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价值观承载”问题探究

2014-03-22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价值观

冷 雪 梅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价值观承载”问题探究

冷 雪 梅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当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程首先须从教学方法的内涵式改革入手,突破以往教学方法改革中存在的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厘清“形势政策”事实性与“国家核心价值观”内涵性的关系,确立以“价值观承载”为核心内涵的三位一体式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思路,使“形势与政策”课程真正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目标,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价值观承载;内涵式发展;教学方法改革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当前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这一目标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之一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明确了深入发展的方向。我们认为,实现这一内涵式发展目标首先要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为此,我们探索了以“价值观承载”为核心理念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式发展路径,尝试性提出了“价值观承载”式教学法。本文从“价值观承载”理念的提出与概念界定、“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的逻辑重构以及这一教学法的设计与运用三个方面作初步的探索。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价值观承载”理念的提出与概念界定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价值观承载”理念的提出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同时因“形势与政策”自身“实际联系理论”的特殊性,其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彰显着马克思主义作为与时俱进的开放式理论体系的主要发展性特征。因此,这门课程的内涵式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在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与优势基础上,深入发挥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突破以往教学方法改革形式为主的趋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应有之义上的实效性。

我们知道,“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最原始的基本关系总体”,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知起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对象领域,没有比价值更“一般”和“特殊”的抽象规定[1]。当以“形势与政策”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与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之处在于其不同于专业性的理论论证课程,以理论来联系实际,而是依附于当前国内外形势中重大的时事热点事件以及党和国家重要的方针、路线、政策等基础性的事实材料,以实际来联系理论。所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的展开总是从事实出发,总结经验、生成规律、阐释道理。

正因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存在的这种特点,当前其教学方法中存在两种趋向:一种是形式主义的倾向。“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已经形成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基于主客体关系、多媒体平台以及课外实践活动三大方面提出了启发、参与互动、双主体、讨论等多种教学理念,同时也探讨了“课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视频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等具体的方法与模式[2]。但是这些教学方法改革多重形式而轻内涵。所谓重形式,是指教学方法改革没有触及到课程内容自身的特点。因此,这些教学方法改革不仅适用于“形势与政策”课程,而且适用于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来说,应该探讨一般性的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但除此以外还应该有契合“形势与政策”特殊优势的、使教学内容及教育功能互长的内涵上的改革创想。因此,提出“价值观承载”的教学理念,目的就是要打破过去只重形式而轻内涵的教学方法改革,从而确立教学方法改革全面化的发展导向。

另一种是“价值中立”的倾向。近年来,随着形势与政策教育由批判肃清错误的思想转变为今天的以正面引导为主[3],在一些教师的个人教学实践中,走向了比较偏颇的发展方向,有些人或者仅仅关注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和时效性,或者采取“新闻综述”以及“马斌读报”式为主的教学方法,甚至主张将时事与理论拆开讲授[4],并不进行系统的价值引导。这种所谓的“价值中立”式教学似乎成功地“吸引”了学生,满足了学生追求新信息的好奇心,却丢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虽然有一些叫好声,但是恰恰摧毁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根本属性,忽略了“教育”学生,使得“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始终停留在“知识复制”的表层。总体来看,“形势与政策”课包括两大功能:其一是让大学生知晓当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掌握重大事实动态,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其二是通过事实的了解,使大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在对事实规律与本质的把握中,深刻理解和拥护国家的大政方针,这就是“形势与政策”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这也是教育部将“形势与政策”课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出发点。必须指出的是,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还直接承担着国际关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除了国内政治经济现实发展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所带来的对意识形态的挑战,国际上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诸如新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等的渗透问题,也已经构成了对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一种挑战。这种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反渗透,突出体现为西方多元价值观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具有“隐蔽性”的破坏和冲击,那么,“形势与政策”课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之一就是通过国际上中国与其他大国的事务性关系内容的讲授,来澄清其价值观博弈的本质与内涵,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在“价值观承载”意义上探讨如何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因此,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尝试性地提出“价值观承载”式教学法。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价值观承载”式教学方法的概念界定

所谓“价值观承载”式教学法,是指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以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所构成的“事实”为基础进行价值观上的再建构,并通过“价值观准备”、“价值澄清”与“价值观反馈”三位一体的实施路径,完成在讲授“事实”的同时,承载并澄清国家核心价值观于其中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形势与政策”课程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讲的是当前重大的政治事实,这个事实也是思想政治理论化的事实。因此,它既不能替代理论教育而一枝独秀,也不能脱离理论教育而夸夸其谈,而必须承载明确的主导性价值观,也就是说,事件必须是在事先特定的价值观理解分析下才进入我们的视野的。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是从事件中分析出某种价值观的,而是价值观优先形成,而后去理解事实的;另一方面也要符合当代青年学生政治价值观生成与培育的一般规律。因此,价值观的优先与稳定是本门课程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

