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瓷艺术的民间审美特征
2014-03-22赵芳沈塔肖群
赵芳 沈塔 肖群
摘要:
陶瓷艺术的民间审美内容是以民间陶瓷生产为基础的,以民间文化为内涵的陶瓷艺术审美内容之一;陶瓷艺术的民间审美是广大群众审美意识在陶瓷生产和应用中的凝聚与集中反映;以陶瓷为媒介,以审美为目标的民间陶瓷艺术,从最为广泛的程度上激活了大众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
陶瓷艺术;民间审美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89-01
陶瓷生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官窑和民窑两个体系,例如,宋代的五大官窑,即定、汝、官、哥、钧窑,与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等民窑,分别代表了各自的生产水平。从陶瓷生产与利用的角度看,陶瓷审美因素的不断积累,便逐渐发展成为陶瓷艺术,陶瓷艺术的审美在这样的两大体系中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然而,由于两大体系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文化阶层,他们的审美也具有明显的差别。本文就民窑的审美特征做一讨论。
1 陶瓷艺术的民间审美内容是以民间陶瓷生产为基础的,以民间文化为内涵的陶瓷艺术审美内容之一
宋代以来,由于中国陶瓷生产得到巨大发展,在陶瓷生产领域较为鲜明地出现了官窑和民窑的陶瓷生产格局。此时,能与官窑陶瓷生产比美的窑场有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和建窑等著名窑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民间陶瓷生产不仅在材料工艺上独具特色,就是在表现审美意识上也极大地展现了地方特色。
从陶瓷材料上看,宋代各地陶瓷窑场之所以别具特色,就是因为各窑场的陶瓷材料不尽相同。例如,定窑的白瓷材料、钧窑的青瓷、建窑的黑瓷,以及景德镇窑的青白瓷等,完全因为材料而将它们区别开来。就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和建窑的陶瓷材料而言,地方特色十分鲜明,并具有民间特色。例如,处于陕西省黄堡镇的耀州窑,宋代瓷器的釉色是“翠绿肥厚,釉面莹润半透明;磁州窑瓷器釉色较为丰富多彩,除白釉、黑釉之外,还以刻、剔花为特色而显示自身的材料特色;吉州窑和建窑瓷器的材料更加富有个性特色:前者以富有特色的黑釉以及白地釉下黑彩器为主,而后者则是宋代典型的黑釉瓷器,它以黑色为基本色并显示不同的色彩,因而,出现类似玳瑁、兔毫等效果。就是这样,在宋代因为各地窑工发挥聪明才智,开发了当地陶瓷材料,所以,不仅丰富了宋代陶瓷材料审美的文化内容,而且成为民间陶瓷审美崛起的显著特色和标志。
从陶瓷审美上看,源于材料美和工美的宋代民窑陶瓷在造型和装饰上也各具特色。例如,创烧于唐代的耀州窑陶瓷,入宋以来,利用黑釉、青釉和白釉并结合当地风俗发展了陶瓷刻花、剔花装饰,到了北宋中后期,刻花装饰成熟,出现了“线条活泼流畅、刀锋犀利、纹饰题材丰富多变等独特的风格”;而吉州窑装饰业别出心裁,它既有耀州窑的刻花、剔花装饰,又有地方特征的“植物贴花”。就是这样,各地民间窑场都从自身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中发展了属于自己的陶瓷审美文化。也是这样,陶瓷艺术的民间审美以民间陶瓷生产为基础的,以民间文化需要为动力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陶瓷文化审美的重要内容。
2 陶瓷艺术的民间审美是广大群众审美意识在陶瓷生产和应用中的凝聚与集中反映
陶瓷艺术是在陶瓷生产和利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陶瓷文化表现形式,尤其民间陶瓷审美,更不能脱离这样的现实,它在材料工艺和装饰上的创造绝大多来源生产实践和人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需要。事实上,属于这种发展路径的陶瓷文化审美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初露端倪了。当时,人们或为了便于识别器物,或为了给器物的某个部位加固,或为了进行某种交流的需要等而在陶器的某个部位进行必要处理,这便是最早的陶瓷装饰文化寓意。
随后,在陶瓷生产和利用中,人们就是这样将陶瓷审美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发展并丰富起来的。尤其进入宋代以后,民间陶瓷生产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一方面,它在生产工艺上的创新和审美上的多样化为民间陶瓷审美开辟了新路径;另一方面,它积极吸收民间其它美术文化因素,将自身的审美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并将人们的审美推进到更高的层次。前者,由于陶瓷材料的不断发现,与相应工艺的创新,陶瓷装饰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元代以后,陶瓷釉下彩绘,即青花和釉里红出现,这不仅是元代陶瓷装饰的典型代表,也为青白瓷加强了色彩表达,促进了陶瓷装饰在色彩的变化,以及人们对之的追求。