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在平衡被拆迁人心理中的应用

2014-03-22韩涛王星懿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拆迁人拆迁户教育工作者

韩涛,王星懿

(1.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105;2.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

思想政治教育在平衡被拆迁人心理中的应用

韩涛1,王星懿2

(1.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105;2.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

城市房屋拆迁是一项针对人而展开的复杂工作。对拆迁过程中被拆迁人出现的焦虑、怀旧、恐惧、消极、偏执等内在心理不平衡反应,可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做好拆迁户心理平衡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咨询辅导机制进行探究,以帮助被拆迁户达到心理平衡,最终实现和谐拆迁。

被拆迁人;心理不平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社会心理;非理性因素;态度;心理疏导

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大规模城市扩张、旧城改造以及开发区建设,使城市房屋拆迁成为必然。拆迁工作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从经济因素或从政府的角度探讨拆迁问题,随着人们对拆迁工作的深入研究,逐渐意识到解决拆迁难题不仅需要从社会大环境等外部因素进行探讨,还需注重研究拆迁中人的心理问题,尤其关注被拆迁人对于拆迁工作的心理反应。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拆迁工作实际上就是一项针对人展开的工作,从这个角度讲,做好拆迁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以社会心理学为视角,透析拆迁中绝大多数被拆迁人的心理不平衡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做好拆迁户心理平衡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咨询辅导机制,对于加强城市房屋拆迁中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实效性,实现和谐拆迁均有重要意义。

一、透析拆迁过程中被拆迁人的几种主要的心理不平衡类型

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F.H.奥尔波特(F.H.Allport,1890—1978)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1](P102-103)。他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外界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而具体到社会心理,它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城市房屋拆迁是一项针对人展开的复杂的社会活动,在拆迁中被拆迁人所表现出来的积极配合或者博弈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支配于被拆迁人对拆迁这一社会刺激的心理反应。因此,为了增强拆迁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针对性地做好拆迁过程中人的工作,必须对拆迁中被拆迁人内在的心理不平衡反应进行深入研究。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当前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被拆迁人呈现的内在心理不平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焦虑

焦虑反应是指由现实刺激引发的一种不良情绪状态。其基本的内心体验为害怕,主要由于对事情的不确定而引发,多指向于对未来的担心[2](P8-10)。近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商品房用地价格不断攀升,而相应的补偿款提升速度远远落后于商品房用地价格的增长。有些拆迁人员为了尽早顺利地完成拆迁任务,对迁入地状况的过分夸大夸好宣传是其惯用的手段,导致被拆迁居民在搬迁前对新的生活环境形成了脱离实际的幻想,而忽略拆迁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搬迁不可避免的损失、日常生活节律的破坏,安置生活需要花费一段时间、需要动用自家的积蓄等,这对一些被拆迁户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其中有需要借钱或贷款买房,新的、陌生的环境也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如果被拆迁人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难免产生失落和担忧的心理焦虑。

(二)怀旧

这种心理特征在拆迁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尤其一些老年人对于原居住地(包括社区、邻里关系、花草树木)更加依依不舍,在一定程度上也延长了居民向被拆迁人角色的转换期。由于长期居住,居民对原本居住的土地和邻里存在依恋与怀念的情绪反应,相应的行为往往表现出消极懈怠以延缓拆迁,严重者则表现出对拆迁强烈的反抗情绪,妨碍拆迁工作的进行。

(三)恐惧

对于已经确定为被拆迁户的居民,房屋拆迁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之后,居住环境的改变意味着他们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的破坏,例如原有的社会网络关系(邻里关系、社区关系)的解体、获得原居住社区经济资源优势的丧失以及原居住社区公共资源便捷性的削弱。同时,原来较为稳定的生活节律被打乱,原有的生活圈被打破,这都意味着被拆迁人原有社会资本的丧失,多数被拆迁人在对拆迁的机会成本权衡之后,往往会产生恐惧和安全感的缺失。

(四)消极

部分被拆迁人当遇到房屋拆迁的规定、补偿标准等与自己要求的条件不相符时,就会呈现一种消极懈怠的心理倾向——故意拒绝约谈,不愿尽快达成协议、行动迟缓等,以达到逼迫拆迁工作人员主动抬高补偿标准的意图。他们的态度卷入程度不深,所以极易受周围人的影响而产生从众效应,表现出规避徘徊、犹豫彷徨的一种观望等待的心理特征。

(五)偏执

一些被拆迁人在人格结构上本身存在着失衡——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不协调,当补偿协议未能满足他们的心理诉求时,本能地会采取极端方式来处理。当他们面对拆迁这一应激事件时,将拆迁协商过程看作一场与拆迁工作人员没有硝烟的心理战争,在行为上具体表现为故意制造事端、纠缠拆迁实施单位及工作人员甚至故意与拆迁人员发生冲突、散布谣言、恶意攻击等侵犯行为,在情绪与行为反应上呈现偏激趋向。

