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宿城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现状评价及对策
2014-03-22仝道斌李彧玮俞双恩
仝道斌,周 丽,李彧玮,俞双恩
(1.宿迁市宿城区水务局,江苏 宿迁 223800; 2.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宿城区是1996年伴随地级宿迁市组建而设立的行政区域,是宿迁市主城区、座下区。现辖11个乡镇、4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一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域总面积854 km2,总人口82万。宿城区北靠骆马湖,南临洪泽湖,东至中运河,西至徐洪河,四周环水,特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在丰水年既受淮河洪水威胁,又受沂沭泗洪水压境,干旱年份难以引水灌溉,易旱易涝,水旱灾害频发。《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城、城乡统筹、强基富民、生态文明”五大发展战略,在宿迁市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苏北区级中“两年跃升前五、五年名列三甲”,全力将宿城打造成为苏北地区的加速发展先导区、城乡统筹示范区、商贸流通集聚区、现代农业引领区、创业富民先行区和环境友好宜居区。经济社会现代化对水利现代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1-3],宿城区水利必须按照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宿城区在苏北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1 宿城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现状评价
1.1 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宿城区作为县级区,水利建设有着特定区域的属性,其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与省水利现代化评价体系有着整体一致性与局部差别性的关系,体现在指标体系的设置上:一级指标项目与省指标相同,二级指标项目与省指标略有差别。参照《江苏省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4],结合宿城区实际,一级指标按照防洪减灾工程能力、水资源供给与效率水平、河湖水质与水生态状况、农田水利保障能力、水管理能力、发展保障能力“六大体系”设置,同时设立了群众对水利现代化成果满意程度评判指标;二级指标在省级22个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城市水务一体化程度(在水管理能力一级指标下),形成由6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宿城区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其相应的权重[5-6]。
根据宿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江苏省对苏北水利现代化的要求,确定到2020年宿城区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23个二级指标的目标值,根据现状资料,参照《江苏省水利现代化规划技术培训材料》[7]计算法则,确定宿城区2010年现状年各项指标的实现值,见表1。
1.2 现状水利现代化程度评价
依据《江苏省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的指标评价方法及综合评判标准,对宿城区2010年水利现代化程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71.61分,根据《江苏省水利现代化规划》要求,当综合得分达到90分以上、单项指标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其中关键性指标达到90%以上),群众对水利基本现代化建设成果满意程度大于70%时,为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因此宿城区水利现状与基本实现现代化尚有一定差距。
表1 宿城区 2010 年水利现状值
注:*为关键性指标;**为省定指标以外新增特色指标;骨干指骨干水利工程设施;农水指农田水利工程设施。
6个一级指标得分为其所属二级指标得分之和,二级指标按其性质不同分为效益性指标及成本性指标(效益性指标属性值越大越好,成本性指标属性值越小越好),其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效益性指标得分=(实现值/目标值)×权重×100
成本性指标得分=(目标值/实现值)×权重×100
宿城区“六大体系”评价结果:防洪减灾工程能力为14.40分(总分为20分,占72%),水资源供给与效率水平为10.56分(总分为16分,占66%),河湖水质与水生态状况为13.97分(总分为17分,占82%),农田水利保障能力为9.24分(总分为12分,占77%),水管理能力为13.84分(总分为20分,占69%),发展保障能力为9.60分(总分为15分,占64%)。可以看出目前宿城区发展保障能力、水管理能力、水资源供给与效率水平、防洪减灾工程能力、农田水利保障能力相对较低,河湖水质与水生态状况评价相对较高。
根据现状评价结果,扬长补短、重点突破薄弱环节,着重进行水资源供给与效率水平、水利发展保障能力和水管理能力的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能力和防洪减灾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提升水管理能力。
2 宿城区水利现代化建设对策
2.1 防洪减灾体系建设
按照蓄泄兼筹、洪涝分治、自排为主、抽排为辅的原则,通过河湖联调等方式,提高河湖水系防洪排涝能力。以洪泽湖、骆马湖及境内湖塘为节点,中运河、古黄河、西民便河、西沙河为轴线,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防治为面,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形成以中运河排水区、古黄河排水区、西民便河排水区、西沙河排水区、洪泽湖排水区为主的5个区域防洪除涝分区及以河西片排水区、老城区片排水区为主的2个城市防洪除涝分区。重点实施河道整治及河湖堤防达标建设,全面提升5个防洪除涝分区及城区骨干河道外排能力,适度增加城区水面率,改善城区水景观。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对支流进行堤防达标、河道清淤,理顺内部水系,完善沿河工程配套设施,通过流域性、区域性及城区防洪除涝工程的有机协调,实现洪涝分治,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2.2 水资源供给及高效利用体系建设
