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评点批注,深刻解读文本
2014-03-22刘莲郑家仙
刘莲 郑家仙
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是以对文本的阅读为载体的。语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语文课堂上搞好评点批注,有利于学生深刻解读文本,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努力。评点批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解读文本中国《周易·呈辞上》也有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英国莎士比亚曾有谚语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是以对文本的阅读为载体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根据其学习水平、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的不同,不可能千篇一律。也就是说阅读理当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理解。
首先,根据教学预案设计要求,让学生针对某段文字,某个问题作好旁批、点评,形成自己的理解、体会,写于书页相关段落,文字的旁边或天头、地头处,然后再在班内相互交流,师生再一起分析其旁批、点评的优劣长短,同学之间相互“取其精华,补己之短。”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化观点的舞台。
在学生一起学习七上的《在山的那边》时,我曾要求学生为“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那个山顶”一句中的“隐秘”作点评分析、要求学生写写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象?能不能换个词。
问题提出后,学生结合课下的注释,有学生这样写道:“因为作者听妈妈说山的那边是海,所以我决定悄悄地爬到山顶去看一看。因此被称为隐秘”“因为妈妈告诉我,山那边是海。因此,我想爬到山顶上,看看是不是真的有海”“因为我渴望见到妈妈说的那个海,决定自己悄悄去看看,没有跟妈妈说,所以说是隐秘的”“因为那是作者想看看妈妈所说的海是否存在,作者悄悄下定决心要登上这座山”……
由此可见,每个学生的答案都有所不同,但都用到了“想”“悄悄”,也就较好地理解了“隐秘”“想象”的意思了。通过旁批,学生也就深刻领会了这两个关键词及这个关键句子的含义了。
其次,依据课后练习设计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交流、师生归纳整理,形成学习的共同经验,让课堂成为个性化阅读交流、实验的平台。通过教师的步步追问,引爆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
如在七上《走一步,在走一步》课后研讨与练习二的第一问: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老师先安排学生分小组相互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假如困在悬崖上的那小伙伴的父亲没有来,我会爬上悬崖,亲自搀扶他走下悬崖吗?
师(追问):文中第13自然段不是写道:“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当时,作为同学,你为什么不去扶他、背他呢?
生1:因为当时大家看见天快黑了,大家都回家,我也着急回家。
师:那为什么还回来帮他?
生1:因为暮色苍茫后,我发现我的小伙伴仍然没有回来,我不放心我的朋友,我便决定去帮他。
师:看来,你还是很重友情的。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2:我会找我的爸爸来帮他。
师:哦,很好。你的爸爸比你有经验,你的爸爸一定会帮到他,能说说你和你爸爸会怎么帮他呢?
生2:让我爸爸指挥他,一步步自己走下悬崖。
师:如果你爸爸不在家呢?你又会怎么帮他呢?
生3:那我就会叫我的爷爷来帮他。
师:生活中你最信任的人是谁?
生4: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
师:请他们来帮助他,这种做法是直接参与救助,还是间接参与救助呢?
生5:我亲自去帮他、扶他或者教他一步步走下悬崖就是直接救助;找来我认为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人来帮助,就是间接救助。
师:那么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方法。
生(齐说):直接救助和间接救助。
师:好,讨论就该这样。
最后,通过续写、改写、扩写、缩写等形式,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化体验、感受。让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书面交流成为表现学生个性化阅读、实验的练兵场。
在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之后,我布置了课后练笔: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两百字左右的短文。
当练笔本交上来后,我欣喜地发现,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当母亲发现船上的那个人像于勒,母亲欣喜地跑去对父亲说:‘你看,VIP舱外的那个人怎么那么像于勒,你快去看看,打听打听……‘好的,我这就去。父亲边说边跑向VIP船舱区,一边整理自己的衣服,用手梳理着自己的头发,刚转过船舷,‘啪,不知什么东西被父亲梳头的手碰到了地下。‘哦,对不起,我的亲弟弟——于勒,我是你的哥哥呀!父亲连忙弯下身拾起眼镜。‘谁是你弟弟,该死的东西,摔坏了我的眼镜,你赔得起吗?这可是镶金的……‘哦,对不起,弟弟,我是你哥呀!‘谁是你弟弟。‘有什么了不起。我有个弟弟于勒在美洲发了大财,只要他回来,赔你这眼镜算什么?父亲一听不是于勒,心里怒火顿生,话也变得生硬起来。‘于勒,就是那个吃光了他自己的家产,又吃光了他哥哥的那个法国老流氓,他啊,早就破产了,现在就在甲板那头卖牡蛎……‘对不起,你的眼镜,给……父亲便仓惶逃开了……”
上面的短文,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抓住了题目中的关键字——“像”,但不是真的是“父亲的弟弟”,并且在一番对话中,百万富翁的话击破了父亲心中的幻想,巧妙地点明了父亲渴望见到发了大财的弟弟的本来面目,既与原文匹配、又生动有趣,人物对话使人物活灵活现,像这样的续写正体现了学生解读文本的到位。
总之,就像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一样,如果我们能从初中一年级就开始,大胆实验,放手抓好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让他们在对课文的评点批注中,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的定向思维与发散思维。无论是对字词,还是对篇章,都能真正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深刻的解读。在全班交流探讨、合作讨论中将真理愈辩愈明,让学生能取他人之精华,补自己之不足,真正提高语文的阅读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