二、影响被拆迁人心理不平衡的因素

影响被拆迁人心理不平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诸方面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综合起作用的。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人的心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主要从外部即社会经济因素,内部即被拆迁人自身存在的非理性因素加以分析。

(一)社会经济因素

当前我国各地的拆迁政策中,拆迁补偿标准都是以房屋面积为基准,坚持“等价有偿”原则,然而这并不能化解大部分被拆迁人的不满情绪。只要政府调整拆迁补偿标准,市场便闻风而动,房价便会随着补偿标准的提高而相应上涨,因此“等价有偿”的原则在实际拆迁工作中很难落实。随着房屋拆迁工作的推进,被拆迁人对拆迁这一事件的意识由模糊到成熟。当他们对原地开发所产生的利益与自己所获得的补偿款进行比较后,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相当一部分被拆迁人下岗失业,只能靠领取最低社会保障金生存,拆迁这一应激事件加剧了原来由经济困难和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所导致的不满情绪。

(二)个体内在非理性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而不是应激事件本身,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面的、不稳定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就是著名的解释人们行为和情绪的ABC理论。其中A为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为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为事件A造成的情绪和行为反应[3]。

随着拆迁公告公示,房屋拆迁进入实施阶段,人们对拆迁的意识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开始分析拆迁的意义,评估拆迁对于自身的利害关系。由于人们对于拆迁这一应激事件整体认知不同,导致呈现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反应也不同。然而影响被拆迁人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拆迁这一应激事件本身,而是居民对于拆迁这个事件认知后的观点和态度——如果通过一段时间对拆迁各方面工作的认知后,被拆迁人形成一种拆迁会给自己带来好处,或者至少不损害自己原有利益的社会知觉,他们就会产生合理的情绪,积极配合拆迁工作。相反,由于内在的非理性因素影响其认知,部分被拆迁人往往会形成拆迁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社会知觉,就会表现出心理失衡,产生消极、反抗甚至攻击性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拆迁中常见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期待的绝对化。被拆迁人往往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在他们的观念里事情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期待要求发展。通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一定要”等要求。这种要求的绝对化之处在于拆迁不可能完全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也不会依个人的意愿而改变。当拆迁发展过程不能满足其绝对化要求时,这部分被拆迁人就会感到心理失衡和行为上的异常反应。

2.盲目概括化。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常常把一件事情过分概括化为所有的事情。他们往往过分夸大了拆迁事件对自己的意义,认为拆迁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生活的所有方面,由此而产生一些极端的情绪困扰和行为反应。如果拆迁商谈过程中某个细节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认为整个拆迁对自己毫无意义、全盘否定,往往产生怨愤、对抗、敌意等消极情绪。

3.悲观引申。悲观引申是指某一事件(特别是不良事件)发生后,便过于担心和悲观,把结果想得非常糟糕、不幸、可怕[4]。部分被拆迁人认为如果拆迁这一件事情处理不好,将是极端可悲和糟糕的.,而且今后的人生也将没有什么意义;如果补偿不到位,一家人今后就没有出路了。这些观念是非理性的,当被拆迁人出现这种“悲观至极”的想法时,往往会陷入消极的情绪困扰之中,行为上表现为一蹶不振,甚至会走向极端。

三、拆迁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理平衡机制

概括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和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5]。城市房屋拆迁长期以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难题,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是一种针对人展开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拆迁中应用便存在了必要性与可能性。针对拆迁中绝大多数被拆迁人内在的心理不平衡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笔者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做好拆迁户心理平衡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咨询辅导机制进行初步探究。

(一)疏通引导机制

疏导包括疏通和引导,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以达到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协调。“是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的一种帮助过程,教育过程和增长过程”[6]。在实际的疏导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被拆迁户的良好人际关系是疏导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在疏导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当营造民主、平等的气氛。二是要晓之以理、导之以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被拆迁户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就要以理服人,与此同时要表示出对被拆迁人的同情、理解和关心的态度。三要因势利导。在疏导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关注被拆迁户思想认识水平的转变情况,及时给予咨询辅导,不失时机地帮助其实现思想认识的顺利转变。