在现有供水工程体系的基础上,扩建、改建、新建沿河沿湖提排站,提高沿中运河、徐洪河和洪泽湖、骆马湖的引水能力,形成依托两河两湖、清水联调、城乡一体、量质兼备、备用可靠的供水格局,完善城乡供水管网布局,增强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推广工业、生活节水工艺,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注重节水型载体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3 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工业和生活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积极推进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严格排污口设置和管理,严格控制和逐渐削减入河湖污染物总量;综合整治主城区和中心镇河道,畅通水系,建设引河湖清水通道,合理布设水生态修复工程,建造人工湿地,提高水环境容量。
结合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合理调整耕作方式和种植结构,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推广农田节水、控污灌排技术,控制农田面源污染;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通过河堤生态护砌和绿化,提高水土流失区的植被覆盖率,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落实水功能区水质保护措施,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切实加强城乡河道综合治理与保护,提高河湖健康保障能力,改善河湖水环境。
2.4 农田水利保障体系建设
围绕发展农业现代化要求,结合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大力开展节水、生态型灌区建设。船行灌区是宿城农业的主产区,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信息化建设,提高灌区用水效率和现代化水平;运南灌区易旱易涝,重点推进水源工程、沟渠整治工程建设,完善灌排系统,提高灌溉保证率和圩区排涝降渍标准;龙河灌区基础设施较差,应进一步加大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完善灌排体系,更新配套设施,提高用水效率;皂河灌区(宿城片)需结合城乡土地利用调整和生态型、观光型农业建设,疏浚河道,完善排水闸站,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扩大自来水厂的规模和供水范围,优化调整供水管线、利用现有供水水源工程,通过管网延伸、新建加压泵站、主管道和支管,最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使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饮水健康转变。
2.5 水管理能力体系建设
强化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理顺城市防洪、城乡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地下水管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五大职能关系,行使“一龙管水”的职责;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大水资源管理监督和执法;适应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公共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形成“依法治水、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高效”的水利管理与服务体系。
2.6 水利发展保障能力体系建设
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落实当年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水利投入,强化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积极构建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8]。在省、市水政策法规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宿城区地方的水行政政策,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水利人才队伍,大力引进、培养、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通过建设,形成综合配套、保障有力、良性循环的水利发展支撑体系。
3 结 语
实现水利现代化,是宿城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条件。现状评价结果表明,“六大体系”中,除河湖水质与水生态状况得分达到要求外,其余5项与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要求相差较大,尤其是水资源供给与效率水平和发展保障能力是宿城区水利现代化的短板。
为了实现2020年全省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宿城区水利现代化建设应加快步伐,按照《宿城区水利现代化规划》的要求,细化实施方案,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水利投入的同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着重进行水资源供给与效率水平、水利发展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水管理能力、防洪减灾工程能力和农田水利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为实现“河湖安康润民生,人水和谐美宿城”的水利现代化愿景而努力[9]。
参考文献:
[1] 翟浩辉.关于水利现代化问题[J].水利水电技术,2004,35(1): 1-9.
[2] 顾浩.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4,35 (1):27-30.
[3] 刘树坤.中国水利现代化初探[J].水利发展研究,2002,2(12): 7-11.
[4] 江苏省水利厅.江苏水利现代化规划(2011—2020)[R].南京:江苏省水利厅,2012.
[5] 傅春,杨志峰,刘昌明.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水科学进展,2002,13(4): 502-506.
[6] 张颖,俞双恩,陆梦恬.苏北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赋权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4,42(2): 171-176.
[7] 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水利现代化规划技术培训材料[R].南京:江苏省水利厅,2012.
[8] 蔡阳.浅议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J].中国水利,2001(4): 53-54.
[9] 叶健.江苏水利现代化发展进程评估与展望[J].水利发展研究,2010(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