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风景区适应能力内生机理与升级路径分析
2014-03-22徐彩芝蔡元成
徐彩芝,蔡元成,赵 敏
(1.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2.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3.江苏省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8)
所谓适应能力是指通过组织和过程的结构变动,增加系统的适应变化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1]。水利风景区的适应能力则是指其在经济社会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如何通过自身的要素和结构变动,以增强生存、发展和持续发挥作用的能力。从所检索到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成果来看,目前,国内对水利风景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利风景区的开发、问题和对策等层面[2],对于适应能力提升问题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企业及企业集群或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的[3],而对于在新形势下水利风景区如何提升其适应能力问题的系统研究成果几乎未见。
自开展水利风景区审定工作以来,截至2013年底,水利部已批准设立了13批共588个国家水利风景区,总体发展迅速,在维护工程安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发展诸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实践证明,水利风景区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民生水利的重要手段,是传承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水管单位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拓宽水利服务领域的重要窗口。但目前水利风景区也存在着区域进展不平衡、开发与保护脱节、资金投入不足、基础工作薄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水利风景区的发展[5]。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表明水利风景区的适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否则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同时,水利风景区发展也由规模扩张阶段向效率优化阶段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利风景区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水利风景区是否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如何能够在建设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水利风景区适应能力的提升进行深入和系统地研究,以促进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1 水利风景区的功能与SCP分析
1.1 水利风景区的功能
根据2004年颁布的《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水综合[2004]143号)对水利风景区的界定,可以看出它主要包含3个方面的功能:①它是“以水利工程为依托”的,强调的是水利风景区的基本功能;②它是可以“进行观光、娱乐、休闲、度假”等活动的区域,突出的是水利风景区的水利旅游功能;③它是可以“进行科学、教育、文化”等活动的区域,体现的是水利风景区作为载体传承水文化的功能。
在现实环境中,根据水利工程基本功能以及服务对象的不同,水利风景区可划分为水库型、湿地型、自然河湖型、城市河湖型、水土保持型和灌区型6种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水利风景区而言,其区别主要在于基本功能、水利旅游功能和传承水文化功能方面的差异。水利风景区的基本功能属性和水利旅游属性是综合反映不同水利风景区结构类型的变量体系,水利风景区的基本功能是水利工程发挥正常功能的保障,而水利旅游则是水利工程的辅助与发展。良好的水利旅游可以为水利工程基本功能的发挥提供经济支持,还可以促进水利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有助于推进水利风景区良性发展,提升水利风景区的适应能力。而水利风景区传承水文化的功能,其作用往往与景区的整体发展紧密联系,表现更多的是体现在水利风景区的旅游效益上。
1.2 水利风景区的SCP范式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是针对产业有效竞争进行研究的范式。采用SCP范式研究水利风景区,可以分析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这种关系来促进市场的有效竞争,为水利风景区适应能力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
首先,由于水利风景区之间的基本功能与水利旅游功能均存在差异,造成水利风景区的内在组成结构也显著不同,因此被划分为6种类型,而结构类型的不同也直接导致各水利风景区的行为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结构类型的水利风景区注定了它们在系统内的作用不同,这也是实现水利风景区合理分工的保障。而系统内各水利风景区之间资源共享和信息流通的有效程度,则由成员之间的联接结构所决定,它使水利风景区的知识由创造、流动到溢出的过程得到加速。
其次,系统内各水利风景区的行为,综合作用于水利风景区的整体绩效。水利风景区的结构和行为共同影响水利风景区的绩效,水利风景区结构体现为功能结构类型的差别,而水利风景区行为则指系统内成员的一般行为,是面对环境变化时所采取的对策等。水利风景区的行为是手段,而绩效才是目标。绩效提高的途径可通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信息沟通的加强,以及要素主体间的相互学习等行为来实现。
第三,水利风景区的绩效会反过来影响结构的变化,即逆向传导。这里所说的结构是指水利风景区内部各组织机构,在某种结构下,若水利风景区整体绩效较好,则系统会强化并保持这种结构;若水利风景区整体绩效较低,则系统通过与内外部环境的交互,并实现反馈促进系统结构向健康方向转变,所以水利风景区系统的整体绩效完善会受到景区个体绩效的逆向影响。
2 水利风景区适应能力的内生机理与影响作用分析
2.1 水利风景区适应能力的内生机理