(二)倾听共情机制

在拆迁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否做到倾听与共情,将直接影响着其与被拆迁人信任关系的建立。如果双方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咨询辅导工作将举步维艰。拆迁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实现倾听与共情,具体而言,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使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都有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正常渠道。要通过言语与非言语的沟通表示出对被拆迁人的关心,通过积极的倾听表达对他们的尊重与关注,在此基础上通过共情进一步加深彼此的信任,尽可能地搜集被拆迁人的家庭背景、工作情况、收入状态、文化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信息,帮助被拆迁人对拆迁补偿的细节从其自身和其他角度进行分析,在必要时可以通过细小的让步以促使拆迁商谈的顺利开展。

(三)调节转变机制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1](P149)。而面临关系到居民切身利益的拆迁工作,不同的被拆迁人心理变化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和行为反应之所以存在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个人对于拆迁的态度,态度不同导致最后的行为选择也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哪些被拆迁人是积极配合拆迁工作的,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同时,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工作,就是对于存在心理失衡的被拆迁人的态度卷入程度进行具体分析,适时地调节转变其原有的态度。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C.Hovland,1959)等人曾提出著名的态度转变模型[1](P152),可具体运用到城市房屋拆迁中的思政工作之中,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态度转变模型

从图1所示模型可以看出,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转变主要涉及四个要素和八个影响因素。具体到拆迁中四个要素分别为:一是传递着,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信息的提供者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们态度转变。而思想政治教育者说服效果与其自身的威信、吸引力、立场意图等有关。二是沟通信息,是接受者态度转变的最直接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提供有关拆迁政策及法律法规时要注意信息的提供方式和与接受者(被拆迁人)原有的态度之间的差距,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口头传递比书面途径效果更好,面对面的交流比大众传媒效果更明显。三是接受者,即内心失衡的被拆迁人,他们是态度转变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切说服教育,只有为态度主体所接受后才能发挥作用。四是情境,沟通和说服教育是在一定的背景中进行的,被拆迁人所处的情境和情绪的差异,都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尤其要注意拆迁活动涉及被拆迁人的重要利益,在拆迁初期要慎用警告以避免由此带来的接受者抵制态度转变问题。

(四)奖励惩罚机制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7]。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只对被拆迁人进行空洞的说教,往往难以取得实效。因此,必须从被拆迁人内在的需要出发,利用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奖优惩劣等有效手段激发人们的动机、热情,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使其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对于态度逐渐软化,开始考虑妥协并有放弃其不合理要求意向的被拆迁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耐心的引导,及时做出肯定的反馈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赞赏,以保持和增进其态度转变;对于部分态度卷入程度较深、较难实现转变,甚至出现异常侵犯行为的被拆迁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及时作出否定的信息反馈,以促使其终止并转变不良行为,通过适当的惩罚使其原有的行为动机消退并警示他人,引导被拆迁人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朝着正确的方面发展。

(五)安慰优抚机制

安慰优抚制度贯穿于整个辅导过程,其重要意义集中体现在拆迁后期以及善后安置的辅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地关注和掌握被拆迁人的心理变化,对于部分个性上较为偏激执拗的被拆迁人更要给予特殊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耐心对其进行安慰优抚,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稳定他们的情绪,遏制不良行为。如通过优抚安置、亲切探望等方式对这部分被拆迁户进行安慰优抚。

(六)预警防范机制

为了实现和谐拆迁,在拆迁工作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建立能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并及时提出警示的预警系统,其作用在于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范于未然。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拆迁工作开始前应对被拆迁户的心理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研结果的分析对被拆迁人的心理特征进行归类,并预测当其面临拆迁这一应激事件时的心理倾向与行为反应,提前预警防范,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以减少后期工作的阻力,更好更快地完成拆迁工作。

[1]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02-103,149,152.

[2]马志国.彻底粉碎心中的焦虑[J].大众心理学,2009,(10):8-10.

[3]黄超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1:209.

[4]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4.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者,2001:4.

[6]钱怡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责任编辑、校对:李金霞

The Appl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Balancing Psychology of People which House to be Demolished

Han Tao1,Wang Xingyi2
(1.School of Marxism,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2.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y and Trade,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Urban housing demolition is a complicated study on people.The anxiety,nostalgic,fear,anxiety,negative,paranoia and such as inner psychological unbalance response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demolition can be deeply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individual and society,do a good job of initial investigation on mechanism of counsel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help relocated people get psychological balance,and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molition finally.

dismantles,psychological imbalanc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echanism,social psychology,irrational factors,attitude,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G849

A

1673-1573(2014)03-0029-04

2014-03-10

韩涛(1987-),女,河北秦皇岛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星懿(1989-),女,河北廊坊人,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拆迁人拆迁户教育工作者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房屋拆迁,如何补偿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浅谈拆迁补偿安置协议
浅谈拆迁补偿安置协议
胡耀邦与拆迁户二三事
拆迁户安置社区基础设施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征地拆迁户返贫现象的调查与反思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