在探索这一教学方法改革的时候,我们的目的不仅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六个必须”[5],同时必须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从课程的事件性内容入手,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真正学会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来理解当前世界的形势与我们的政策。这一教学方法的革新之处在于,它是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功能紧密相连的、实质性的方法论改革,其原则是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内涵性的提升,无论采取哪种教学形式,都要服从于上述这种承载价值观的内涵上的根本要求。

二、“价值观承载”理念下“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的逻辑建构

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中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当前国内外重大形势、重大事件、发展趋势、国际关系及我国的对外政策、原则立场。

从逻辑上看,这一基本内容可以重构为这样三个区间——即“知识区间”、“经验区间”与“价值区间”。“知识区间”又叫“形势政策事实”,包括13号文件中全部的教学内容;“经验区间”又叫“经验判断”,包括对上述形势与政策事实的规律总结、经验判断;“价值区间”特指共同主导性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区间呈现如下逻辑关系。

“形势政策事实”首先指国内国际的时事状况,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是本课程内容建构的基础,也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之所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逻辑起点。在这一意义上,形势与政策事实不仅是大量信息的集成,同时要做到“选择性客观”,所以,在“知识区间”这个逻辑环节,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客观真实及对事实材料“点、线、面”的宏观处理。客观真实的原则要求绝不回避问题,比如在讲授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时候,既要总结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建设,目前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升,但是也存在民主法制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贫富差距依然很大,能源、资源与环境遭到破坏,社会不公和贪污腐败等问题。当代大学生政治敏感性很强,不满足于简单作为接受体,因此我们在形势事实内容的选择上,要客观真实观照基本面,这也是为下一步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分析形势设置好逻辑起点,同时有利于改变教学主体在形势动态发展上的被动性。而所谓“形势事实”的“点、线、面”整合:“面”就是正反和内外;“线”就是大趋势和发展脉络;“点”就是时事热点与问题比较集中的难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既可以从热点、难点入手进入“面”与“线”,也可以从基本面的阐述入手落脚于“点”,归总于“线”。比如在讲授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时候,当前中国的经济成就是一个点,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重要的节点。但我们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主要矛盾是线。从道路的整体全面来看,中国处于全球化、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间阶段,既有发展空间,也出现其他国家在走这“四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又是一个“点线面”的结合。

“经验区间”承载着“形势与政策”课程基本教育功能的实现,蕴涵着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规律总结和科学解读、对党的方针政策准确理解之意,从而实现培育大学生认识和把握形势政策的基本能力。特别是政策,这是国家、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最终体现为实际行动的过程和归属,指引着重大形势发展,如何对党的方针、路线、举措进行经验判断,如何判断国家、政党的政策是否正确,我们要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科学的判断标准,教会学生掌握“两大分析法”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两大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与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三个有利于”是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标准[6]。比如近年来我们国家出现的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这是我们在快速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道路的同时必然要经历的瓶颈问题,这里面既体现出我国工业化速度发展之快,也凸显了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之痛,是必然的“生长痛”。而我们党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格局当中;又是在认识到这一瓶颈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我们做出的正确的路线选择。如果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的话,这一政策的制定与推荐无疑是优先的,有利于大学生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理解生态环境建设中责任机制与惩罚性的制度设立,从而建立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合理性认同。

“价值区间”则承载着“形势与政策”课程最终教育功能的实现,这里面不仅包含通过事实性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和澄清出来,让大学生了解其是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统一,也包括通过内涵化的教学方式——价值澄清,让大学生认同主导性价值观并真正上升为一种理性自觉,进而指导自己怎样做。也就是说,“澄清”包含双重含义:一是通过教师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自现;一是通过学生在价值层面的深度理解,将主导性价值观内化为理性自觉。比如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中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梦与美国梦,如果在教学中仅仅分别阐述中国梦是什么、美国梦是什么,学生只能停留在对中国梦与美国梦差别性的感性认知层面。教师必须站在发展的高度,以全球视野来看待中国梦和美国梦之间的博弈,突破横向的比较范畴来理解——中国梦对内是对中国历史的总结、对中国道路的凝练与坚定,对外则是对美国霸权梦的回答与战略应对。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博弈关系,可以说是中美关系的高级阶段,是中美两国关系由综合国力的比拼,升华为核心价值观博弈的必然体现。而近年来中国首次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被中美双方认同和接受,也表现出随着西方主流思维方式的式微,具有丰富底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日益彰显出在认知世界方面的优势和合理性来[7]。这样的价值澄清更有利于摆脱理论的抽象与案例的空洞,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对价值的澄清,理解和认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原则立场,倾倒于理论的逻辑魅力,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将对主导性价值观的理解内化为指导性的理论观念。

