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金融的市场运行机制研究
2014-03-22黄德春
龚 萍,黄德春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水利事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事业。水利事业的投入巨大,水利项目具有公益性、投资大和收益期长等特点,世界各国都是以政府公共财政投资为主体,如在美国灌溉骨干工程、供水工程一般是联邦政府负担50%,其余部分由地方负责,地方政府通过税收或政府担保从银行获得贷款或者直接在金融市场融资。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水利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较窄,如2011年全社会共落实水利建设投资计划3 452.1亿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投资占77.7%,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分别为9.4%和0.4%。受国家财力的制约,我国的水利投资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急需寻找新的筹资渠道[1]。借鉴科技金融、能源金融等产业金融的形成与发展,并结合水利产业自身的特点,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水利金融,并利用市场来运作水利金融是一条巩固和发展水利基础产业、解决水利资金短缺的最好途径。
目前关于水利金融的文献较少,对水利金融的概念界定不够清晰,也没有建立水利金融的市场运作机制。笔者在提出水利金融概念的基础上,对我国水利金融的市场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我国水利金融的市场运行机制框架。
1 水利金融的界定
水利是指开发水力资源,防止水患水灾的人类活动。水利活动区别于一般土木工程建设活动,水利工程、水电工程以及水利事业都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对人、财、物的投入有很强的依赖性,任何范围的水利活动,如水利设施建设、水资源调度、水资源开发等活动,其活动过程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与水相关的开发、建设、经营、准流通、准消费等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离不开金融支持。由于水利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水利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属于纯公益性和半公益性产品服务范畴,所以其准流通和准消费活动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流通和消费。与水利事业相关的水利金融,则是指围绕水利建设、运营、资源开发、准流通和准消费而展开的筹资、融资、结算等各种金融活动。水利金融就是水利资金的融通,是水利与金融紧密结合的产物。
在水利与金融融合过程中,水利是基础平台,金融起到催化剂和倍增剂的作用,金融与水利互动创造新的价值,加快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利金融利用金融手段来支持水利建设的顺利开展,从而支持水利发展。由于水利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的行业性质,水利建设(尤其是防洪排涝、水土保持、农田灌溉和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必须以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主,所以政府在水利金融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我国水利金融市场运作机制的可能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市场运作机制是指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因素的相互作用,自发调节市场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它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以及风险机制。水利金融的市场运作机制的重点在于市场机制在水利金融中如何发挥作用,考察水利金融市场中各参与方的职责,研究政府和市场在水利金融运行过程中所占的地位[2-3]。由于水利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必须由政府在水利金融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利用市场来决定水利资金的有效配置[4]。因此,水利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最终能否发挥作用,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分析其市场机制存在的可能性,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水利金融市场运作机制。
2.1 水利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可能性
水利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财政资金并不能解决水利建设中的全部资金需求,水利建设主体将寻求其他获取资金的方式来弥补资金空缺,由此促进了水利金融的形成。现有的政府投入资金为主的水利建设模式已经呈现出很大的资金缺口,需要通过市场运作来获得大量资金投入。水利金融的市场化运行使水利建设可以参与金融资产的交易,使社会资金可以流入水利建设中,社会资源得以配置。此外,市场运作机制相对于政府机制而言,拥有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高的运作效率。因此,水利金融的市场运作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2 水利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水利金融市场运作机制有其实施的可能性,但是在其市场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水利资产的产权不明晰、市场参与主体缺乏、法律保障制度不完善和水利金融风险等问题。我国对水利建设的投资一直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一个水利建设的市场运作方式。巨大的资金需求使得水利建设主体必须通过市场方式来弥补资金短缺。近几年,政府对水利事业的高度关注,促进了水利金融的快速发展,但水利金融的市场运行仍存在种种困难。
