意学习,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行为。而赏识性教育往往容易被学生接受,它可以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尊感,从而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知,赏识相比惩罚更有效,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贯彻以赏识性教育为主的原则,教师教学中把它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强化手段。
实践证明,要想在全体学生中实现素质教育,使不同层次的不同学生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材施教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把“因材施教”运用到“赏识性教育”中,就成了“因材施赏”,即:对学生按智商、个性、生理等特点的不同进行分组归类,对待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欣赏方法,在不同的方法中积极贯彻落实赏识性教育。
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学习。学习成绩的高低不仅仅代表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量,而且还影响着一个学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人际关系。同时,一个学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人际关系反过来也会影响该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的成绩可以让学生完成自我认可,可以让学生获得老师、同学及家长的认可,可以让学生更加得自尊和自信,可以让学生更有学习兴趣和热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和展示,而不断地获得老师的赏识和认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以推动学生的自我认可以及获得同学的认可,从而让学生更自信和自尊,更加的有责任感,让学生加倍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进而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形成良性循环。《中国教育报》曾刊出这样一个故事:自然科学家戴嵩松在上五年级时,因为生病她住院20多天,学业因此受到影响,病愈回校第一天的自然课小测验,她的成绩是50分,让她又羞愧又焦虑。但是班主任讲评让她的感受豁然开朗:戴嵩松同学是在一节课也没有上的情况下参加考试,居然能答对一半,这非常不简单,我提出来给予表扬。老师的表扬、同学的掌声,改变了戴嵩松对自然科学的感受,使她以后格外偏爱自然科学,投注了更多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她成为一名自然科学家。
“因材施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热情
心理学家曾经提出期望动机理论:动机=估计成功的概率×对成功价值的评估,对于学生受教育来说,学生对获得成功可能性的评估以及他对成功价值大小的评估,与他接受教育、努力学习的动机的强弱成正比。如果学生认为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大,并且成功带来的价值感强,那么他学习的动机就强,有了学习动机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学习成绩自然就会高。反之,如果学生认为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小,甚至不可能获得成功,或者即使获得成功也对自己没有意义(比如说学习是给父母学的),那么他的学习动机就比较弱,甚至是没有,自然也就没有学习动力,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厌学,成绩自然也一塌糊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赏识性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以及成功的价值,即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与关注,而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的赏识(即因材施赏),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引导其树立适合自己的短期目标,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提高其对成功概率的评估,同时可以使其明确成功的价值—即可以获得认同、赞赏,那么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学习热情就会高涨,学习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因此,对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多表扬、多鼓励、多赞美,及时肯定其进步、其成绩,激发及强化其学习动机,使每位学生都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规范教师的评价分层和赏识行为
1.主观改变
作为一名教师,一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从内心深处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从内心深处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热爱学习并能够学好的,只要我们给予合适的教育方法。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所有学生的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创造能使每位学生都能达到最高水平的学习条件。因此,我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灵活、更加有创造性。
2.客观改变
采用更加规范的评价分层并给予及时适当的赏识行为。首先,把教学评价贯穿渗透在各个教学过程中。运用期望动机理论对每个层面的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根据评价数据帮助学生建立通过努力就能够达到的短期奋斗目标,帮助学生从相对容易成功的角度努力。根据评价数据制订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使教师对各层次学生的奋斗目标都有了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灵活运用“因材施赏”。根据分层评价的数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层推进,分层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并根据其实际结果给予赏识性评价,让几个层面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让几个层面的学生都可以感到经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贯彻赏识为主的原则,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抱怨;多赏识,少惩罚。教师注意运用欣赏学生的原则,把它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强化手段,经常使用,同时要面向全体“因材施赏”,有的放矢,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纪晓旭.赏识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其解决策略.现代教育科学,2010,(4).
[2]周青云.赏识教育理念与后进生转化.教育探索,200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