另外,大量和多种色釉的发明与利用,也给陶瓷色彩装饰带来新气象。例如,明清之际,相继发展成熟的浇黄、祭红、祭兰色釉,使陶瓷装饰进一步打破单色釉装饰的格局。尤其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陶瓷釉色形成了艺术釉范畴,更加丰富了以物质材料为媒介的陶瓷审美内容。所谓艺术釉,就是指“在色釉的基础上人为地加工,使其发生变化,以增加艺术效果,其方法可根据实践经验自由创造,种类甚多,变化无穷,多用在陈设瓷、美术陶瓷上”。最为常见的艺术釉包括,碎纹(裂纹)釉、结晶釉,和各种花釉。此时,在民间陶瓷生产和实用上,一般的日用陶瓷器物,在利用青花进行装饰的基础上发展到利用各种色釉,以及艺术釉装饰的高度;后者,由于民间生产陶瓷范围的扩大,与地区间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发展,各地喜闻乐见的民间美术内容相继渗透在陶瓷装饰中,从而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
这样,陶瓷艺术在民间文化催生下不断壮大着自身的文化内容、表现形式,以及丰富文化蕴含。换句话讲,民间陶瓷艺术在民用诉求中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陶瓷审美表达的重要内容之一。
3 以陶瓷为媒介,以审美为目标的民间陶瓷艺术,从最为广泛的程度上激活了大众的审美意识 民间审美是广大群众审美意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需要中不断应用各种媒介发展起来的审美文化表现形式,它集中凝聚了广大群众的审美情趣。陶瓷生产自民间窑场兴起以来,不断从民间吸收各种审美文化因素,逐渐发展成为陶瓷领域审美不可或缺的因素。
随着陶瓷生产的发展与人们利用陶瓷服务文化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陶瓷作为一种人们从事社会文化生活与家庭文化生活的媒介越来越普遍。在此,尤其表现民用的陶瓷生产更加侧重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尤其官窑体制被打破之后,民间陶瓷美术得到相应的大发展机会,它从专制控制之下得到自由发展,并呈现出受众面广泛、形式多样、语义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和地方性特色鲜明,并形成雅俗共赏的特色,老少皆宜。例如,景德镇陶瓷传统粉彩装饰随着官窑的崩溃而淹没,与此同时兴起的浅降彩装饰一改官窑陶瓷装饰的严谨性和威严性,成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文化生活消费品。所谓浅降彩陶瓷装饰,就是“采用的画料与粉彩不同,它是在钴土矿中加入铅粉,称之为‘粉料。由于它含有起助熔剂作用的铅粉,纹样画好后不用填盖透明颜料,烧成后也不会掉色。画好后薄填淡赭、水绿、浅绿一类的粉彩透明颜料,经低温烧成浅淡的色调”,所以被人们称为“浅降彩”。事实上,浅降彩打破了传统粉彩官窑体制的桎梏,代之以新的创作群体,他们是由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文人和画家。这样,浅降彩从一定范围扩大了创作群体,为它的文化审美做了必要的衍生。另外,由于浅降彩瓷器采用的造型丰富,瓷板、瓷瓶、文房用具、日用器皿等,因而,它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这也是浅降彩瓷器审美扩大的原因之一。再如,德化窑陶瓷长期以来以反映人们喜闻乐见的“通俗观音”、“通俗达摩”等佛教文化世俗化之后的佛教人物形象为主,形成了普遍的民间美术创作基础。总而言之,由于陶瓷生产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创新,与人们文化生活需要的催生,陶瓷艺术的民间审美逐渐扩大。
这样,陶瓷艺术审美的基础在民间逐步形成,它以审美为目标的,以商品的多样化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文化活动中,从最为广泛的程度上适应人们对文化生活审美的追求。
4 结论
在陶瓷生产不断发展,与陶瓷作为大众传媒普遍化的状况下,陶瓷艺术的民间审美内容日益丰富多彩,它涵盖了民间文化的不同领域,并表现出受众广泛,雅俗共赏和老少皆宜的特色。这种陶瓷文化的发展方向,不论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还是从日常生活角度考虑,都表明:趋向大众化需要是文化存在并发展的可靠基础。
参考文献
[1]邹晓松.传统陶瓷——粉彩装饰[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7.
[2]中国硅酸盐协会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3]王光尧.中国古代官窑制度[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4]杨伯达.清代院画[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5]王宁.论唐英对瓷业的贡献[M]//中国古陶瓷学会.中国古陶瓷研究:第10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