a. 水利资产的产权不明晰。我国对水利设施的产权改革进展缓慢,水利资产的产权不明晰,水利建设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投资者缺乏激励去承担水利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责任与潜在的风险。水利设施由于其产权的不明晰,无法获得担保,因而不能产生稳定收益。此外,国家尚未制定对水利设施投资的补偿措施,大多金融机构没有进入水利金融市场的动力。因此,水利资产的产权不明晰使得水利金融的市场运作无法开展。
b. 市场参与主体缺乏。由于商业银行的“营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水利工程建设的“长期性、高风险性、波动性和分散性”相背,并且银行之间竞争激烈,商业银行运用主要的资金来获取高额的回报,很少愿意参与水利金融市场交易。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无法单独承担水利建设所需的资金金额,且水利建设的资金回收期长,带来的风险大,愿意参与水利金融的非金融机构很少。因此,水利金融市场运作缺乏参与主体。
c. 水利金融面临的风险较大。由于水利建设的公共属性不适合用商业模式来开发,我国的水利建设基本以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为主。水利建设一般需要的贷款金额巨大,面临的还款期长,且在建设期内没有收益,因此水利投资的风险较高[5]。目前,我国水利建设的管理部门众多,没有专门统一的部门对水利设施进行管理。水利设施缺乏符合标准的承贷主体,这使得水利设施无法成为担保物,抵押担保难以实现,从而给水利金融带来很大的风险。
d. 水利金融产品稀少。目前,我国在政策上尚未建立关于水利建设的管理办法,也缺乏对水利金融产品的相关规定。对于水利建设贷款的审批程序则参考的是农业基础设施的贷款,没有考虑到水利设施建设的差异性。现阶段我国水利金融信贷产品的准入门槛较高,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①对于水利项目“资本金”的规定过于严格。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接洽的水利项目为例,其建设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不允许由水利项目的承建单位自筹资金。在对水利项目的审批时,没有认清水利项目资本金的内涵,只是套用《项目评估指引中》对“资本金”的要求,影响了水利建设获得贷款的效率;②水利项目的贷款过度要求“四证”(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目前银行发放水利贷款大都遵循《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该办法要求水利项目必须拥有“四证”,才能申请水利贷款,这无疑提高了水利信贷产品的门槛[6]。水利金融信贷产品准入门槛的提高导致了水利金融市场上水利金融产品的缺乏。
3 水利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构建
水利金融能够进行市场运行必须有足够的水利金融产品的供给者和有购买意愿并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者,以及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水利金融市场机制的主体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风险机制和竞争机制四部分。
构建水利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必须建立合理高效的水权、水价、水市场机制。通过建立水权制度,可以明确产权,减少水资源纷争;通过确定水价,才能顺利进行水权交易,建立有效的水市场机制。在水市场顺利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水利金融。
3.1 水利金融的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水利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机制。由于水利建设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会投入资金和给予政策优惠。这使得水利金融产品的价格(如水利项目的银行贷款利率)无法真实反映水利金融市场的供需情况,无法反映价格对水利金融产品供需的影响,从而不能实现市场对水利金融资源的配置,阻碍水利金融的发展。因此,建立水利金融的市场运行机制,首要问题是对水利金融中的价格机制进行改革,建立能切实反映市场供需的价格机制,保障水利金融市场运行的成效。
3.2 水利金融的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是水利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主体部分,反映了水利金融市场上资金提供者与作为资金需求方的水利承建者之间买卖水利金融产品的过程。从资金需求者的角度,其融通资金的具体途径有2条(图1):一是直接融资,水利建设主体直接发行水利金融产品如水利债券、水利股票等,资金盈余方通过金融市场购入其发行的金融产品,实现两者之间的资金融通;二是间接融资,资金供给方通过购买金融中介机构创造的水利金融产品如存款单、保险单等,把资金转移到金融中介机构,再由中介机构将资金给水利建设资金需求方使用。这种方式的主要特征就是金融中介机构在最后贷款人和最后借款人之间充当媒介进行融资活动。通过这种余缺的调剂实现了资金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3.3 水利金融的竞争机制