不同类型的水利风景区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水利风景区内部、不同的水利风景区之间以及水利风景区与外部环境之间都存在竞争与合作等复杂的关系,水利风景区要实现升级是这些复杂关系统一作用的结果,即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即水利风景区的内生机理,体现为水利风景区本身的基本功能效益发挥状况及经营管理状况、水利风景区内部竞争与合作状况、水利风景区之间竞争与合作状况;外因则体现为水利风景区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状况。
水利风景区作为复杂系统,其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水利风景区个体以及水利风景区系统内的其他各成员单位能做出关联性的反应,这种微观层面的反应则最终引起整个系统的进化。如果各水利风景区及其系统内部之间能够建立健全相应的协调机制,且能够通畅地传递信息,则该系统整体运行就会具有强大的整体外部性,由各水利风景区个体内部及水利风景区系统内其他成员单位之间进行分工合作,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化、规模化效应,并且减少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在降低负外部性的同时提升绩效。反之,如果系统内部之间协调关系与良性背道而驰发展,同时运行机制又不完善,则该系统将会导致负外部性的产生,水利风景区之间将有可能进行恶性竞争,导致一方面不能适应相互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可能会疏远与当地整个社会环境的关系。
要弄清楚水利风景区适应能力提升的内部机理,就需要从水利风景区系统的利益相关者入手,分析系统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互行为,及其这些行为如何影响水利风景区系统的整体适应性变化的过程。水利风景区系统内外部之间存在着许多交互活动,在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时,系统的利益相关者都会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与手段来应对,大致可以分成3类:①水利风景区个体只注重自我生存;②注重水利风景区整个系统的发展;③既考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考虑整个系统的长远发展,这种发展方式基本涵盖了大多数水利风景区在处理外部危机时所做的反应动向。
a. 水利风景区作为个体存在,其内部必然存在着大量的经营与管理机构,它们一般是围绕着水利风景区而生存,主要为景区提供营销推广、卫生管理、环境保护、安全管理、服务管理等,这些是水利风景区的生存所要首先考虑的标准,它们缺乏对景区的长远发展问题的关注,因此在遇到环境变化时,通常只注重自身的生存。
b. 水利风景区系统的利益相关者,一般都肩负着促进整个水利风景区良性发展的责任。其中:水利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统筹景区个体的整体均衡发展,一般首先关注景区整体的发展状态与形势;水利部景区办作为水利风景区的主管部门,往往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统筹全国各地区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地方水利部门主要关注的是水利风景区基本功能效益的发挥;地方旅游部门关注的则集中在水利风景区的经济效益;地方环保部门关注的则侧重于水利风景区的生态效益;当地政府对水利风景区的关注,集中在水利风景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整体发展;当地居民则更多的关注水利风景区给他们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而旅游者则更关注水利风景区给他们带来的环境视觉效果与旅游价值。
c. 以县、市、省等为域,内部可能存在着其他景区,这些景区与水利风景区在选择发展策略时,往往会有效整合前述两种策略,在满足自身能够生存的基础上,形成提升区域内景区整体效率的发展模式。
2.2 水利风景区适应能力的影响作用
水利风景区系统利益相关者包括内部机构(景区管理委员会,售票处,区内及附近的旅游产品商店、旅馆、酒店、游客中心等)、相应管理机构(水利部景区办,地方水利部门、旅游部门、环保部门等)、其他景区(区域内其他类型的水利风景区,其他旅游景区等)和政府等。它们之间存在的复杂交互作用,其过程往往具备专业化分工、职能性邻近、区域内景区相互关联以及协同与溢出效应等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a. 内部机构的作用是实施对水利风景区的内部管理、旅游合作;效应体现为景区管理升级、旅游功能升级。
b. 相应管理机构的作用是实施对水利风景区的功能区划与质量管理,对景区内部管理功能的协调;效应体现为水利风景区景区基本功能升级、质量升级和景区内部管理的一体化升级。
c. 其他景区的作用是与水利风景区总体协同发展,两者内部管理机构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以及为相应管理机构提供经验借鉴;效应体现为区域内不同景区协同升级,不同景区各自管理水平提升,以及区内景区整体质量、功能升级。
d. 政府的作用是为水利风景区提供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为内部机构提供项目和政策支持,协调相应管理机构功能,对区域内不同景区进行区域规划;效应体现为完善区域内景区规划,提升景区支撑能力和均衡发展能力,打造品牌效应。
上述分析表明,水利风景区就是通过与这些成员相互之间的交互作用,来促进整个系统适应性的升级与发展,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景区内部成员间的作用;二是不同结构类型结点间成员(即利益相关者)的作用。
前一种作用包括水利风景区内各功能机构的专业化与一体化,景区管理委员会与其他成员的联系是在景区基本功能正常发挥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他机构功能以保证最大限度发挥景区经济旅游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他内部成员是在满足景区管理委员会管理的前提下,以达到管理效率或经济效率最大化,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是信息、竞争等因素。
后一种作用表现为景区与其他管理部门、其他水利风景区、区域内其他景区、旅游者及当地居民等结点成员间的作用,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存在博弈行为。结点不同则交互作用存在差异,交互作用的强弱所表达的含义也是有差别的,交互作用越强表明水利风景区的适应能力越强,反之,则景区适应能力越弱。
水利风景区的适应能力是上述各成员通过交互作用形成的系统整体适应能力。显然,各成员的个体适应性对系统整体效应的传导性质也是不同的,有些可能是正向效应,有些可能是负向效应。在各成员单位的交互过程中,其正向效应体现为景区间的互动学习效应、资源间的协调与整合效应,以及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系统自增强效应;而负向效应则包括恶性竞争、管理缺失、功能协调不当等。
