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政治教学应学生之所需的研究
2014-03-22刘洪军
刘洪军
教师教学以学生为对象,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的认知与回应。结合教学实际,论证了应学生之所需的必要性。从前提和必备要素两大方面,对怎样做到及时有效回应学生之所需给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既是对教学实践的一种反思和探索,也是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的贯彻和引领。高中政治教学学生所需回应一、应学生之所需的必要性
从经济常识上讲,生产经营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有市场,才能得以生存发展。我们可以形象地把学生比作消费者,把教师比作生产经营者,教学效果比作产品,那么可想而知,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知学生所需、不能满足学生所需,那么将没有好产品,最终失去市场。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追问和思考的问题。可如何保证学生有效地得到与学到呢?笔者认为就是要在学生需要了解、透析什么的时候及时回应他们,在学生需要自我整理的时候给予他们时间,自己则作为一个引领者甚至旁观者。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心理学“自我实现”理论的。
既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又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重中之重就是要把握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那些共性问题,诸如知识性的、答题策略上的、能力锻炼上的,或是与教师的距离感、疲惫感等。然后有针对地及时去解决,使学生获得一种尊重感、亲近感、满足感、收获感,教师才有成就感、愉悦感,整个学与教的过程才能减少缚赘冗杂而显得厚重踏实。“存在那些问题”,就是本文所指学生之所需,而要真正做到应学生之所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千锤百炼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
二、应学生之所需的丰富内涵
1.“应”的前提,想办法知道学生需要什么
一个人的需求会通过他的语言、行为、表情表达出来,中医学的“望”“闻”“问”“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素材。“望”即观察,看学生的表情、眼神、反映。“闻”即听学生的表达,应与“切”的运用相结合。“问”是了解学生需要比较直接的一种方式,如哪些题需要讲。只要教师能够细心一些地对学生望闻问切,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应该不是难事。
假如学生能够将自己的需要,即学习过程中的状态与知识等领域的不解与问题,主动地跟老师沟通,那么将是比较理想的。很多学者强调,引导学生质疑,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更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说给一个没有距离感的倾听者。因此,要想更加准确地理解学生的需要,就需要教师试着主动倾听,做一个倾听者。实践证明,主动倾听可以释放更多的有利于教学的时间。它能澄清事实、促进提问、建立一种使学生感到可以自由思考、提问和探索的氛围。但在倾听过程中,切记不能经验主义的越俎代庖,否则了解不到学生的真实需要。
2.“应”的必备要素
“应”的必备要素之一,是教师的综合素质要丰厚。所谓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新课改使教材增加了新的内容,信息化也使学生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从而质疑的水平和频率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如果缺少了内涵、底蕴,便会失去学生的认同和信赖。从服务教学角度来说,文化知识内涵的丰厚尤显重要。“丰”即涉猎领域要宽,历史人文的、社会科学的、甚至学生中流行的,不求透但需知;“厚”即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透彻应是内心产生自我发展的强烈需求。举例说明,关于“美国三权制衡”这个版块知识,教材上只是做了终端的一个简单呈现,这就需要教师在对美国政治运行有着较为透彻了解的基础上,形象地讲给学生,才能满足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这就是“厚”;“为什么新闻报道国际原油价格下降,而我们的汽油价格却是上涨的,它们不是属于相关商品吗?”如果不关注新闻,不了解国内石油公司进口、冶炼成本,不清楚国内整体汽油供应不足,不明白石油行业垄断等情况,就无法“应”学生之需,这便是“丰”的体现。
“应”的必备要素之二,是备课有预见。要想有针对的及时的应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需”,备课过程中做到提前预见,会得心应手许多。而这就要求尽可能站在学生角度去理解、思考,大致推测出学生会在哪些点上存在困惑。预见的准确性一般受这样几种因素的制约,一是教师的严谨和认真态度。比如,要讲评一份练习,即使水平再高也容易马失前蹄,自己先做,多方考量哪些题和点容易犯错,否则,“老师,D选项欵乃一声山水绿”什么意思啊?”“不知道啊,你们课下问问语文老师吧。”这样的尴尬就是难免的。二是对自己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判断;三是专业知识的厚度;四是反思与积累。有预见的备课是一个长期磨练的过程,是一个带有主动性创造性研究学生的过程,它有别于“预设”,对“应学生之需”是大有裨益的。当然,课堂会有“意外”“偶然”“非常规”,教师不是神,不可能什么都能预见,随机应变的利用好那些“旁逸斜出”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技术和艺术。
“应”之必备要素之三,求真务实。学生需要的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老师要给他们质疑的权利,理解他们的疲惫。一个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整合、有勇气求真务实的教师。真理性的认识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所以我们的教材内容肯定会存在某点瑕疵,假如一味地尊奉教材、教参为金针,教参上怎样写,就怎样教,照单全收,用“书上是这样写的”来回应质疑、反驳的声音,那将是教学的一种失败。如《哲学与生活》教材第八课框标题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从“发展的实质”角度思考,其表达明显是不够严谨的。笔者认为,只能理解为“世界带有普遍的发展趋势”,如果求真地进行解读,就会起到引导学生带有思想地去学习。这种求真务实还表现在课时短缺,教学计划安排紧凑。当学生表现出对前段学习过的知识已经淡忘的时候,你是否有勇气停止授课,给学生时间去温故知新?当课后发现自己课上斩钉截铁的讲解有偏颇的时候,是否有勇气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并纠正?或是当发现学生作业量比较大的时候,是否敢于给于学生一份信任,一起协商有选择、有宽限地完成?甚至是当盛夏午后第一节学生很困乏的时候,是否舍得给十分钟让学生休息?求真务实的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满足学生需要,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师生关系。
三、总结
应学生之所需,对教师而言,可以使教学更加高效和灵活,并促使其不断地去提升创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能力,是教师绽放智慧的契机;对学生而言,可以减轻学业负担,激发出思考、善问、理性的智慧,而不是简单的知识涂抹。应学生之所需,是学生与教师的一种深入对话,是让教育沐浴“尊重”这一人性阳光的实践,也是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7-06-16.
[2]郑金洲.对话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杨洪芳,肖清彦.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缺失.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