因此,“价值观承载”式教学法在于从内容上打通“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知识区间”、“经验区间”及“价值区间”,建构这三个区间的合理逻辑递进关系,强化这三大内容区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教学客体对形势事实及时了解并正确看待,对经验规律准确把握并深入判断,对国家核心价值观坚定拥护、深切热爱,最终坚定信念、指导认识。

三、“价值观承载”理念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组织的设计与运用

马克思在阐述主体在实践中的作用时指出:通过“自己的目的”推动实践;通过合目的的“活动方式和方法”调节实践[8]。因此,“价值观承载”这一理念的确立不仅有利于深入厘清“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同时也有利于“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改革在这一目标指引下进行发展性建构。基于“价值观承载”理念的基本追求,我们认为应建立包括“价值观准备”、“价值澄清”与“价值观反馈”三位一体的教学实施路径。

(一)教师的“价值观准备”环节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之前,首先熟悉应该向学生传达怎样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理解和评判一切国内外事件的根本尺度和标准,也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所以,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首先要熟悉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方法。从这一立场和方法出发,来评价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教师在“价值观准备”环节,首要之义是建立“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队伍对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性学习与培训机制,“三二一”式备课模式是帮助教师实现“价值观准备”环节比较成熟的一种选择——“三”就是在备课过程中贯彻“精、用、透”三大原则:“精”就是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观照最重要的时事热点,避免面面俱到;“用”就是从学生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透”就是通过合理合情的价值澄清,完成学生的价值观培育;“二”就是“二次汇报”,即派专人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每年两次的“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培训回来的教师要对本课程其他教师做一次汇报,为全校学生做一次汇报。“一”就是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一元主导性”。

(二)教学内容的“价值澄清”法则

“形势与政策”课程首先要尊重事实的客观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客观事实,从事情本身出发,对其做出客观的介绍。在这一过程当中,还没有涉及对事实的“评价”,因此事实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我们把这种没有涉及价值的客观事实,称为“价值中立”。这一讲授过程是该门课程的基础,可以概括为“以事实说话”。

然而,对客观事实的介绍并不是这门课程的最终目标。这门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目的是要从事实背后,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并帮助学生澄清事实的“价值真相”,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需要教师把客观事实与事先准备好的价值观有机地联结起来,将自己对事实的“价值性理解与评判”释放给学生,这就是“价值观承载”式教学法完整的“价值澄清”法则,这一“澄清”过程必须具备“价值观准备”的前提。

(三)学生的“价值观反馈”机制

教师对形势与政策的解读,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同,或者在多大程度上的认同,是这门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根本指标。因此,一方面建立一种有效的价值观反馈与评价机制,包括设计政治价值观调查问卷,对学生课前课后价值观状况进行摸底,建立价值观评估数据库。并将价值观调研与教学评估结合起来,对两项评估均不理想的教师进行“价值观承载”式教学法的培训。针对学生价值观现状,进行教学方案调整,形成动态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改革“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在考核中,确立突出主导价值观认同导向、注重分析解释能力的原则。确立学期初开题,科研式论证,学期末交卷,零标准答案的开放式考核制度。本着尊重学生价值观养成规律,破解学生的思维惰性,引导激发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思路,结合学习表现,建立全程式评价体系。通过这样双向机制,既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状况,不断强化课程的价值观承载,也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价值澄清能力,真正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

[1] 李忠军,牟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知理路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7)上:42.

[2] 李静.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3:20-25.

[3] 李斌雄,王祝福,赵甲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10.

[4]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编辑部.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征集评审情况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89.

[5] 刘贵芹.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3):40-41.

[6] 形势与政策:2012—2014学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Ⅵ.

[7] 胡鞍钢.中国人有着怎样的“世界梦”[EB/OL].[2013-04-07].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407/c49150-21038684.html.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何宏俭]

Research on “Bearing of Values” in the Teaching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LENG Xue-mei

(School of Marxism,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he report of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uts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of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s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A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must conduct connotative reform in terms of teaching methods,break through the previous tendency that the form takes priority of the content,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tuality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and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core values”,and establish a trinity innovative idea of reform on teaching methods with the focus on “bearing of values”,so that the “situation and policy”course can complete the basic goals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n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er education’s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Bearing of Values;Connotative Development;Reform on Teaching Methods

2014-03-16

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课题(14JDSZKW01)。

冷雪梅(1978-),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

G642

A

1001-6201(2014)05-0225-05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