水利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是指水利金融产品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为了获得各自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采取的行为。由于水利设施的公共属性和长期性、高风险性、波动性和分散性等特点,目前水利金融市场上参与发放水利贷款的商业银行较少,市场上供给者缺乏。因此,应当放开水利金融市场,鼓励更多有投资意愿的水利投资公司、水利保险公司和水利信托公司等进入水利金融市场,使水利建设资金的供给者多元化,从而拓展水利金融组织形式,不仅包含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水利投资公司,也包括水利保险公司、 水利投资基金公司等,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有效的水利金融竞争机制,促进水利金融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
3.4 水利金融的风险机制
水利金融的风险机制是水利金融参与主体在盈利诱力和亏损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注重水利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加强水利金融的市场监管,提高参与主体的风险应对能力。尽管水利金融有着政府的支持,但由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长、建设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投入水利建设的资金是否能获得预期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即水利金融中存在高风险。因此,水利金融风险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不仅需要政府给予支持,也需要水利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注重风险管理,包括水利资金供给主体对水利建设过程中资金的监管和作为资金需求者的水利工程承建方对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全过程的工程监管。
4 水利金融的市场运行机制的框架设计
水利金融的市场运行机制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组成。①价格机制是水利金融市场运行的核心,影响着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②供求机制是水利金融市场运行的主体部分。在市场运行中,供求影响着价格变化,价格变化也同样会影响水利金融市场上的供求变化。供求机制也与竞争机制联系紧密,供需的变化会引起市场上竞争的变化;③竞争机制是水利金融市场运行的关键,水利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充分、有效竞争,才能保证市场的高效运行。水利金融产品的价格机制对竞争机制有着推动作用,水利金融产品的价格(如贷款利率)升降促使水利金融产品供给方之间展开竞争,促进技术和产品创新;④风险机制是水利金融市场运行的基础。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机制,能为水利金融市场运行提供稳健的金融环境,才能实现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与竞争机制。
根据水利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建立如图2所示的水利金融的市场运行机制。
图2 水利金融的市场运行机制框架
5 促进我国水利金融市场运作的改革措施
我国水利金融的市场运作虽然存在着必要性和可能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本文已构建的水利金融市场运作框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①建立并完善合理有效的水权、水价、水市场机制。通过水权制度明确产权,确定合理的水价,顺利进行水权交易,建立有效的水市场机制,从而更好地发展水利金融。②政府应促进水利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完善水利金融市场的供求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水利上市公司规范化经营,鼓励并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健全水利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使水利金融市场上供需充分,促进水利金融的市场运行。③积极开发水利金融产品,发挥水利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积极发展水利支持证券等资产证券化产品、水利产业投资基金,形成较为丰富的水利金融产品体系,实现有效的水利产品供需,利用市场确定水利金融产品价格,并通过价格来调节供需。④推进水利领域的公司发展,发挥水利金融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促进水利建设公司上市,促进水利保险公司、水利信托公司的发展。利用竞争机制,促进这些公司进行水利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促进水利金融市场发展。⑤加强对水利金融市场的监管,完善水利金融的风险机制。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透明度;形成政府、水利资金供给者、水利资金需求者对水利建设的共同监管,降低水利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 张旺,庞靖鹏,李勤.金融支持水利建设的一些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1,11(12):1-3.
[2] 黄英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市场运行机制研究[J].保险研究,2009(11):44-51.
[3] 孟刚.黑龙江省矿业权市场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4] 王春元.水权、水利金融初探[J].中国水利,2005(7):24-25.
[5] 邱曙辉.金融视角下的水利建设现状、问题与支持:以江西上饶市为例[J].武汉金融,2012(4):58-60.
[6] 田永强,王朝英.农发行水利建设贷款问题探析[J].银行家,2011(9):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