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语文课堂中师生交流的策略
2014-03-22赵丹萍
赵丹萍
《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交流。”可见,师生交流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双向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学生与教师互为教育伙伴式的交流,是一种自动化的融通性的交流。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交流是每个教育者共同面对的重要任务。语文课堂师生交流教学策略教师通过语文课堂和学生展开不同形式的交流,同时又从学生的行为和态度中获取对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会不断强化教师对自身行为的自我判断与信念的建立。因此如何尝试通过深入、细致地正面引导,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习他人经验、掌握交流技能、提高反思能力,进而提高保教质量,享受工作乐趣已成为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
一、环境创设与生成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多处地方涉及到自由宽松的环境与氛围的建立,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发展学生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等,这充分说明宽松、愉快、安全的外部环境是形成师生交流的前提。
1.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的原则
我们会发现,当学生课前站在一大堆教师准备的成品材料面前时,提出来的问题往往是:这些东西是用什么做成的?怎么做的?尽管成品材料吸引他们,但他们似乎更乐意探究一些内在的、原始的东西。所以,在课前准备时,我们更愿意让学生也参与进来,一起准备合作进行。如在《比尾巴》一课中,我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去观查,并在课前带上他们自己准备的动物形象图或是图书,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尾巴的特点,讲的学生兴致勃勃,听的学生也积极性很高,那一课学生学得很愉快,自编的儿歌也很有意思。
2.支持学生主动探索提问的原则
很多教师把提问定位在本课中,或者限制在拼音、图片这些内容方面,这是很片面的。我们的做法是:不断从课文上提供新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去多想、多问,寻找答案。
二、关注观察与回应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建立积极交流的必要条件:师生双方必须要在交流中保持对对方的关注,这成为双方是否可以进行交流的基础及前提,学生也因此感到信任和有被支持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突发行为及反应。
1.让观察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教师要形成一种教育习惯,即随时对学生做到观察,如操作情况、交往情况以及反应情况等,要了解计划的执行效果。上课时观察,下课时也要观察,观察他们会有什么发现?会遇到什么样的状况?同学之间是如何交流?教师要在所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从客观实际的角度,选用合适的方法方式给予学生所需要的帮助或提出有效的建议。
2.学会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与技能
观察既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也是一种详细了解某事物的有效方法。在观察时,运用某种观察方法,则会使观察效果更明显。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会进行随机观察或者是有目的的观察。在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时,教师要做到“三心”,即“静心,细心,耐心”。静心指在观察过程中不打扰到学生,不能让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使其改变自身的自然行为;细心指在观察时要用心观察学生的每个行为动作,在行为动作中,找到有意义的细节;耐心指有耐心,多等待,不怕花时间在观察这一事项上。最重要的,不论是随机的还是有目的的,观察时都需要勤于记录。
三、个别启发与分层指导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1.按学生不同特点,给予个别指导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差异很大,教师就需要个别问题个别对待了。以下是一个按照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给予指导的案例:如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能力很强,胆子却比较小,总是不敢在语文课堂的中表现自己。于是,我在她没有举手的情况下,请她给大家示范一句语句,在她很轻地朗读完之后,我走到他身边及时鼓励她:“易×的声音太好听了,读得也很好,老师真想请你来当我的老师,我来当学生,你来再示范一次,我来学,好吗?”第二次,她的声音响亮多了,在之后的课堂里,她勇敢多了,更喜欢语文课了。
2.按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给予分层指导
学生的能力水平会有不同,教师对他们的指导也不能简单划一,比较适宜的手法是分层指导。比如,本学期的作业指导,由于他们都是一年级的新生,独立完成作业还有一定的难度,我主张能力较强的学生独立完成;能力中等的学生,在老师对题目分析和示范后集体完成;能力较弱的学生,在上交作业后,个别在课后,由老师单独指导完成。
可见,有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顺应学生的探索教学,再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巧妙的引导,可以实现积极有效的师生交流,并在交流中点燃学生的兴趣火花,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事物的广泛关注及敏锐的观察力也会随之增强。
四、组织讲评交流的策略
在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不仅是体现在教学前的准备和教学中的观察指导,还渗透在教学后的讲评交流过程中。在讲评交流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汇集教学信息,交流经验,解决困惑,共享快乐,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讲评交流的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也是讲评交流的主体。学生很乐意在讲评中表现自己,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新发现、新成果。我们的教师应尽量做一个旁观者、欣赏者,或巧妙地导入主题,或简单地提问,或夸张地设疑,或热情地鼓励,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对话和活泼地交流。
2.讲评交流的内容
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体验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所以课堂教学讲评的内容,最主要的就是学生对探索过程、体验过程的回忆。教师可通过“你发现了什么”“你遇到什么问题,是怎么做的”“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来一起帮你解决的”等引导语,促进学生充分的表达和交流。
3.组织讲评交流的形式
讲评交流的形式很多,比如按范围有分班交流、小组交流、个别交流;按时间有教学前的交流、教学中的交流、教学后的交流等。教师要根据本班情况、当时教学情况灵活掌握。
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闪光点就在于,当这个孩子正好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老师就是那钟声,能够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加深。这其中隐射出的理念不就是《新课程标准》下崭新的师生观吗?这个理念应深入到我们每个教学工作者的头脑中,体现在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中,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角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