3 水利风景区适应能力升级路径与适应性规则
3.1 水利风景区适应能力的升级路径
水利风景区适应能力的动态演进分析结果表明:推动水利风景区升级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基本功能效益和水利旅游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水利风景区基本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其生存能力的集中体现,发展水利旅游获得经济效益是提升其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生态效益是开展水利旅游等活动的基础,从而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利风景区这个复杂系统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其适应能力的提升与演进,并不总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有波动的[7]。
现状分析表明,绝大部分水利风景区都需要转型升级,然而其转型升级的路径不仅与自身的经营管理问题有关,也涉及其他部门政策及响应问题。水利风景区的升级主要有3种路径,从而使得水利风景区的适应能力上升。水利风景区3种升级路径的特征比较见表1[8]。
第一种路径:基本功能主导式路径。通过强化水利工程的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基本功能,大力提升工程的基本功能效益,在此基础上适度开发水利旅游。
第二种路径:水利旅游主导式路径。通过强化其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积极发挥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大力发展水利旅游,保障水利工程基本功能正常发挥。
第三种路径:功能平衡式路径。通过强化基本功能与大力发展水利旅游同步进行,共同促进水利风景区向更高层次升级。
表1 水利风景区升级路径比较
3.2 水利风景区适应性规则
水利风景区系统内各结点成员通过相互之间的交互作用来达到水利风景区的适应性进化。笔者将水利风景区适应性规则总结归纳为下面3种形式:
a. 个体型。一般来说,只有系统内每个成员的适应能力都提升了,才能导致系统整体适应能力的进化。对水利风景区系统来说,其广义上包含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交通条件、知名度等,狭义上包含水利风景区内部的管理单位、配套设施、景区生态环境等。此类水利风景区适应能力的进化为自发成长模式,体现为个体进化规则。
b. 集体型。在此类水利风景区系统中,成员的适应性与系统的适应性相辅相成,它们的提升方向保持一致。地区经济社会条件改善、交通条件改善、景区品牌效应提升、市场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改善,从而区域知名度上升,则为水利风景区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宣传效应。此类水利风景区适应能力的进化为集体进化模式。
c. 混合型。一个地区的风景区,甚至水利风景区可能不止一家,而这类水利风景区的进化规则就是跟随区域的领袖景区进行集体型进化,而领袖景区则遵照个体型进化规则。此类水利风景区适应能力进化为混合进化模式。
4 水利风景区适应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a. 集体型水利风景区系统和混合型水利风景区系统进化模式均能促进水利风景区的整体适应能力提升,而个体型水利风景区进化模式则导致适应性下降。给予的政策启示是:水利风景区发展要在搞好自身的建设管理基础上,充分适应区域性环境变化,并利用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的优越环境,实行区域相似资源联合开发,建成示范性水利风景区后,向其他景区进行因地制宜地推广成功经验。对一些只顾自身、封闭发展型的景区,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总结其成功经验,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以实现景区的顺利转型并持续发展。
b. 对于功能单一或尚不齐全的水利风景区,适中的外部复杂性程度对水利风景区的整体适应能力是最合适的。较低的外部复杂性程度下,这类水利风景区容易缺乏与外部环境的有效交流与沟通,不利于水利风景区的长远发展与适应能力的提升;而较高的外部复杂性程度情况下则会走向另一种极端,即水利风景区与其他单位,尤其是类似景区做出的决策相互制约,从而造成系统的适应性下降,不利于水利风景区适应能力的提升。给予的政策启示是: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法规,为区域的景区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支撑条件,降低景区与外部资源的关联复杂程度,并促成地区景区资源的整合,进行有效的联合开发。
c. 均衡型景区的适应能力最高,给予的政策启示是:水利风景区自身应坚持功能的均衡性发展,地方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对其监督并从政策供给上进行长期性支持。
d. 水利风景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其利益相关者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邓宁.供应链柔性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 李鹏,李洪波,代燕.中国水利风景区发展的思考[J].水利经济,2012,30(1):63-67.
[3] 汤临佳,池仁勇.产业集群结构、适应能力与升级路径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1):1-9.
[4] 赵敏.关于库区发展水利风景区的若干问题探讨[J].生态经济,2007,23(12):112-114.
[5] 陈雷.加快建设,强化管理,努力开创水利风景区工作新局面[C]//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水文化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2.
[6] 庄晓敏.水利风景区水文化挖掘及载体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7] 蔡元成.水利风景区适应能力演进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13.
[8] 赵敏,蔡元成.水利风景区适应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水利经济,2014,3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